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M+ 開幕】醞釀十五年終落成啟用 一座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A Decorative Image

編按:因應西九文化區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開幕,《立場新聞》特備專題報道探討。系列文章請按此

2021 年 11 月 11 日,西九文化區 M+ 視覺文化博物館將舉行開幕預展;四年前,2017 年 11 月 11 日,阿布達比羅浮宮開幕。把博物館拉在一起,不光是開幕日期的巧合,也是因為兩館的「起跑線」相當接近:M+ 博物館的概念誕生於 2006 年,而阿布達比羅浮宮項目則在 2007 年啟動。

這座羅浮宮分館跑了十年;反觀 M+ 卻要醞釀足足十五年,到今年才終於開幕。這些年來,M+ 到底經歷了甚麼?《立場新聞》從概念緣起、建築工程及人事變化三方面,跟你細數 M+ 的前世今生。

A Decorative Image

西九文化區工程地盤(資料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概念:四合一博物館 M+ 2006 年誕生

早在 2000 年代初,香港政府發展西九龍填海區,擬定作文娛藝術用途時,經已提及核心設施包括「綜合博物館」。政府建議西九龍文娛區項目興建四個博物館,包括:現代藝術館、設計藝術館、電影館、水墨藝術館。當年參與競投發展西九的地產商——新鴻基及長實,揚言若然中標將與法國龐比度中心及美國古根漢基金會合作,引入國際級文化機構建設西九。後來,輿論反對西九「單一招標」的做法,政府改以法定機構管理西九,遂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局內設有「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及「博物館小組」,其中後者負責商討博物館的執行細節。

2006 年,博物館小組考慮合併四間不同主題的博物館,並引入流行文化主題。同年 11 月,博物館小組遞交報告,建議設立一個名為「M+」的文化機構,以「視覺文化」為定位,展藏設計、流動影像、流行文化和視覺藝術四大範疇的物品。自 M+ 的概念提出以來,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有人覺得無所不包,形同「無定位」;亦有人期待引入流行文化元素,拉闊博物館的光譜。

A Decorative Image


工程:一波多折 遲到四年

敲定 M+ 規劃之後,政府在 2008 年向立法會提交財務評估,成本預算為 47 億元。連同西九整體項目,政府同年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注資 216 億元的「一筆過」撥款。2012 年,西九公開招募 M+ 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場館設計方案,最終由建築師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率領 TFP Farrells 和奧雅納工程顧問共同設計,M+ 大樓預期 2017 年落成。同年,政府公佈成本遠超通脹,博物館造價由 47 億增至 77 億。

2014 年,M+ 博物館具體設計接近完成。惟受到立法會「拉布」影響,前期基建工程撥款未能如期批出,M+ 大樓完工日期延至 2018 年上半年,開幕日期亦相應調整到 2019 年。

2015 年,M+ 博物館完成地基工程,展開主要建築工程。建築工程進行期間,M+ 多次出現進度未如理想的情況,但未有更變開幕計劃。

直至 2018 年,總承建商「新昌營造」陷入財困,無法承擔項目而被終止合約。西九另聘「金門建築有限公司」跟進,竣工日期由原本的 2018 年更新至 2019 年落成、2020 年啟用。M+ 大樓最終在 2018 年平頂,2021 年年頭入伙,同年 11 月正式開放,接待公眾。

根據立法會「監察西九文化區計劃推行情況聯合小組委員會」今年 5 月 3 日的文件顯示,M+ 建築成本高於原定的 59 億,但未有提供具體數字;而西九管理局財政計劃亦已撥出 17 億元作為 M+「收藏及與收藏相關的開支」,當中 9.73 億元用作採購初始藏品。總成本合共將不少於 77 億。

人事:總監曾換馬 高層變動不大

相對西九管理局頻繁變動的人事,M+ 博物館主要職員歷年來變化不大。

2010 年,時為英國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館長李立偉出任 M+ 行政總監,其後於 2016 年 1 月約滿離任。由當時澳洲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副總監華安雅(Suhanya Raffel)接任,至今仍然在任。

2013 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繪畫雕塑部副策展人美籍韓裔的鄭道鍊加盟,出任總策展人,成為 M+ 第二把交椅;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長女馬唯中亦加入 M+,出任水墨藝術策展人。二人均在任至今。

撰文/黎家怡
編審/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