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哲學的五本好書
背景圖片來源: Simon Migaj, Unsplash
什麼是意識 (consciousness)?
「意識」可以有許多意思,在此我們採用一個在當代科學、哲學、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用法:當我們說人類或是動物有經驗事物的能力時,便是說他們是有意識的。一般而言醒著的時間是有意識的,但未必總是如此,比如植物人也會有醒與睡的生理循環,但一般認為他們即使在醒著的時候也是無意識的。
意識哲學與意識科學有什麼不同?
對於意識現象,哲學與科學都有進行研究,它們之間主要的差異在於研究方法。科學探究必須有可測試的假設以及相應的研究問題。根據這些假設與問題,科學家採用實驗方法與統計工具來進行探究。哲學也有問題以及假設,但一般而言哲學不以實驗,而是以思辨的方式來推展研究。雖然近年來哲學與科學已經重新開始對話甚或合作,但根本的學科界線還是存在。在意識這個題目來說,主要的科學分支為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前者主要研究意識與行為的關係,而後者嫁接心理學與神經生物學,進一步研究意識的生理基礎。至於意識哲學一方面研究目前不為科學方法所涵蓋的題目,另一方面也試著與科學建立起橋樑,期許對意識這個困難的題目有更多突破性的進展。
意識哲學的五本好書
在介紹這五本書以前,先簡單說明選擇的考量。首先這五本書的作者都是白人男性,而這對於促進多樣性來說是不令人樂見的。在文化方面,當代意識哲學以英美世界為主,而難以避免地目前整個學圈還是以白人為決定性多數。以哲學史來說,其實東方哲學也有探討意識方面的著作,但礙於作者知識背景的限制,以下無法列舉這些作品。在性別方面,目前很遺憾地仍以男性為多。雖然如今大家已經明白這是個需要改變的情況,然而歷史成因不易在短期內改變,因此就現況來說選書單實難顧及作者背景的多樣性。有些優秀的女性哲學家,比如 Patricia Churchland ,其專書著作多半是把意識當作一個子題來處理。而許多新一代在類似領域的女性哲學家,比如 Susanna Siegel 以及 Susanna Schellenberg ,主要的題目為「知覺 (perception) 」,而意識比較是她們兼論的一個子題目。
此外,有許多在此領域具影響力的作者,比如 Frank Jackson 及 Ned Block ,意識相關的著作以文章為主,因此下列書籍無法包括他們的作品。最後,即使不考量如上因素,要選出任何領域的五本代表著作都是極度困難的。在此我不宣稱這五本書是最重要或是最好的,但它們十分值得一讀應是毋庸置疑。以下就年份順序介紹這五本推薦書籍。
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1991) Daniel C. Dennett, Little, Brown & Company
本書在意識哲學的領域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意識的研究漸漸從非主流慢慢回到主流科學與哲學的領域,而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這本書在這個時間點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看法。本書的第一部份介紹與意識相關的問題以及研究方法,比如個人式的內省以及科學式的觀察如何被調和。第二部分提出一個經驗的,亦即原則上可被科學檢證的意識理論。此部分對比傳統的笛卡兒式想法和作者本人主張的「多重草案」模型 (multiple drafts model) ,前者認為意識在大腦或身體中有個集中產生的部分,後者主張意識是由行動的需要而被解讀而來。 Dennett 的理論一般被認為比較反直覺,因此不易理解。建議讀者可先由理解他所要批評的傳統入手,會比較容易漸漸瞭解他具體的正面理論。在第三部分作者應用此理論到許多傳統的意識哲學問題,包括自我的真實性等等。
作者 Dennett 筆法生動有趣,其著作在一般知識大眾間也廣為流傳,本書甚至登上暢銷排行榜好一段時間。然其幽默的部分對非英文母語的讀者或許較難理解,建議讀者在遇到理解困難時可以先跳讀,再找機會回過頭去理解那些隱喻。此作者著作十分豐富,在本書出版後的二十餘年間仍有許多關於意識哲學的作品。後期雖然已逐漸不使用「多重草案」這個說法,但基本想法並未改變太多。
2.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1996) David J. Chalm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如同第一本推薦的書,此書在意識哲學上也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然而無論是論證風格還是實際內容,這兩本書都是截然不同的。就論證風格來說,前一本書的作者 Dennett 常以當時正萌芽或是已成熟的科學為資源,來論述自己的看法; Chalmers 本人雖具有良好的數學以及物理學基礎,卻偏好以純概念分析的方式來進行論述,比如在此書以及其他論著上,他都常採用語言哲學的考量來支持其心靈形上學的主張。這與他提倡的一個基本區分有關:關於意識的「簡單問題 (easy problems) 」與「困難問題 (the hard problem) 」。前者包括了諸多目前科學已知道如何處理的問題,比如大腦資訊處理、注意力、記憶、情緒等等。說它們簡單並不是指科學已經說明一切,也不是指其研究不困難,而是相對而言這些題目的研究者知道大致的研究方向,不至於完全在五里霧中。相對之下,後者,也就是困難問題,討論的是在這個物理世界裡意識這種現象如何可能。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家與哲學家都還在瞎子摸象階段。關於語言哲學與這個區分的關係,由於過於艱澀,在此文中不予討論。
Chalmers 在此書中大膽提出「泛心靈論 (panpsychism) 」,主張意識的性質是世界的基礎性質,無法被化約到其他性質。這是對意識問題的一個極端解決辦法,但基於意識的特殊性,一般認為泛心靈論雖然與現有所知的物理學或許存在衝突,但仍是一個值得討論且可能為真的理論。此作者行文直接,論述清楚,並在此書出版後仍不斷更新自己對意識的看法。此外,他在哲學其他領域也多有建樹,比如語言哲學、形上學、知識論等等。在當代哲學界中, Chalmers 算是少數具有系統性整全世界觀的哲學家之一。
