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全家福.4】由徬徨無助到旁聽助人 少年犯父母的探監記:為兒子驕傲
【「2020 全家福」為《立場》年終專題,邀來不同香港家庭、群體拍攝一幀全家福,分享故事,上一篇見此】
某日某法院某一審訊,裁判官不帶情感地宣判:「本席決定判處被告入更生中心。」未幾,一個少年被押離被告欄,母親在公眾席上雙眼通紅,無法接受兒子被囚,「我仲以為今日有得保釋。」語畢掩面痛哭。
此時一個中年男士出言安慰:「你一陣去問下職員,問清楚仔仔會先送去邊,你再去探佢,唔駛驚 …」他的聲線沉穩有力,態度不溫不火。「你抄低我電話,有咩想問就打俾我…」
他叫李先生(化名),不是社工,也不是律師,只是旁聽人士;能有條不紊地道出以上程序,只因他是過來人 — 他的兒子是反送中案件被告,今年被判入勞教中心。
「正因為我個仔係比較早嗰批入嚟,我希望將資訊帶給相同處境的小朋友,等佢哋屋企人唔駛咁擔心。」
李生、李太(化名)
* * *
遠行
12 月,一個氣溫只有 10 多度的早上,記者隨李生李太長途跋涉探訪兒子 。
每次探訪,兩夫妻都要一大早由新界的住所出發,到達東涌後乘搭約半小時的巴士,抵達大嶼山西南面的沙咀懲教所,再輪候約半小時,才得以與兒子隔著塑膠擋板的半小時相聚。
「值得嘅,你去探佢係畀到佢最大支持,再遠啲我都無問題。」
李氏夫婦有兩子女,長子未滿 16 歲,因參與反修例運動被拘捕、檢控,最初獲判感化,其後因律政司指刑罰過輕申請覆核,最終被改判入勞教中心。
懲教處資料顯示,勞教中心注重嚴格紀律及勤勞工作,務求於短時間內令少年犯感受到衝擊,達至阻嚇再犯的效果,當中 14 至 21 歲受訓者的羈押期限介乎 1 至 6 個月,獲釋後再須接受一年監管。
李先生的兒子判入勞教中心後,短短數月內體重驟跌 20 磅,被問及會否心痛,他輕嘆:「都無辦法啦,我惟有講笑咁同佢講,話你當喺度健身囉。」
在兒子面前,父親還是需要一點故作堅強。
李爸爸,在開往沙咀的巴士上
但那天探完兒子,李爸爸還是難掩憂心,再提起兒子日漸消瘦,「雖然佢戴住個口罩…但我見佢輪廓係瘦削咗,無以前咁飽滿」,眼神中充滿無奈與痛心。
李爸爸又想起,早前兒子說過,萬一日後遭「加監」,即懲教職員視乎受訓者表現決定是否增加羈留期,他亦會坦然面對,並當作上天給自己的磨練,李父一度哽咽:「佢真係長大咗,佢唔怕面對呢樣嘢(法律責任),成熟咗。」
「我的兒子值得我驕傲。」
* * *
分離
無論兒子表現如何成熟懂事,父母擔心始終難免。
李爸爸記得,兒子初被判入勞教中心時,兩夫婦都甚為迷茫與不安,他更特意租了談少年犯在勞教中心遭遇的港產片《同囚》來看,只求想像兒子處境,「租咗返黎,都驚媽咪睇咗會唔安樂,但睇咗,我自己覺得懲教又未必真係咁樣。」
隨著兒子其後逐漸適應牆內生活,李爸爸懸在半空的心,才得到一絲安慰;兒子不時獲懲教職員讚賞聽話懂事,更令父親甚感自豪,「有一次我探完佢,阿 Sir 同我講,『你仔仔喺呢度好乖呀,放心啦』,我真係好安慰。」
沙咀懲教所外
又有一次,兒子因於勞教中心表現良好,生日當天獲阿 Sir 安排加飯加餸,「好多嘢食,嗰餐食得好飽。」探監時,身為人父的他卻彷彿聽出弦外之音,連番向兒子追問:「下,咁你平時食得唔飽㗎?會唔會瞓唔到?有無發惡夢?」兒子答,平時飯後只有約 6 至 7 成飽,但幸好睡得不差,也沒發惡夢,父親才稍微安心一些。
李爸爸又形容,兒子對獄中飲食始終不甚習慣,如獲釋第一件事最希望能飽嚐美食。「始終都係細路仔…出獄後一定會出去同佢食餐好嘢。」除此以外,尚有一件事讓這位父親更為期待 ,就是盡快一家團聚。
「(兒子)喺屋企就無咩所謂,佢最緊要食得飽、喺屋企,我就開心㗎啦,鹹魚白菜都好好味。」
他又不敢將兒子入獄一事告知年逾九旬的老父,只得託辭兒子去了海外做交流生,因疫情而未能返港,「每次佢爺爺見到我,都一定問:佢(孫兒)幾時返?」
* * *
交流
