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min read

【黑箱背後.3】 TVB 綜藝節目 時光倒流二十年

A Decorative Image

「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吓,食過晚飯,要休息返一陣,大家暢聚,無綫有好節目,歡歡樂樂,笑笑談談,我哋齊齊陪伴你~!」

很多香港人都十分熟悉這首歌。1967 年 11 月 20 日(即啟播翌日)晚上 9 時 30 分,TVB 開始播放綜藝節目《歡樂今宵》(Enjoy Yourself Tonight,又名 EYT)。以上主題曲,一播就播了近 27 年。至 1994 年 10 月 7 日播出最後一集時,合共播出 6,613 次。

不少人認為,《歡樂今宵》是香港流行文化的經典。也於是,有關這節目的種種,無論是藝人(梁醒波、何守信、沈殿霞等)、趣劇(蝦仔爹哋、大鄉里)、遊戲(歡樂咭、幸運星),都成了香港社會的集體回憶,以至幾代 TVB 創作人的緬懷對象。

《歡樂今宵》停播 23 年後的今日,無綫綜藝節目 PA 阿新(化名)仍不時在公司聽到「EYT」三個字。

例如每當構思新節目,總有資深監製、編審的開場白是:「我哋以前做 EYT 的時候,會咁咁咁 …」 又例如開會度橋,當後生仔提起有趣點子,會有前輩回應:「哦!即是當年 EYT 乜乜劇場囉!」又或者,「以前 EYT 的笑話好笑好多啦!」

「我們成日都問,這班人究竟幾時退休?」另一名 PA 慨嘆。

*   *   *

綜藝節目製作流程 由上至下

TVB 是一間規模龐大的電視工廠,2016 年周年報告顯示,現時它共有 4,200 名員工及藝人,分佈於不同部門。其中跟觀眾最為息息相關的製作部,分為兩大組,一邊是戲劇,另一邊是非戲劇,即負責綜藝節目。這些年來,TVB 劇集時常成為大眾焦點,坊間評論亦有無數;綜藝組方面,無論是節目,以至幕後的製作過程,卻一直較少觀眾關心。

綜藝組架構是這樣的:最頂端是經常出現在娛樂版的名字, TVB 助理總經理余詠珊。她手下分成創作、製作兩邊。製作方面,由經理級監製管理,麾下有多位節目監製,每人領導一組,每組設幾名導演、助理編導(PA)。至於創作,則由創作總監主管,麾下有多名編審,各人統領一組,每組設幾名撰稿員。

每一個 TVB 綜藝節目,便是由一個監製(及其製作團隊)與一名編審(及其創作組)配合炮製而成。節目的誕生,則是一個由上至下的過程:余詠珊跟高層商討拍什麼節目,拍板後,就交由編審及創作組作初步構思,大致有了輪廓,便找製作方面開始落實細節。

位於「食物鏈」最底層的 PA 阿新說,每次有新節目要開會,監製、編審最初總是雄心壯志,明言今次要創新一點,做出成績。「但什麼是新嘢呢?又唔知道,所以開始傾傾傾傾傾。」開會之初,低層員工通常也甚雀躍,不停拋出點子,「不如做些類似 America’s Got Talent 的環節?」「可以玩那個日本廣告喎!」大家七嘴八舌,熱烈討論。

但討論過後總要做決定,決定權當然在監製、編審等人手中。阿新稱,在現實的考慮下(如時間有限),所有「好橋」通常都會被放棄,或作小修小補,「話要抄,但又不能夠抄足,一扭,卻又不再是那回事。結果整整吓,又變返勁舊的東西。」他早已習慣。「次次都是咁。」

「我不覺得 TVB 有創作自由,它的氣氛不是這樣的。成日話『大家一齊拋橋』,拋完出來,咪又是用你那些……老細的喜好,影響了整個節目。」

關鍵在於「老細的喜好」。

2017 年拍 gag show 參考《真係笑話》

眾所周知,《歡樂今宵》曾經是 TVB 的鎮台之寶。這節目的收視於 70 年代中期達至顛峰,每晚有 250 萬人收看,為全台節目之首。請注意,當時香港人口只有 400 多萬。

因此,許多出身 EYT 的人,都對這節目情有獨鍾。如前 TVB 製作部總監劉天賜便寫道:「她是無綫的『少林寺』,那裡走出了很多名導演、名編劇、名藝員、名攝影師……那裡也是綜藝節目的故鄉,當故鄉的土地築建高樓大廈的時候,我們懷念她,並且以曾生活於此地而感覺到光榮。」

