虛擬論證與存在風險
電影《Matrix》劇照
前言
常識告訴我們,我們身處的世界是一個真實而客觀的世界。各種主觀意識經驗,例如看到眼前的電腦、聽到音響播出的歌曲、嗅到炸雞的香氣、嘗到臭豆腐的味道、感受到微風的吹拂等等,全都是這客觀世界的事物與我們的感官和大腦互動而產生的。
然而,實情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可能我們自以為認識的那個客觀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我們的意識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心智活動全都是未來某些先進文明透過電腦模擬出來的呢?也就是說,我們根本不是真實的智人 (Homo sapiens) ,而只是眾多心智活在同一個虛擬世界之中。
你可能立刻會說,上面這種看法(且稱之為「虛擬假設 (the simulation hypothesis) 」)不就和「缸中之腦 (brain-in-the-vat) 」假設差不多嗎? [1] 虛擬假設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只是邏輯上可能,事實為真的機率微乎其微,或完全無從得知。所以就和「缸中之腦」假設一樣,除非是離地的哲學學究,否則根本無須對其認真看待。
但,如果有務實且來頭不輕的人告訴你虛擬假設的機率其實不低呢?
在 2016 年加州 Code 技術會議上, SpaceX 的創辦者以及特斯拉 (Tesla) 汽車的聯合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 說道:「我們生活在『基礎現實』的機會只有數十億分之一」。換言之,他認為,我們近乎確定是生活在電腦虛擬的世界。
要明白馬斯克為甚麼說出這驚人言論,必須先對牛津哲學家博斯特倫 (Nick Bostrom) 在 2003 年所提出的虛擬論證 (the simulation argument) 有一基本的認識。 [2]
1. 博斯特倫的虛擬論證
在講解這論證前,讓我們先作一些準備工作。首先,虛擬論證假定了功能意識論 (function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 [3] 非常粗略地說,這理論認為意識經驗本質上是功能性的,某系統只要能執行某些合適的運算程序,就能產生出意識。按此觀點,神經元、突觸以及其他生物性特質並不是意識的必要原素,即使是以矽基 (silicon-based) 處理器來打造的系統,只要能夠執行正確的運算程序,同樣能產生意識。
在這假設之下,原則上我們可把自己的意識上傳至電腦以達至永生, [4] 或至少能創造出有意識的個體(且稱之為「虛擬心智 (virtual minds) 」)。
電腦虛擬有不同大小的層次,博斯特倫的論證若要成立,並不須把整個宇宙所有事物,包括其微觀層次的各種物理現象,也一一虛擬, [5] 而只要求電腦所虛擬出來的環境能令虛擬心智真心相信自己生活在真實的環境之中。例如要虛擬你正和女友在北海道欣賞雪景這經驗,電腦只須瞞騙你倆以為眼前真的有雪山,正踏在濕滑的路上,身邊正有陣寒風拂過等等,而無須把雪景每事每物(例如組成雪山和道路的基本粒子)盡數虛擬出來。
理論上一旦發展出創造虛擬世界和心智的技術,程式設計師 (虛擬者 (simulators) )就能自由打造出各種天馬行空的世界。有些世界可能充滿喪屍,活在這世界的人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將它們完全殲滅;又可能有些世界人類可以像超級英雄般不靠任何裝備便能衝出太空,隨意發射電光毀滅整個星球。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博斯特倫所講的虛擬並不是這種,而是他所謂的「祖先虛擬 (ancestor simulations) 」:發展出虛擬意識科技的文明(簡稱「後人類文明 (posthuman civilizations) 」)嘗試忠實虛擬出在這種文明誕生以前,所有已知曾經真正在現實世界出現過的意識個體。假定這些生物性意識 (biological minds) 的數目總共有五千億,電腦就須把他們大腦的運算程序悉數虛擬,以令他們真的相信己活在所身處的地方和年代。
要做到這龐大的虛擬當然須依賴強大的電腦,以目前電腦的技術水平當然不可能。然而從經驗得知,電腦計算的效能呈指數式的增長。只考慮過去二十多年,計算能力已增進了千多倍,電腦晶片的處理能力更是每隔年半便加倍;近年來,更是提出了量子電腦的可能性。按此估計,發展出能做到上述虛擬的強大電腦似乎也不過是遲早的事。
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後,現在我們可進入虛擬論證的核心了。博斯特倫論證說,下面三個陳述至少有一個是真的:
- 幾乎沒有人類文明能邁進後人類文明(即擁有虛擬世界和意識的科技)。
