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min read

雷動計劃是倚天劍,還是桃木劍?他們如是說…(下)

A Decorative Image

當社工的 Elvis,是九龍東選民,亦是雷動參加者。

9 月 3 日晚,雷動聲吶通知他,策略選民群組討論即將開始。八點半,Elvis 開啟 Telegram,並由雷動聲吶編配至其中一個九龍東群組。討論前,雷動的 facilitator 提供兩項資訊:(一)合併民調報告中九龍東各候選人的支持度、(二)根據雷動聲吶使用者之前填寫的問卷,有 78% 雷動九龍東選民不願意投票予黃洋達。

負責執行雷動計劃的公民數據負責人趙智勳 (Angus) 解釋,合併民調報告顯示,黃洋達 (10.1%) 和譚得志 (5.2%) 的支持度於統計學上沒有顯著分別,同屬「選情告急區」;但由於根據問卷,大部分雷動選民均不願意投予黃洋達,因此雷動建議所有九龍東策略選民,票投譚得志。當晚討論則以此建議為起點,九龍東選民有三小時商量是否同意雷動的建議,系統將於當晚 11 時半進行投票。

A Decorative Image

合併民調報告(九龍東)(圖片來源:公民數據網站截圖)

九龍東選民 Elvis 表示,討論前他心裡其實「五十五十」。他雖然不太喜歡黃洋達,但又覺得,黃既是符合雷動定義的非建制一員,假如他勝算會較高的話,Elvis 不介意照投。而當晚他身處的群組內,則是意見紛紜,有人和他想法接近,也有人認定黃洋達是共產黨派來的鬼。

「咁短時間,拗唔到結果喎。」Elvis 說,當時雙方爭持不下。

直至中間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晚有本土派領袖號召網民湧入雷動群組,介入討論,一時之間,「屹屹屹屹屹」之聲,響徹各大群組。為免影響正常討論,公民數據團隊立即將這班不速之客編配至同一群組「隔離」,但始終有些漏網之魚。

Elvis 直言,他身處的群組就經歷了一場「益友風暴」,「場面極度混亂。」本來正僵持應否投票予黃洋達的局面,卻因而被意外打破。「不知是否情緒反應,大家本來已很難講得上支持黃洋達,見到咁,就有決定。」

三小時眨眼就過,晚上 11 時半,系統要求參加者投票,決定是否同意雷動建議。Elvis 形容,投票來得很倉促。「『佯一佯』有發生過,我有撳個掣嘅。」但他已忘記了自己最終投票的選擇。未幾,雷動公布結果,大部分九龍東選民同意「全部票投譚得志」的建議。再過一會,之前的討論群組就關閉。雷動計劃隨即整合各區決定,火速製圖,然後送到參加者手中。

A Decorative Image

譚得志

Elvis 承認,整個決策過程是有點兒戲,因為參與的討論的人,可能來來去去都是那十多人。「任何一個論壇都係啦,CD-ROM 佔了九成幾。」中大教授馬嶽亦質疑這場商討的科學性。「係咩人商討?商討的標準是什麼?」

公民數據負責人 Angus 則指出,當晚進入群組參與討論的有六、七千人,數量已經很多。「坊間的人話我們無認受性,我覺得不合理,有邊個政團、黨派、組織,可以搵七千人一齊出來傾?我們才是最公道的。」

馬嶽:用圍內決定影響全部人,有問題

姑勿論推薦名單如何產生,總之它就是面世了。經由媒體接力、網絡廣傳,名單很快便進入全港市民視線,包括「前線科技人員」成員賀穎傑 (Ricke)。

前線科技人員本來一直支持雷動計劃,直至看到這份名單,他們認為絕對有問題。「(雷動)最後推薦的,是一個數字上無勝算的人,這樣似乎跟當初的目的有點矛盾。」Ricke 稱,因此他們決定呼籲支持者不要跟隨雷動建議。

A Decorative Image

前線科技人員於 9 月 4 日早上發出的呼籲(圖片來源:前線科技人員 facebook)

