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in read

【2020 全家福.手記】立於當下,想像未來

A Decorative Image

全家福拍攝過程

2020 年即將完結。今年與 2019 年不同,疫情嚴峻,曾以為永無休止的社會運動近乎消失。臨近年尾,偶然假日在想,如果用不同的家庭照,去拼湊一個關於 2020 年香港的故事,可能是一個梳理一年記憶好方法。

最終變成了這十一個「家庭」的故事。所謂家庭,未必限於傳統核心家庭,更重要是我們在 2020 年中共患難、同喜、同悲的伙伴。

採訪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此《全家福》專題在處理的核心,其實是在回顧這一年、同時在想像未來。今年的種種變化,又如何影響個人選擇。諸如在《國安法》下,有人選擇移民、或者回流,留下來見證。未來的香港是怎樣,仍是一個未知之數,但正如社會是由個人、小家庭所組成,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像一塊塊細小的拼圖,砌上完整的圖片。

開始此專題採訪的第一天,正是 11 月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攝影記者日常多要跑社會新聞,在政治大事件發生的一天,慢慢地在拍攝這些小故事的相片,確是很難抽離。往後,尤其是 12 月初的一段日子,幾乎每天都有大事上演(有線裁員、黃之鋒周庭等入捕、黎智英還柙),香港就如在命運輪盤上,每夜、每清晨,看誰被擲中。偶然問行家,為甚麼夜深仍不睡,他回答:現在習慣了兩點後,確保沒有事才睡,然後清晨看一看有沒有大事發生。在每天都有突發事要去採訪的年代下,確實很難慢慢浸淫一個影像專題。

這專題共十一個訪問,要在短時間處理這數量的相片,同時兼顧日常新聞採訪,確實有時兼顧不暇。專題節奏緩慢,需慢慢等待、捕捉合適的畫面,像捏陶瓷一樣,成形後再去燒製,日常新聞卻講求快、準、全面。疫情之下採訪,與受訪者相處的時間亦相對短暫,部分受訪者甚至是透過視像去進行訪談,再另約一天補相。相片作為一個片段式載體,不一定是畫意美感就可以,還需考慮其展現的脈絡是否完整,能否透過隱喻回應議題,今次相片的處理未必出色,還望讀者包容。

對於未來,每個人的期盼可能各有不同,希望有一天我們終會作見證。

文/攝影記者 P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