- 幾乎沒有後人類文明有興趣虛擬其祖先的心智。
- 我們近乎可確定是生活在電腦虛擬之中。 [6]
須注意的是,這論證只指出 (1)-(3) 至少有一個為真,但並沒指定是哪個。換言之,有可能 (2) 和 (3) 為假而 (1) 為真,亦有可能 (1) 和 (3) 為假而 (2) 為真。博斯特倫想指出的是,要是我們同時否定 (1) 和 (2),那就必須接受 (3) :虛擬假設很可能為真。
要明白箇中的推論並不難。設想 (1) 為假,那就意味未來有為數不算太少的文明發展出創造虛擬世界和意識的技術;而如果 (2) 亦為假,那表示有為數不算太少的後人類文明會將部分資源投放在虛擬其祖先的心智。讓我們保守一點估計,把這技術的到來設定在(真實的)21世紀的一萬年之後。 [7] 隨著時間的推演,例如再往後推五萬年,透過不斷的虛擬,由此創造出來的世界無疑會越來越多。如果再進一步考慮到虛擬世界裡的人群可能同樣亦會學懂這項技術, [8] 那麼可肯定的是,虛擬世界的數目終必遠遠超出真實的世界 ― 基礎現實; [9] 而虛擬心智的數目亦同樣會遠遠多於生物性心智的數目。按此分佈,從統計的角度來看,你和我以及這世界的其他所有人屬於虛擬心智的機會,必定遠高過屬於生物性心智的機會(參下圖,大圓所標示的是所有心智) [10] ,也就是說 (3) 是真的。
2. 評價虛擬論證
虛擬論證只斷言 (1)-(3) 不可能同為假,並未能證明 (3) 確實為真。要證明虛擬假設真的如馬斯克所言很可能是真的,須同時否定 (1) 和 (2)。我們有理據嗎?
馬斯克認為遊戲及虛擬技術的急速發展正是否定 (1) 最有力的證據。他說:
40 年前,我們玩的遊戲是Pong,兩個長方形加上一個點。 40 年後的今天,我們擁有能同時支持上百萬人上線的高模擬3D虛擬遊戲,而每一年技術都在變得更好。……不難想像,未來我們將無法區分遊戲和現實。 [11]
故按此趨勢,未來能發展出祖先虛擬的技術看來並不是夢。當然,目前還沒有能執行這種虛擬的超級電腦,但就如上文已指出,電腦運算能力與日俱增,因此要造出這樣的電腦,按理說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
陳述 (2) 又如何呢?會有為數不太少的後人類文明有興趣虛擬其祖先的心智嗎?只要成本不是太高,這似乎不無可能。也許基於科研、藝術、娛樂等各種目的,他們願意把部分資源和精力投放在這活動中。
也許你會說,創造虛擬世界會令許多受造物受苦,實在太不道德,因此理應會被法律禁止。這當然有可能,但可別忘了不道德的事不一定會被禁。現在回首看來,奴隸制度實在邪惡至極,但不也合法了很長的一段日子嗎?且就算被禁了,還有非法這回事。許多非法色情電影,不也照樣不斷流出?我們之前已看到,虛擬世界可以是重複式的 (iterated) (每個世界可包含其子世界),故而即使這種技術被禁,只要有一少撮人仍然在進行,依然能產生出許多許多的虛擬世界而建立 (3) 為真的結論。
上述說法似乎頗有道理,但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仍然未能為 (1) 和 (2) 同為假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把未來區分為短期和長遠趨勢。他的研究指出,前者屬高效度環境 (high-validity environment) ,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只要經過長期練習,就能習得這些規律而作出精準預測。後者屬低或零效度環境 (low/zero validity environment) ,規律性很低或完全無規律性,故很難或根本無法預測(對經濟及政治走勢的長遠預測就屬此類)。 [12]
雖然目前電腦技術的形勢大好,似乎支持 (1) 為假的看法,然而 (1) 所陳述的是電腦科技的長遠發展趨勢,充滿太多不確定性。也許未來的發展會遇到瓶頸,或就此停滯不前;亦也許在未發展出這種高科技前人類便已滅絕。長遠趨勢屬低效度環境,難以預測準確,因此目前似乎沒有太強的理由否定或接受 (1) 。
同理,按我們對人性和人類社會的觀察,似乎有理由相信 (2) 為假。不過,就和 (1) 一樣, (2) 所陳述的是長遠的未來,屬低效度環境,因而亦難以準確預測。
從上面簡短的討論可見,似乎並沒有太強的證據同時否定 (1) 和 (2),故而並不能太確定我們真的很可能已活在虛擬世界。
博斯特倫認為,按目前的知識,我們確實無足夠的證據否定或證明 (1)-(3) 這三個陳述,因此他建議,應賦與各個陳述不太低的信心程度 (credence) 。在後來的一篇文章中他說,他給予 (3) 為真的信心度大概為 0.2 。 [13]
即使撇開長遠預測不確定性這問題,虛擬論證還有另一個問題。陳述 (3) 建基於我們對自身世界的觀察所作出的預測。透過考察我們的電腦科技發展、社會及基本人性來預測出虛擬者身處的那個世界的各種境況,再進而推測我們已經活在電腦虛擬中的可能性。可是,要是我們真的(或很可能)已被虛擬,我們賴以預測和認識這世界的工具不就很難再構成認識虛擬者世界的基礎嗎?因為這兩個世界的性質可能根本完全不相似。 [14]
