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min read

【黑箱背後.2】注定不奇妙的 奇妙電視

A Decorative Image

2013 年 10 月 15 日下午,有線娛樂台的 office 裡普世歡騰,不少員工拍掌歡呼慶祝。事緣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剛召開記者會,宣布發牌予「奇妙電視」和「香港電視娛樂」(現 ViuTV)。

有線娛樂台 PA 家輝(化名)記得當時不少同事躊躇滿志。「(新台)應該會諗多啲新嘢,不會再這樣悶,又會請人啦…」

三年半眨眼就過。2017 年 5 月 14 日晚上,奇妙電視終於正式開台。首個節目叫《星匯奇妙 77》,是半小時的節目巡禮,逐一介紹電視台的節目。

由有線娛樂台過渡至奇妙電視當 PA 的家輝卻沒太大感覺。「作為觀眾,我會覺得:又係呢啲,都係呢啲,仲係呢啲。」對於這個「新電視台」,身為員工的他,跟廣大觀眾一樣,不抱期望。

奇妙電視,發生何事?

A Decorative Image

奇妙電視開台節目《星匯奇妙 77》(圖片來源:奇妙電視 fantastic tv facebook)

*   *   *

有線娛樂新聞 曾經輝煌

過去兩個月,有線不時成為香港大眾的關注焦點。3 月 9 日,母公司九倉於業績報告表明未來無意再增持有線股權,及提供任何進一步資金承擔。許多人擔心有線就此走進歷史。尤其是有線新聞部,有良心、有態度,做好新聞,假如就此告終,煞是可惜。

此情此景,令家輝心情矛盾。「提起有線,近幾年大家只會講新聞台,讚樓下班人(有線新聞部位於有線電視大樓地下)好夠薑。但是其他台 …. 就無乜人讚過。」甚至沒人談論。

任職有線娛樂台多年的家輝,早已習以為常,並不介意。「我們這個台,不太多人睇,口碑亦無乜。」

曾經不是這樣的。有線娛樂台(1998 年前稱「婦女台」),自 1993 年啟播以來,曾出產不少獲觀眾認可的節目,亦是現時無綫許多當紅藝人(如黃翠如、李佳芯、洪永城)的娘家。一直以來,這個台受觀眾青睞,靠的主要是兩道板斧:一是以美食(如《肥媽私房菜》)、旅遊(《活得很滋味》)、靈異(《怪談》)為主題的自製王牌節目;二是全港首創的 24 小時娛樂新聞頻道。

第一代主播陳貝兒於其著作《娛是我聞》便回憶,有線娛樂新聞開台初期,攝製隊每次到外地影展採訪,準會被外國記者用日語打招呼,因為該台成立前,外國娛體眼中的亞洲娛樂記者,只有日本人。

那些年的有線娛樂新聞,每年派人往奧斯卡、康城、巴黎時裝周等盛事採訪,接觸不少中外明星,2008 年莎朗史東受訪談及四川大地震時說的一句: 「Is that karma? 」曾引起內地網民震怒。

除了現場採訪,該台的明星專訪亦間中引起哄動,如艷照風波後張栢芝亮相有線,首次開腔談到陳冠希,拋出一句「貓哭老鼠假慈悲」;又如劉德華受訪時曾信誓旦旦稱結婚一定公開,轉頭卻被揭與朱麗倩秘婚多時。以上,全是有線娛樂新聞台的「豐功偉績」。

然而今非昔比。2013 年 6 月,有線將「娛樂新聞台」及「娛樂台」合併成奇妙台(後再改為「娛樂台」)。合併後的新台分為三個部門,一隊負責美食節目(如《為食情報局》),一隊製作各類型較大規模的綜合節目(如怪談),一隊做以前的娛樂新聞台工作,主要負責清談節目,以及每日兩段、半小時《東張西望》式娛樂雜誌。

A Decorative Image

艷照風波後,2009 年張栢芝亮相有線,首次開腔談到陳冠希,拋出一句「貓哭老鼠假慈悲」。(網上圖片)

編輯:娛聞頭條竟是 Mandy Lieu!

曾任職娛樂台編輯的 Marvin(化名) 形容,這類娛樂新聞節目,製作方式來來去去都差不多。團隊分早晚兩更運作,記者外出採訪,拍完的片段就送回公司,「睇片、抽 bite(soundbite)、寫 VO(voiceover)、錄 VO,砌埋一齊,VO、bite、VO、bite、VO 咁樣。個格式咁多年都一樣,頂多有時有些 upsound(現場聲音)。」編輯則整合片段,加上從外國或大陸通訊社買來的短片,湊合成半小時的節目。

表面上娛樂新聞環節仍在,但局內人 Marvin 認為這類型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