現在 TVB 的 PA 仔,年紀大多在三十歲以下,對於已結束 23 年的《歡樂今宵》,當然無甚印象。偏偏資深的監製、編審,不時把 EYT 掛在嘴邊。「開會的時候,他們成日會講,『我們以前 EYT 點點點』……會視 EYT 為好輝煌的成就。」對此,不少 PA 當然摸不著頭腦。

「想當年」雖是人之常情,但做創作,過於眷戀昔日情懷,就會窒礙進步。阿新認為這正是近年 TVB 其中一個大問題。

他舉例,近年參與過一個搞笑節目(gag show) 的製作。搞笑節目,顧名思義,主角當然是「笑話」本身。他記得,初初開會,有些後生仔直接拿《100毛》出來參考,「大家度橋度得好開心,諗到好興奮、好低能。」於是又把雜誌遞給編審看,卻換來冷淡回應:「他完全不明白有什麼好笑,還說『唔係喎,我唔係要呢啲嘢喎 …. 』」年輕人愕然,又失望。

結果,撰稿員是參考什麼來寫笑話呢?由阿新揭曉答案:「是李力持的笑話,哈哈,《真係笑話》!還有什麼《笑話大全集》,擺明是 90 年代出版,本書都黃黃地……」

A Decorative Image

《真係笑話》,李力持著(網上圖片)

阿新形容,那個搞笑節目,最終無異於「大家拎住 EYT 年代做嘅嘢」,但創作力的貧乏,卻令作品於質素上明顯遠遜 EYT。偏偏主管覺得沒問題,因為他眼中,如今所有流傳的笑話,都源於《歡樂今宵》。「你現在上網睇片,那些『橋』不就在『紅星劇場』做過囉!」阿新引述上司的說法。

「他們覺得自己是出身 EYT 年代的傑出精英。」另一名綜藝節目 PA 也如是說。「我們成日都問,這班人究竟幾時退休?」

阿新有時會理性地在想:「咁他們又無做錯的,他們都是因為做得耐,升到上去,直到今天。」但他不忘補充,「當然我們後面成日都講,是因為走不到出去,才留在這裡囉!」

*   *   *

「觀眾有少少唔爭氣…」

某程度上,好的笑話撩動人心的能力,理應可以劃時代。而前提當然是,這些舊笑話,觀眾以前從未聽過。因為再好笑的笑話,聽第二次,已經不好笑。

這正是許多觀眾對 TVB 該搞笑節目的評價。節目出街後,阿新如常流連網上討論區,發現網民反應相當一面倒:「鬧到黐線。」有較年長的編審走來查問網民點睇,阿新婉轉回答後,對方並不理解:「那些人一見 TVB 就鬧啦!上網嘅嘢,我上去讚都得啦。」阿新沒好氣,「係呀,你都可以上網讚,不過冇人 buy 你之嘛……」

可是,縱然網上鬧爆,收視報告一出,該 gag show 的成績卻相當不俗,收視有十多點,比較同一時段上個節目,收視升幅近一倍。電視台以收視定成敗,長輩們自然意氣風發,「他們覺得成功咗。」就算看似守舊,也沒所謂了。「拉高咗收視,咁即是 work 啦!」

阿新完全不明白,這個節目為何會有十幾點收視。「我們覺得咁唔好笑,咁多人鬧,但有收視喎,還比以前好……」換個說法,即是有一百萬觀眾,喜歡收看這種節目。「觀眾是有少少唔爭氣囉……」他無奈。

事實上,不少 TVB 綜藝節目,即使內容形式千年如一日,但出來的收視就是不錯。以星期日晚的懷舊金曲式節目為例,無論名為《翡翠名曲匯》(2012)、《Sunday 靚聲王》(2015)或《流行經典五十年/強》(2017),一樣大有捧場客,收視長期在 20 點以上。

有綜藝節目員工認為,如今 TVB 節目的收視及其製作質素,基本上毫無關連。「例如我們覺得《靚聲王》已經唔好睇,製作又舊又差,take cam 又唔好睇,但又高收視;有一年《港姐》個景好靚,效果好好,但收視又好低。」