我認為這批評對早前提到的天馬行空式虛擬是成立的,但對於祖先虛擬卻未必。祖先虛擬旨在忠實地以電腦呈現後人類祖先的整個演化及文明史。要進行這種虛擬,後人類須盡量確保所虛擬的世界與其所身處的世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要是能成功做到這點,那麼我們賴以認識這世界的工具似乎仍然不失為認識虛擬者世界的有效指引。當然,這點是否真的能做到是可被質疑的。畢竟,後人類對其祖先的許多理解都只是建基於猜測。
3. 假如虛擬假設為真……
要是虛擬假設為真,那可引申出甚麼有趣的結果呢?很明顯,要是我們和身處的這個世界全都是未來文明的模擬結果,倘若執行這虛擬世界的電腦的電源突然切斷了,全人類便立刻會灰飛煙滅。不少相信虛擬假設的人也很擔心這事會發生。
這世界的程式設計師之於我們,就如上帝之於其子民。因此,只要我們的創造者喜歡,可隨時改變這世界的自然定律(改寫程式便成了)。以往如果你從 40 樓高空跳下肯定粉身碎骨,明天你這樣做時可能會突然浮在空中。
我認為虛擬假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其大大開啟了死後生命的可能性。以往只有某些二元論者相信死後仍然能有意識經驗,例如往生極樂或墮進可怕的地獄; [15] 但要是虛擬假設為真,即使我們只承認物理事物的存在,仍然能合理相信死後經驗的可能性。道理很簡單,雖然意識功能論在邏輯上並不排斥靈魂的存在,大多數主流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接受功能物理主義 (functional physicalism) :只有物理事物能執行產生意識的運算程序。要是持這觀點並同時接受虛擬假設,那麼不難設想此生完結後原來仍有來世。我們的「上帝」已設定了死後生命的安排:塵世完結後,遊戲原來還沒結束,另一個模擬階段(死後生活)正告開始。 [16]
也許耶和華並不存在,但我們卻是耶教狅熱份子所創造的虛擬物。這世界的程式設計嚴格按照《聖經》所示,現世及來世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是否遵從耶教的道德訓誡:信者死後能上天堂永享天福,不信者將墮入永恆的地獄受折磨。也許真主阿拉也不存在,但這世界碰巧是伊斯蘭教徒依其信奉的教義來進行賞善罰惡的,故沒奉行此教義生活的人死後同樣要下地獄。又也許我們的虛擬者所鍾愛的道德規範極其有創意:好食懶非者可上天堂,勤儉謙虛之人要下地獄;因此食肆中坐在你隔鄰低頭玩著手機的那位無業廢青竟然能上天堂,你辛勤低調活了一輩子,換來的竟是死後墮進地獄。
但當然,我們難以完全弄清虛擬者的心意。
4. 活在虛擬假設的陰影下
我們已看到,即使虛擬假設為真的機率並不如馬斯克所想般高,但似乎也不是完全可被忽略的可能性。在最後一節,讓我們思考一下以下問題:活在接受這個假設底下,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一次訪談中,博斯特倫表示:
模擬假設可能非常好,也可能非常糟糕,這取決於你認為虛擬者的動機是什麼 ― 在模擬中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模擬結束後又會發生什麼。顯然,對此可以是樂觀或是悲觀的。 [17]
誠然,我們難以準確猜測虛擬者的意圖,然而似乎有較強的理由持比較悲觀的態度。如前所述,虛擬論證嘗試透過觀察我們身處的世界來回溯推論虛擬者所身處的那個世界的情況。倘若這推論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按照相似的邏輯,觀察這個世界似乎也可大概猜測出虛擬者的品性及心意。
我們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顯然並不美好。歷史充斥著各種戰亂、饑荒、屠殺。美好的人生瞬間遭意外摧毀,即便幸運地逃過意外,也可能在晚年痛苦得如身處煉獄。好人不見得總是得以善終,惡人卻反而常常活得非常愜意。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們暗示,創造者不僅毫不慈愛,甚至根本就是群惡棍! [18]
在上一節中,我曾提到活在虛擬之中而有來世完全是可能的。倘若我們的創造者是這副德性,他們會預留地獄給不符合其心意的人似乎也不是太稀奇。要是你和博斯特倫一樣,認為虛擬假設很可能為真的先行機率 (prior probability) [19] 並不低,我們當中某些人會原因不明地在此生完結後墮入地獄的可能性看來也並不是太低。
要是上述推論無誤,活在世上無疑置身在巨大的風險之下。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根本無法離去。一旦存在便必須承受這風險,完全無法可避,亦無處可躲。
附註:感謝王偉雄教授約稿,並對初稿提供許多有用的建議。另亦感謝錢展成博士和楊家頌博士的意見。
