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M+ 開幕倒數】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操刀 M+ 大樓如何「低調而破格」?

A Decorative Image

編按:因應西九文化區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開幕,《立場新聞》特備專題報道探討。系列文章請按此

墨線色的竹牆配合木色地板,落地玻璃取納自然光;戶外又設有水泥大台階,水泥牆掛上植物。即將開幕的 M+ 視覺文化博物館或成港人「打卡勝地」。然而,這座出自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 之手的建築,價值又豈止打卡?香港大學建築歷史博士黎雋維就向《立場新聞》解釋,M+ 大樓如何外表平實但細節精彩,「低調而破格」。

A Decorative Image

m+大樓內部

外表簡約 細節精彩

乍聽「Herzog & de Meuron」,公眾可能感到陌生,但細數其代表作,相信大部分讀者都一定有印象。從早年的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到近來的香港大館賽馬會藝方及賽馬會立方,大家可能不但聽過,甚至親身去過。M+ 是繼大館之後另一個香港大型項目,外形酷似倒轉的「T」字,縱向大樓立於橫向基座平台。臨海幕牆嵌板裝有 LED 燈,有如巨型顯示屏。Herzog & de Meuron 又參考中國傳統屋頂,設計「模組式陶瓦嵌板」,應用於大樓幕牆和地面。去過大館的讀者大概都會記得美術館的螺旋樓梯,M+ 大樓亦有同類的標誌性結構。

A Decorative Image

M+博物館建築內部

近日,M+ 舉行多場預展活動,黎雋維亦獲邀出席。他向《立場新聞》表示,運用水泥是 Herzog & de Meuron 特色之一。作為香港首個大型項目,大館只有一個螺旋水泥樓梯,而 M+ 則更大規模使用水泥,反映建築事務所因地制宜、避免「水土不服」的處理手法,「初到一個新城市,先做小嘗試,建立信心,再走多步」。

A Decorative Image

M+ 視覺文化博物館大堂

黎雋維提醒,水泥雖然常見,但要做到如此精細的完成度,其實極度困難。他解釋,水泥脫模後,難再作修補,M+ 大樓現時採用的水泥順滑度和色調都相當近似。他又特別提到博物館大門手柄,因應手形做出曲線,「手感好溫暖」。

從外牆的垂直波浪形的陶瓦嵌板,到內部大堂以釉面陶瓦堆砌而成的垂直花紋,「全座建築物以垂直線條去貫穿,貫穿室外室內,空間上連貫性很強。」黎雋維認為 M+ 大樓「設計水平好高」,「平穩當中見到精彩細節」。

A Decorative Image

M+大樓內部

低調破格 定義美術館

「自 Tate Modern 以來,Herzog & de Meuron 的建築更定義何謂美術館。」—— 建築學者黎雋維。

傳統博物館不常採用日光,避免太陽照射破壞藝術品。早在 2000 年,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已經採納自然光。M+ 大樓亦然,由大堂到展廳都不難發現落地玻璃窗的蹤影,從而營造「通透」感覺。黎雋維笑言,陽光是藝術品最大的敵人,M+ 大樓設計容許大量採光,相信需要與館方有大量溝通,方可取得平衡,「能夠在陽光下看到董陽孜的書法,我覺得好 powerful」。

A Decorative Image

M+ 大堂掛有董陽孜的書法。

此外,M+ 並非全部展廳一律選用白牆。有空間是水泥牆,有空間以木作為質材。展廳牆壁建材不一,館方擺設展品難度亦會有所提高。考慮到牆壁與藝術品本身未必夾得來,傳統博物館大多使用白牆。M+ 在展廳設計上作出變奏,黎雋維形客做法「比較破格」。

A Decorative Image

M+ 大樓內部(攝:Oiyan)

從內到外,黎雋維認為 M+ 外型設計亦見「聰明」,透過空間劃分辨別功能,「不浮誇,但清晰」。所謂「倒T」的造型,其實是水平和垂直體積的結合。前者用作展覽空間,後者則作辦工用途,恰恰對照 M+ 大樓的兩大功能,「一個向公眾開放的美術館,不需要標奇立異的形態。M+ 大樓能夠適中地交代公共藝術館的角色。」

在黎雋維眼中,M+ 大樓是「內向的建築物」,正好反映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博物館是一個載體去盛載藏品。低調,引領你去看它深藏之處」。

A Decorative Image

M+ 博物館大樓

撰文/黎家怡
編審/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