收視就是王道

為何會出現這現象?與其說,是觀眾「不爭氣」,不如承認現在仍看電視的香港人,許多都上了年紀。他們不求新意,只望懷舊。正如早前陳曉東上節目唱《劃火柴》的片段,也在社交平台上廣傳。懷緬過去,是人的本性。

阿新亦有反思。他同意電視台應該照顧不同年齡層的需要,「例如有人鬧師奶劇,但師奶都要睇電視嘛!」他又記得聽過前輩說,電視台的大 show,如台慶、《歡樂滿東華》,其中一個功能是喚起香港人的共同記憶,就像習俗一樣。因此這類節目每年模式不用大變,只須小修小補。

但問題是,由於 TVB 的觀眾群已上了年紀,加上該台內部文化對收視極其著緊,兩者加起來,就成了節目創新的特大阻礙。有綜藝組員工稱,2014 年台慶由一個擅長做舞台設計的監製負責,當時他嘗試玩玩新意思,將一、二廠變成一個大棋盤,再找藝員(對,例如吳業坤)扮棋。「當時睇,我們覺得件事好新。」怎料那年台慶收視不理想,負責人當然被批評。

接手的監製於是走回頭路,回歸(熱咖啡式)歌舞表演路線,收視又回升。「從製作角度來說,我覺得個 concept 勁舊,但他(監製)就會覺得自己贏咗,我這套才是對的。」

在 TVB,收視才是王道。阿新形容,平日收視報告一出,向來少提收視的導演,也愛跟拍檔的 PA 說,「今集高/低咗呀。」又例如有些節目,每集由不同導演製作,當收視有差異的時候,監製就會問責,「喂你那集跌了兩點喎!」

看收視做人的另一結果,是對其他電視台的輕視。去年 ViuTV 開台並主打綜藝及實況娛樂節目,當時 TVB 綜藝組曾有些微緊張氣氛。但一星期後,氛圍迅即煙消雲散。「班老細覺得,車,你啲收視都係咁之嘛。」阿新憶述。「那些節目,不知他有否看過。」

收視大哂,觀眾如此,試問誰敢創新?

幕後:我們腦袋已便秘

如果電視台是間大工廠,那麼 PA 就是裡面的小齒輪。他們日常主要負責要各個部門聯絡,找道具,找場地,找藝人……忙到飛起。有些時候,甚至要一連幾天在公司留宿,以節省交通時間。

阿新說,他其實喜歡在電視台工作。「我是有熱誠的,這一行人工咁低,又辛苦,如果不喜歡,怎會做?」電視台 PA 的月薪約為 $11,000 至 $12,000,但由於工作辛苦,流失率極高。人手不足,留下來的 PA 負擔就更重,某些組別的 PA 往往要一個人同時負責三個節目,這邊廂忙著跟剪片,那邊廂又要開另一個節目的製作會議。

工作太忙碌,慢慢地就會跟世界脫節。「我們根本無時間坐定定,上吓網望下發生咩事,有 break 的時候都昏迷咗,唔想郁。」阿新說。

一名在 TVB 任職多年的綜藝組導演坦承,經過長年累月的 PA 生涯,自己的腦袋已經「便秘」。「你永遠好似無時間做好你手頭上的工作,亦無時間畀你吸收、消化、預備。」他說,到自己升了職,開始要動手進行拍攝的時候,才發現以往只懂執行導演指令,「自己裡面愈來愈少嘢。」

除了工作過於忙碌,阿新又批評 TVB 內部文化太死板。「聽講以前 TVB 有好多百厭仔,有人會衝落古裝街打 war game,俾人驅趕,但現在邊個曳啫?」他形容,TVB 彌漫一種循規蹈矩的氛圍。「冇人玩,冇人搞搞震,跟我印象中做創作人很不同。我們公司好靜,跟出面的 office 沒有大分別。」

另一角度來看,在 TVB 做 PA 其實又很安全。只要適應那工作模式,年年做的節目又差不多,加上人手不足,做錯事也不會被炒,「有些人一留低,做慣咗,就等日子過,做下做下又一年……」阿新卻不甘於此,最終決定離開。

他的上司表示不理解,「其實你留低,做一排咪升囉,一條康莊大道,一條龍。」阿新形容,公司許多前輩始終為自己的電視台而自豪,因為大台只有 TVB 一個。

「我不覺得這一代會這樣想囉。」另一 PA 的說法,或是許多人的心聲。

(「黑箱背後」上一篇文章,講注定不奇妙的奇妙電視,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