原因一是缺乏即時性。電視台的娛樂新聞內容,受限於節目播出時間,永遠不夠快。「我朝早十點幾返早更,砌完一條都要七點先播。要做到其他網媒咁即時,好難。」譬如說,鄭俊弘和何雁詩下午在機場拖手,全港市民數分鐘後已從手機收到 push notification,直撃現場情況,解剖三角關係,誰會等晚上看電視?這是所有電視台的共業。「That’s why 現在無線、ViuTV 仍有娛樂新聞,但都是晚上 11 點幾才播。」他認定,電視台的娛樂新聞已經「做不起」。

有線亦早知這點。Marvin 稱,自從兩台合併後,老闆對娛樂新聞的重視程度、投放資源都大大減低,頭兩年還會派人到康城、威尼斯採訪,之後所有影展都不去了,單靠買外來片段作報道。身為編輯,他理解這做法。「(到外地採訪)只是做樣,無乜實質作用。外娛嘢,與其等外面記者傳回來,不如上網搵 agency 啲料,片又拍得靚過你,又 efficient 一點。」

做不成外娛,也可集中火力做本地娛樂吧?問題是,「成個香港娛樂圈都無嘢發生。」Marvin 記得,幾年前香港仍有很多 event,有許多大明星撐場,娛樂記者因而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呢?「每日搾一些新聞出來,好痛苦。有一排甚至要用什麼新聞做頭條呢?是 Mandy Lieu 和周焯華!」

他苦笑,「以前的世界,這兩個只是很小的人物。」

事實上,不少香港娛記早為此事叫苦連天,有報章攝記稱,以前每晚可能要走幾單 event,現在一晚或只有一單,甚至沒有;有潮流記者說,現在拍封面,最大難題是娛樂圈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以男明星計,不是古天樂余文樂就是周柏豪,女明星?選擇更少。

娛樂圈的衰落,間接促成電視娛樂新聞之死。「你話電視台是否要負最大責任呢?娛樂圈根本沒有這樣的星、氛圍,電視台又可以做到什麼呢?」

曾經賴以自豪的娛樂新聞走向沒落,有線娛樂台如斷一臂。

*   *   *

奇妙的亞視味道:乏資源、欠創新

回到奇妙電視開台當晚。不少觀眾看過節目巡禮,都有同一感覺:怎麼有陣亞視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對《明報》稱,奇妙的節目以合家歡、大眾為主,資源又不足夠,路線較似亞視;KOL King Jer 的評價更尖酸刻薄:「尋晚睇奇妙電視開台,嗰陣『亞視味』好似濃煙咁喺電視機個 HDMI 窿到滲出嚟……」

節目似亞視,可以引申出兩層意思。一是缺乏資源。眾所周知,亞視臨終那幾年陷入財困,別說沒錢製作新節目,連內部運作的開支也「減得就減」,有員工甚至曾稱,公司連廁紙、文具、錄影帶,以至大堂燈光,都短缺。

奇妙當然沒那麼嚴重,但投放予製作的資源又確實不多。PA 家輝直言,「公司俾節目的 budget 都好大問題,你見清談節目就知。」奇妙電視的開台新節目,大部分都屬於清談節目。「清談節目是最省錢的,這類節目多,即代表 budget 少。」

資源少,清談多,也未必是問題。環顧現時香港各電視台,為省成本,不少都製作大量清談節目 — 兩個主持,一塊廠景,一個主題,就成了一個節目。然而,無論 ViuTV 的《晚吹》系列,抑或港台電視的《五夜講場》,都各有捧場客。關鍵在於,節目有無「橋」、創不創新。

奇妙電視(及之前的有線娛樂台)被指有亞視氣味的另一原因正是,守舊、不創新。

PA 家輝還是那一句:以前不是這樣的。他記得自己剛加入有線的時候,公司氣氛比較良好,「員工會同佢搏命,想做多啲,做不到就再諗辦法,睇下點樣做好。」他說,該台一直有不少有心人,如負責構思節目的創作部門,不時想作出新嘗試。問題是,很多好點子都被位列中層、富豐富電視經驗的主管級人馬,一一殺掉。

找 KOL 做節目? 「邊有人識!」

舉例說,早兩年網上剛興起 KOL 的概念,有線有 creative 就提議不如找 KOL、YouTuber 做個節目,豈料被主管一句 KO:「這些人怎會有人識?我都唔知佢哋係邊個!」有些年輕員工努力游說,「喂佢哋的片有幾百萬 click rate,好多人識架!」中年主管堅持己見,拒絕了。

故事未完。「KOL 做節目」的提議被拒後不久,無綫就推出新節目《網絡挑機》,內容正是將 YouTube 製作搬上大台;再後來 ViuTV 也製作清談節目《KO KOL》,找來網絡紅人現身說法。這個時候,主管竟然走來問大家:「喂,人哋做呢啲喎!點解我哋唔諗吓呢?」人人啼笑皆非。

如是者,一次被 ban,兩次被 ban之後,不少有心的員工都開始放棄。「都係算喇,做返最穩陣那些,不再去諗觀眾究竟鍾意什麼、想要什麼;只需諗,老細想要什麼。這個好大鑊,但氣氛就是變成這樣,好弊。」