一場反送中運動,既得不到政府正視訴求,大規模拘捕及檢控,更令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李先生卻說,經歷這次事件,與兒子的關係反而更為親密。當中除了抓緊每次半小時的探訪機會外,父母和兒子之間,還有另一個更為深入及重要的聯繫 — 書信。李先生說,兒子性格比較含蓄,兩父子以往交流甚少觸及內心世界,「佢會講啲一般嘢,玩呀,打波,因為佢好鍾意打波。」如今藉著寫信,父子溝通卻更為坦誠及深入。
「好多時個口講唔出,但文字上可以表達到,其實阿仔都唔係好習慣寫咁多嘢,但呢段時間因為疫情,我哋探唔到佢咁多,佢都主動寫多咗好多信,一個禮拜都有一至兩封,問候吓屋企人,問吓出面發生咩事…」
他們向記者出示一封獄中書信,兒子在信中就叮囑母親要注意身體、好好休養,「最緊要唔好操勞」。
而父母亦會頻密寫信給兒子,「始終靠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係唔足夠,我不斷寫好多鼓勵說話畀佢。 信入面,有時肉麻小小我都會寫㗎,我唔介意嘅,最緊要畀到佢支持。」兒子性格雖然含蓄內向,但在信中也會主動關心父母,叫他們保重身體,叮囑天冷時添衣。
「以前佢喺屋企,點會同我哋講呢啲嘢㗎!」
* * *
家庭
始於去年初夏的反修例運動,經歷四季輪迴,戰場由街頭移至法庭,牆內服刑者愈來愈多,當中不少是初嘗牢獄滋味的青少年;牆外家人為他們四處奔波 — 由搞清楚服刑地點、尋找探監交通路線班次、購買符合規定物品探監等,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經歷,難免手忙腳亂,不知如何入手。
李生李太是其中一對奔波的父母,而他們也深知道,同樣勞碌的香港家庭,根本不計其數。
「辛苦都唔止我一個,全香港大把人辛苦,拘捕咗萬幾個人,上庭者更是多不勝數,其實每一個被捕人士,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李爸爸說。
李生李太以往不太熟悉政治,反而是兒子中學起開始看書,了解六四、文革,還問父母會否去燭光晚會。父親當時只答:「你哋都細,我哋都唔去啦。」
李爸爸最深刻的,是某次兒子在爺爺家中「睇手機」睇到喊,細問之下,才知道當時他在查閱李旺陽在獄中受苦的情況,憋不住哭了。
這一哭的一年後,反送中運動爆發。兒子的參與,反而令父母多了接觸及關心社會事件。
判刑那刻,他只覺得司法制度太殘酷,「對年輕人絲毫沒有寬恕憐憫的心,是要狙擊年輕人,打壓他們至懼怕。」
如今除了探望兒子,李先生力所能及的,就是盡量抽空旁聽其他反送中案件,「一啲小朋友、青年人、他們是為了爭取一個普世價值,而搞到入嚟呢啲地方…佢哋係無接觸過呢啲地方,根本無人知道入面的生活規律究竟是怎樣…」李爸爸就以過來人身分,支援其他手足無措的家長,「等佢哋屋企人唔駛咁擔心。」
探監路上的李生李太
而作為過來人,他更希望那些被捕、在囚年輕人的家長們,可多些理解及支持自己子女,「呢班年輕人今日做的事、所爭取的東西,其實不是他們這一代可以享受到,而是再下一代才可享受到。」在他眼中,年輕抗爭者行為並非真的想破壞香港,反而正因為他們喜歡在香港生活,但社會環境惡化,他們受影響,所以才奮力爭取。
「明白呢段時間好艱難,但都希望家長可以盡量抽時間,寫多啲信。」
兒子預計明年二月出獄,期間李先生及妻子將會風雨不改地探望兒子。這次探訪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都是李先生在談,李太靜靜陪伴在旁,細聽丈夫發言,偶爾搭一兩句話,神情之間卻仍流露對兒子的疼愛,甚至是對兒子身陷囹圄的自責。
即使甚少發言,亦能感受到她撐得辛苦,訪問結束之際,李太用微微顫抖的聲線問:「佢哋呢一代應該係要受盡寵愛,我都唔明點解會搞成咁 …」
李生、李太
文/April
攝/P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