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in read

【電視新聞的黃昏?(後記)】仲講 TVB?

A Decorative Image

【文:林彥邦】

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再去回顧 TVB 的歷史已無多大意義,借用其中一名 TVB 前記者的說法:很多人「已經唾棄」TVB。這當然有道理,但在我們看來,這段崩壞的歷史,並非毫無價值,除了 TVB 的「成功」模式正被複製,更重要的是,在這段長逾十年歷史當中的啟示。

其一,是一個新聞部的自由、專業和價值,其實無比脆弱,掌舵人的個人意志,已經可以將整個傳媒機構的走向改轅易轍,由是,近日以至未來,各傳媒機構可能出現的高層人員變動,以至背後的司馬昭之心,就更不能輕忽視之。

其二,是這段歷史反映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個機構的崩壞往往是在悄然無聲中發生,到矛盾爆發、公眾察悉,恐怕為時已晚,而身處其中的中下層,無論主觀意願上是否有反抗的想法,充其量只能某程度減慢這進程,但對大局實際上無太多挽救的餘地,正如在《回望 TVB》中提到的九龍灣 13 拳,即使有中層「喊住求」,最終成功爭取一段理所當然的網上片段可以播出,結果帶來的改變只是讓出網片這原本理所當的事得以實現,而這獨例對大勢可能近乎無關痛癢。

如是者,擺在一眾記者眼前的兩難,亦是 NOW 和 Cable 記者們面對的兩難:大勢無法逆轉,無力回天,是要玉石俱焚、還是寸土必爭?

所謂玉石俱焚快意過後,事態會否更壞?劇烈反抗後拂袖而去,放眼社會,哪裡有樂土?

又或,所謂寸土必爭,在愈見收窄的空間中,會否只是為自己開脫的說辭?守,是否真的守到了甚麼?

這當中,兩害未必有其輕,面對歷史的十字路口,該如何自處?又或者如譚嗣同所言,「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去留沒有絕對對錯,只有各司其職的選擇,今天的香港,誰又不是在離、留間拉扯搖擺?

或許我們要提醒自己的是,面對終將來臨的時刻 — 這個時刻必然不會如電影橋段一般蕩氣迴腸,只是看似無可無不可的日常,就好像抽空一切前提,Cable 人面對的,都不過是一家虧蝕的公司,無可避免的裁員 — 每個記者、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找一個答案,在這當下,反抗,有必要嗎?持續的退讓、妥協,至何方休?

又或者,If not now, then when?If not me, then w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