有線/奇妙的守舊,也見於它如何看待新媒體。截至今天,「奇妙電視 fantastic tv」的 fb 專頁仍只有 8 千個 likes,過去一個月專頁上載了不少節目宣傳片、娛樂新聞片段,反應都異常地差,大部分 view 數不足一千。作為一間知名度不低的電視台,這個數字令人驚訝。

Marvin 說,除了新聞部,有線一直不重視網上宣傳。以娛樂新聞為例,一直沒有人專責做社交媒體,只叫編輯額外將幾條新聞上載,有時連 caption 也寫不好。「明顯只是將電視既嘢擺落去,再亂打一些 feed ,頂多在人名前加個 hashtag,個模式已經 outdated。」他笑言,「其實是好嚇人的。」

當然守舊不一定是錯。奇妙電視以「合家歡」為路線,目標觀眾既是中年人(又或師奶),電視台風格、節目內容自然偏向保守。「你可以話佢無錯喎,但班師奶有一日都會走嘛,應該要令現在那班後生仔睇嘛。」Marvin 說。

而另一問題在於,即使針對師奶,也有 TVB 這個強大對手,假如你的節目沒進步、不好看,觀眾為何要轉台?

奇妙內部的文化,偏偏不太能推動節目改善。Marvin 想起,在有線工作多年,幾乎完全沒感受到任何收視壓力。PA 家輝亦同意:「好老實,有線節目收視高唔到去邊 …. 所以我們做 production 的都不太理會,過到自己那關就 OK。」

毫無壓力對員工當然是好事,但對電視台的運作卻不然 — 因為沒有收視壓力,員工也就未必有創新、改進的動力。Marvin 承認,這正是有線娛樂近年的弊病。

「事到如今,我不介意自己踩自己。整個氛圍就是,大家都無話要特別做好一件事。」

*   *   *

終於開台 PA:無乜感覺

近日為了開台,PA 家輝忙得不可開交。他說,由有線娛樂台到奇妙電視,宏觀來看,觀眾、接收層面不同了,「有些變化,是一件好事。」然而,有別於當年 HKTV、ViuTV 開台時,員工們都萬分雀躍地期待自己的節目出街,家輝卻說身邊的奇妙同事,包括他自己,都對開台「無乜嘢」。

其一原因是工作內容,根本毫無差異。跟以往一樣,奇妙電視的綜藝節目分為三組部門負責,一隊人專責美食節目(即以前的《為食情報局》),一隊做較大規模的節目,如《香港有寶證》、《杜汶澤食住上》,最後一隊主力做 weekday 晚上的清談節目及娛樂新聞。

有些清談節目(如《娛樂巴巴閉》),只是換了個名(前稱《娛樂熱辣辣》),舊瓶載新酒;有員工甚至透露,有些近年結束的娛樂台節目,將會在奇妙電視換個名,扮成新節目的模樣。

亦因如此,家輝才慨嘆,那麼多年了,有線的節目「又係呢啲」、「都係呢啲」、「仲係呢啲」。「所以我平時不看有線節目。」平日在家,家輝較喜歡看外國頻道,有時會看看 ViuTV,也覺新鮮。有線?「無乜變化囉。」

當年奇妙獲發牌時也在公司 office 拍掌的 Marvin 說,其實一早猜到奇妙電視是這個模樣。「有線本身都有個免費台(有線第 1 台),大家都有個 mindset,咪即係嗰個台囉。」他強調自己不曾失望,「入面的氣氛已經告訴你,間公司會這樣行。從一個生意佬的角度,就是穩陣囉、無心去搞囉。」

家輝則分析,如今奇妙不及當年發牌勁敵 ViuTV 和 HKTV 的原因:「無辦法,我們老細諗法較保守,HKTV 會在器材、人才上花錢,起碼拍攝質素高;Viu 就尺度大膽。我哋呢,兩樣都無 — 節目製作 budget 不高,料又唔夠膽。咁就只可以 normal 囉,無乜突破。」從許多觀眾眼中,normal 便是平庸,甚至像亞視。

前兩年亞視臨終,不少前員工都曾分享說,即使這電視台如何不濟,但至少有種「A 記大家庭」的感覺。問家輝,有線/奇妙又如何?他的答案斬釘截鐵:不,絕對不。

「以我觀察,亞視同有線是兩回事。亞視人真的會幫手捱埋落去。但如果有線唔好彩有同樣情況出現,大家會即走,全部散哂,唔會同你捱。」這是家輝所感受到的有線文化。

他也認定自己不會久留。「因為做電視台,如果不是像 Viu 咁夠膽,又或夠資源,根本沒什麼滿足感。來來去去都係咁,你就覺得 …. 團火已經無咗。」

「當個個都係打份工啫,其實就應該要離開了。如果唔係,就一世都係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