對於雷動(即公民數據)的說法,即黃洋達和譚得志的支持度於統計學上沒有壓倒性分別,Ricke 不置可否。「就算他兩個的勝算未去到 95% 肯定有分別,但可能已到 91、92%。」他質疑,雷動提出建議時,沒有向參加者充分解釋這一點。「有些對統計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以為他們勝算差不多,咁是但揀一個都無所謂。」

選舉結果亦印證這一點。快必縱然得到雷動策略選民全力支持,但最後得票仍不及黃洋達,顯示兩人的支持度本身有顯著差異。

推薦名單另一飽受質疑之處在新界西的建議。

合併民調報告顯示,郭家麒、李卓人、黃浩銘、黃潤達的支持度都位於告急區,公民數據負責人 Angus 指,團隊根據以往新界西建制泛民的得票分佈 (43%:57%),計算出四名告急候選人,只有兩個能夠存活。因此當晚雷動要求新界西選民投票決定救哪兩位。

結果,得票最多因而獲救的是郭家麒、黃浩銘。支持度在四人中排名第二的李卓人反被放棄。

如果這只是雷動選民的決定,其實沒有什麼可質疑。正如選舉前,不少人都會在家裡進行商討、配票,他們喜歡一家人全投何君堯,也是圈子內的事,外人無權干涉。

但梁啟智和馬嶽都指出,雷動推薦名單的影響力,並不限於四萬雷動參加者。經過傳媒報道,以至網上傳播,它所能影響的選民,可能高達四十萬人(戴耀廷的估計)。因此問題來了。「就算四個揀兩個,似乎都應該揀勝算最高的兩個,而不是根據你班人的喜好。如果只是圍內就無問題,但如果是推薦予其他泛民支持者,就有點問題。」馬嶽說。

A Decorative Image

合併民調報告(新界西)(圖片來源:公民數據網站截圖)

梁啟智:雷動比掌心雷更差劣

當然,雷動難以控制訊息如何擴散,似乎難以控制其名單影響多少外人。但梁啟智以投票日雷動在《蘋果日報》刊登全版廣告的事例,說明雷動本就打算影響參加者以外的二十萬甚至四十萬選民。「當日有全版廣告嘛,上面 highlight 兩樣嘢,一是叫大家參考合併民調(報告),二是叫家人朋友一齊配票,正常人一睇,就會想像你個 recommendation 是來自民調,但上面一隻字都無提過小組討論,這接近是誤導。」

梁啟智懷疑,除了雷動參加者,其餘四十萬人或誤會雷動名單出自精確民調的結果,而不知真相 — 那只是一兩千人小圈子的決定。

所以他稱之為誠信和道德問題。「你必須好努力地向那四十萬人解釋,其實是什麼一回事。但他們無做。我甚至覺得,他們是有機會做,但選擇不做……我覺得好 disturbing。」

所以當坊間有聲音質疑雷動等同掌心雷,他暗暗贊同,甚至認為雷動較掌心雷更差劣。

「掌心雷是個阿婆,因為信任某個人,那人叫佢投乜就投乜。她起碼知道自己信的是什麼。」至於雷動,「有二十至四十萬人信任緊某樣東西,所以跟住投票,但他們唔知自己信緊乜,咁仲大鑊過掌心雷喎!」

「現在明顯是用一個好 biased 的機制去做一個決定,但大多數人誤以為這是一個用民調,好公平、公開、公正、好客觀、好科學,而做出來的決定。」梁啟智連珠砲發。

公民數據負責人 Angus 則澄清,基於條例所限,當日雷動全版廣告並沒列出推薦名單,只是叫大家積極配票,不在存誤導問題。而雷動計劃的構思、詳情(包括以人為討論決定推薦名單),幕後團隊多個月來亦已盡力解釋,包括投放大量資源賣廣告。「如果要明白的人,會找到渠道去明白的。我們沒有收收埋埋。」

A Decorative Image

梁啟智(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其實多少人被「雷動」了?