3. Consciousness and Mind (2005) David M. Rosenth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與上述兩位作者相較, Rosenthal 行事較低調,一生未出版專書,此本著作是論文集,收集了作者關於意識以及其他心靈現象的文章。此作者是「高階思想理論 (higher-order thought theory) 」的代表人物,此理論主張,一個心靈狀態是有意識的,是因為其被同一主體的相關思想所「關於 (about) 」所致。類似的理論還有「高階知覺理論 (higher-order perception theory) 」,主張一個心靈狀態是有意識的,是因為其被同一主體的相關內在知覺所「關於」所致。這些理論還有許多不同版本的細分,在此簡介中不多做論述。
由於此理論的一個關鍵概念是「思想」,它的擁護者便需要對此概念做進一步的探討。思想的一個重要性質是具有「關於 (aboutness) 」的能力:我的想法「現在外面正晴空萬里」是關於外面的天氣,而思想還可以關於不存在的事物, 比如「聖誕老人年底都很忙碌」。這個性質在哲學裡有個專有名詞:「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此概念和「意圖 (intention) 」是不一樣的,然而因為有相同的字源而常被混淆。 Rosenthal 對於此概念也有自己的闡述,以作為其意識理論的基石。此外,他對於其他心靈概念也多所著墨,比如「內省」、「知覺」、「意識的統一性」等等。雖然他不像 Chalmers 在其他哲學領域都有許多正面的說法,但至少在心靈哲學的範圍內,以及少許語言哲學, Rosenthal 也算是十分有系統性的哲學家。
4.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 Self-Representational Theory (2009) Uriah Krieg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本書作者 Kriegel 的理論與 Rosenthal 的理論近似,都是以思想的關於性或是意向性來解釋意識現象。這在當代哲學是一個很流行的做法,因為一般認為意向性比意識更容易被「自然化 (naturalisation) 」,也就是為科學的世界觀所包含,因此許多哲學家主張先理解意向性,再由此進一步理解意識。 Kriegel 與 Rosenthal 理論的根本差異在於:「自我表徵理論」主張一個狀態之所以是具有意識的,並非是因為被其他狀態所「關於」,而是該狀態本身具有意向性內容,而它關於的對象是該狀態本身。 Kriegel 進一步在哲學史裡尋找概念資源,主張該想法在早期現象學家 Brentano 的思想裡可以找到根源,而又可以進一步追溯到 Aristotle 。作者在出版此書後在其後的作品裡也對這些哲學史的資源做進一步的釐清。
Kriegel 在此書中具有十足的學術野心,他在闡述其理論基本想法後,將該理論應用在意識的形上學、科學、以及化約等等。在其中一本續作 The Varieties of Consciousness (2015) 中,他進一步討論了認知的、意欲的、情緒的、道德的、以及自由的意識等等。這在當代意識哲學裡是少見的作法,因為多數哲學家都將重點放在經驗的意識,頂多再去討論認知的或是思想的意識,極少去討論意識在其他領域的情況。 Kriegel 的廣泛討論是對於意識有興趣的哲學人們不容錯過的。
5. The Conscious Brain (2012) Jesse J. Prin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本書書名刻意對比於 Chalmers 的 The Conscious Mind ,對比甚或較勁意味濃厚。作者 Prinz 十分關注意識科學的發展,而將意識科學納入其哲學理論的建構中。他的理論主要創舉在於採用一個相對已被理解的概念「注意力 (attention) 」來解釋意識:他主張注意力對於意識不僅是充分而且是必要的。如此主張需要回應來自兩個方向的反對意見。一方面一些意識研究者主張注意力對意識不是充分的,比如心理學家Robert Kentridge主張,「盲視 (blindsight) 」的病人能夠將注意力放在正確的視覺區域內,但對該區域仍是無意識的。另一方面其他研究者比如哲學家 Ned Block 主張注意力對意識不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在許多情況下都對視覺域邊緣或是其他身體經驗有著意識,但卻不能說有放注意力在那些經驗上。對這些反對意見, Prinz 都有深入的討論以及回應。
將注意力引入關於意識的討論是重要的,因為在數十年前科學家避談意識時,注意力就開始是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題目之一。其中一個理由在於注意力似乎與意識息息相關,但卻比較容易有操作型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 ,而對其進行各種實驗。在近二十餘年來,科學漸漸可以接受意識作為一個值得討論的題目,因此意識與注意力的關係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題目。 Prinz 大膽假設並論證意識與注意力近乎等同的關係,無論理論對錯與否,都喚起了意識哲學研究者對於注意力研究的關注,而在近年來也的確有越來越多哲學家專門研究注意力。對於意識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也找機會閱讀注意力相關的哲學著作,相信對於意識哲學與科學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結語
以上就是我推薦的五本意識哲學讀物。在文末我希望重申,要找出任何領域的最重要著作都是困難且有爭議的。我推薦這些書,並不代表低估其他作品的重要性;它們只是意識哲學的五本「好」書。意識哲學近年來有爆炸性的發展,即使五十本重要著作也是不難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