註:
- 「缸中之腦」是知識論中著名的假設。其中一個版本大致上是這樣的:我們的大腦全都浸在充滿營養液的大缸裡,各種意識經驗全都源於某些高等智慧刺激我們的大腦。
- “Are We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 53, No. 2, 2003. pp. 243-255. 類似論證其實早見於 Hans Moravec, Mind Children: The Future of Robot and Human Intellig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這理論是當前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的主流看法,但當然有學者持不同觀點;例如 John Searle及 Massimo Pigliucci 就認為意識和光合作用一樣,本質上是生物性的,因此沒有非生物性的系統能具有意識。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所發展的人腦計畫 (Human Brain Project) 正是朝這目標進發。研究人員嘗試記錄大腦神經元的每項運作程序,再將訊息上載至電腦;但這裡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使將你的大腦複製了,在電腦醒來的那個人真的是你嗎?還是另一個擁有你全部記憶和性格的新個體?這些問題涉及哲學上個人同一性的問題 (problem of personal identity),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Russell Blackford 和 Damien Broderick 所編的文集 I_ntelligence Unbound: The Future of Uploaded and Machine Minds_,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4。
- 事實上,這種巨細無遺的虛擬幾乎已被確定為物理上不可能。
- 博斯特倫原來的論證應用了一些機率理論。為簡單易明起見,本文略去這些技術細節並略作簡化,只介紹其基本要義。博斯特倫對其論證的通俗介紹,可見於 “The Simulation Argument: Why the Probability that You Are Living in a Matrix Is Quite High”,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May 16, 2003.
- 如果我們有可能活在虛擬世界,自然就有虛擬的21世紀,故此處以「真實的」來強調所指的是基礎現實的21世紀。
- 這情況就如SimCity中的角色也開發了他們的SimCity,而這新遊戲中的角色亦同樣研發了他們的SimCity,整幅圖像就如俄羅斯娃娃般。
- 緊記基礎現實的數目只得一個。
- 類似圖示可見於 Barry Dainton, Self: Philosophy in Transit, Penguin Books, 2014, p.215.
- 見馬思克在 2016 年 Code 會議的訪談。
-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enguin Books, 2013, chapter 22.
- “The Simulation Argument FAQ”, 問題 2 。
- 類似批評可見於 Barry Dainton, Self: Philosophy in Transit, Penguin Books, 2014, p.224.
- 粗略而言,二元論 (dualism) 認為人是身體和非物質性靈魂的混合物。有些(但不是全部)二元論者主張,人死後靈魂能脫離身體。
- 例如可設想病重的你睡在醫院的床上,醫生宣告你死亡後,你卻竟然沒有失去意識,來到了一個和原來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例如充滿餓鬼的地獄)。另外,博斯特倫亦同意虛擬假設與死後生命是相容的,他甚至認為有人可能在完結了此生的模擬後,會被上載到虛擬者身處的那個世界,再給予一個人工新身體繼續存活。
- “We talked to the Oxford philosopher who gave Elon Musk the theory that we are all computer simulations".
- 這推論其實類似於從世界充滿惡 (evil) 和苦難而推論出要是真的有造物主,祂絕不可能是慈悲的。
- 此處「先行機率」指在未對假設進行任何經驗測試前,該假設為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