有了推薦名單,下一步是動員策略選民按照建議投票。

戴耀廷最初的目標是,有二十萬策略選民參與雷動。但直至最後,安裝雷動聲吶的人只有 42,848 人,距離目標很遠很遠。但別忘記,如前所述,投票當日雷動名單廣泛流傳,最終間接影響的選民不計其數。戴耀廷出席港台節目時的估算是 20 萬至 40 萬,但這數字其實亦沒有科學根據。

究竟有多少人被「雷動」了?直至今日,我們仍沒有答案。

馬嶽認為,這正反映配票如何困難。「泛民做過十年已經知道,亦跟雷動方面說了,根本無辦法控制『走』幾多票。」選前大家大致可掌控哪個候選人選情告急,並從而作出配票呼籲。「但一叫救某個人的時候,究竟叫了一萬、三萬定七萬人呢?大家都唔知。」這種配票的效果,明顯與建制派以組織為單位、輔以票站調查數據的配票系統,難以相提並論。甚至如往屆經驗,不少泛民候選人都曾因而受害 — 比如是 2004 年的何秀蘭。

「一個半年前大家已同意克服不了的問題,它(雷動)亦從無講過怎樣可以克服。」因此馬嶽認為雷動計劃一點也不科學。「第一是你根本不完全按勝算(作推薦),還加入自己人的好惡;第二是你無辦法控制幾多票走,亦無辦法有效地測試到。」

「都係亂搞一通啫。最後邊個贏、邊個輸,有相當大的幸運成分。」港島陳淑莊、超區涂謹申,都在「無辦法控制走幾多票」的局限之下,差點成為受害者。幸好,最後無事。

A Decorative Image

馬嶽

公民數據的 Angus 承認,雷動團隊確實低估了漣漪效應。他表示,本來預期參加者收到推薦名單後會在朋友圈子擴散,但這種擴散應「不會太嚴重」。而過往數據亦顯示,香港選舉的策略投票者通常只有 20-25%。換句話說,有七、八成人有堅持的心水,理應不會受勝算討論所影響。「我們是考慮過這個數,先去做推薦名單,所以名單道理上是不會影響到人由勝算到敗選的。」

偏偏今屆選舉結果顯示,以「大局為重」進行策略投票的選民似乎比往屆及預期,都要更多。以超區為例,涂謹申選前支持度是鄺俊宇兩倍,但最終得票卻只有鄺的一半。粗略計算,至少有廿多萬人因應「大局」,改變了決定。

隨著政治環境不停轉變,香港選民的心態、行為亦作出相應調整。20-25%的「策略選民」比例真的是一個常數嗎?值得我們質疑。

馬嶽不相信這問題可以解決。「泛民十年來都諗唔到。」亦因如此,他對戴耀廷的「倚天劍」論,嗤之以鼻。「我完全無辦法理解,因為你根本是用撞彩的方法……」

「這不是倚天劍,而是一把生鏽劍。(你)亂咁 fing,覺得自己擋到屠龍刀,其實唔係。」

大局為重?代人棄選?

除了「不科學」,馬嶽認為雷動有另一問題:不道德。

雷動計劃年初啟動,第一步嘗試是在非建制陣營進行協調。可是在五區和超區界別,此舉都宣布失敗。及後計劃改變對象,嘗試協助選民進行策略性投票,目標是為非建制陣營取得盡量多的議席。馬嶽卻認為,這種做法有道德問題。

「這只是你老哥(戴耀廷)的 priority 之嘛!你有無諗過幾十萬選民?有無諗過一個好努力做的小黨,它本來可以得到 4% 選票,但因為你老哥話要 maximize 議席,於是棄咗佢,得返 1-2% 票,攞唔返保證金。點解你講的 maximize 議席目標,一定凌駕其他參選人的目標呢?」

馬嶽批評,雷動的操作從無徵求參選人的同意。「當好多參選人不同意你可以這樣代我作呼籲的時候,你代佢棄選,對他們的支持者亦是一件頗不公平的事。」

要呼籲犧牲某某、拯救某某,不論結局如何,過程中都存在道德問題。

A Decorative Image

何秀蘭(無綫新聞片段截圖)

然後怎樣?

無論如何,今屆選舉經已塵埃落定。除了檢討,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下次怎樣辦?

「前線科技人員」成員 Ricke 對雷動今次的貢獻予以肯定。「始終是第一次做,是新的策略,時間又短,由提出意念到執行投票,只有半年左右。」縱使時間倉促,雷動至少已將「策略投票」的概念植根於港人心中。「我完全 appreciate 他們的 effort。」

展望將來,Ricke 認為除了要避免作出「棄黃洋達、保快必」一類不智決定,更應公開機制中的演算法,加強整個計劃的透明度,從而取信於人。譬如說,合併民調報告三個數據來源各自的 weighting 是多少?他期望雷動團隊一早將相關算式 open source,讓外人得以驗證。

「因為雷動計劃始終有人質疑,例如戴耀廷主導,他是否公正呢?會否偏幫呢?這些質疑無可避免。」要消除質疑,最好方法是將一切透明化。

想法相近的,還有學者梁啟智。在他看來,今次雷動計劃引起的爭議,很大程度因為缺乏信任。「如果是你(雷動)的 fans,就已經畀 trust 你,繼續畀光環。」但如果不是 fans 的人呢?自然會質疑。「這就是現在發生的事囉,有班 fans 畀光環你,然後又有另一班人踩你。」

梁啟智沒好氣:「香港還未夠撕裂嗎?仲搞多單出嚟!」

要重建互信,靠的也是整個機制的透明度,open source 每個步驟,讓質疑者可以自行驗證。「如果個 process 不是 transparent 的話,得出的 number 是沒用的。人家會覺得,數字是你做出來之嘛!我做咩要信你?」

但說到底,梁啟智還是反對雷動再繼續。理由有兩個:(一)民調不足以作精準配票;(二)很難避免選票流動的幅度。嚴格來說,只是投放更多資源,這些難題不是沒有機會解決。但他卻覺得,這不值得。「例如現在地球有好多問題,梗係可以研發火箭,將所有人類移去火星,咁樣解決問題。」問題是,這是唯一解決方法嗎?「地球咁多嘢你唔處理,你走去整火箭?」

面對建制「屠龍刀」亦然。梁啟智相信,香港政黨日後能汲取經驗,以結盟、合併等方式,盡量避免同一類型候選人在同一選區過分競爭。同時,選民亦會自發在民間進行小規模配票,成效亦未嘗不可 — 多年來,新界東便是捷報頻傳。

A Decorative Image

9月4日立法會選舉,太古城票站是香港其中一個人龍最長的票站。晚上十時半截龍後,不少排隊選民均拿著智能手機查看選情,部份向傳媒表示,投票意向受雷動計劃影響。

因此,他期望大家將心思、眼光,放在別的地方 — 向來備受忽略的功能組別。例如勞工界,選民由 800 多個職工會團體組成,卻有 3 個議席,而且全被工聯會佔據。梁啟智想像,如果大家有組織地在每間學校、每一間公司辦一個職工會,會不會有可能拿下這 3 席?

社工 Elvis 認為,雷動仍有可取之處。他認識不少朋友,沒有特別喜歡的候選人,本來不打算投票。「小麗同毓民,他們不太識分有咩唔同。」但自從有雷動,他們得知自己一票可以用作趕走建制派,反而受落。他相信這就是雷動最大的作用:重新喚醒公眾對選舉的興趣,激發他們出來投票。

公民數據負責人 Angus 則稱,近日團隊內部正在整理數據,將撰成檢討報告,回應外界質疑。他認為雷動計劃這次的缺失,主要在於對朱凱廸選情的錯判,以及投票日因黑客攻撃未能及時把投票指令發給「雷霆救兵」。

至於外界的質疑,他認為有很多是「傳訊」方面的問題,團隊雖然已很努力解釋,但由於機制太複雜,且牽涉大量數理概念,結果公眾未能透徹明白。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希望大眾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有雷動計劃好,還是無雷動計劃較好?」

Angus 當然相信是前者。

那麼大家呢?

*   *   *

《立場新聞》曾邀約戴耀廷教授就「雷動計劃」接受訪問,戴回應「暫時不會做訪問」,婉拒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