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越後妻有 1】誰的活化?──雪國藝術祭的前世今生

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Lapie 的作品《砦 61》。
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Lapie 的作品《砦 61》。

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Lapie 的作品《砦 61》。

老夫婦從車子下來,互相攙扶總算把車門關上。就在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Lapie 的作品《砦 61》前,他們不是站著欣賞作品,而是彎腰下田。戴著闊大的帽子,臉龐都收在陰暗之中,只見雙手熟練地在泥土上翻來覆去……

藝術品旁邊的老人,正在默默耕耘。
藝術品旁邊的老人,正在默默耕耘。

藝術品旁邊的老人,正在默默耕耘。

聽說,這片日本本島西北隅的土地,是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雪國》的小說場景。地形氣候的緣故,新潟縣越後妻有一帶,一年下來,幾乎五個月都是下雪的季節。大雪冰封了生活,卻在飄雪的時候,潤澤大地。背靠里山,面臨日本最長河流信濃川,該區長久以來都是一大糧倉,不但培植出馳名的越光米,稻米產量也全國數一數二。

農業為越後妻有帶來光輝的日子,戰後區內人口更一度上升至 12 萬。隨著工業化和經濟轉型,一如世界各地的發展模式,年輕一代往大城市遷移。昔日熱鬧的農村,今天剩下寥落的老人和小孩。人去樓空:百年老屋無人居住,學校也因為收生不足而關閉。

自 1999 年,日本政府啟動「平成大合併」,就人口疏落的區域,透過行政區重新劃分,促進公共資源再分配。越後妻有也列入計劃之中,由原本 7 個行政區,重組成十日町和津南町兩區。新潟縣政府進一步活化人口老化的鄉鎮,推出「新‧新潟鄉鎮創生計劃」,強化地方復興的工作。

位於松代的農舞台,提供展覽空間,並作社區用途。
位於松代的農舞台,提供展覽空間,並作社區用途。

位於松代的農舞台,提供展覽空間,並作社區用途。

出生於新潟縣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就在這個時候推出「大地藝術祭」的企劃,希望以三年一度的大型藝術節慶,為鄉村注入活力和生氣。藝術祭自 2000 年首辦以來,均在融雪之後的 7 至 9 月之間選取約 50 日來「過節」。負責策劃的主辦方,向世界各地招收藝術項目建議書之餘,亦會主動邀請著名藝術家到當地進行創作。當中不乏熟悉的名字,例如:草間彌生、Marina Abramovic、James Turrell 等。藝術祭刻意「徹底非效率、把藝術品到處散置在各個村莊」,抗衡講究效率的城市模式之餘,也藉此吸引參觀者走遍大地每一片角落。

考其策展的初衷,北川在《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多次提到城鄉差異造成的問題,令當地人的生存尊嚴受到挫折,強調藝術祭的初衷,是為了甘願留在村莊終老的長者:

「我想讓那些一戶戶人家逐漸消失的村落中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有開心的回憶,即使只是短期間也好。這便是大地藝術祭的初衷。」

「想看見生活在越後妻有的爺爺奶奶的笑臉,想讓他們開心,想貼近他們的心情。」

「我們決定在因人口遞減無法舉行廟會的村落,舉行三年一次的『祭典』,讓老爺爺老奶奶參與。」

人,是藝術祭誕生核心,當初想像的人文關懷,實際上能夠做到多少?三年一度的藝術祭,帶來數以十萬的人流,當中到底有多少正視這些「留守老人」?當記者實實在在走在越後妻有的鄉鎮農田,不禁質疑初衷與現實,距離究竟有多遠?

寥落的「松代商店街」。
寥落的「松代商店街」。

寥落的「松代商店街」。

松代火車站,以南是藝術祭重要據點之一的「農舞台」,也是多用途的社區空間,可作劇場,又有兒童遊樂設施,另設食堂和土產店;以北卻是村民住處,長長直直的所謂「商店街」,兩旁店鋪疏疏落落地開著。雜貨店沒有人,文具店沒有人,大街上也人跡罕見。北川富朗筆下的老爺爺老奶奶,一個一個坐在屋前;或架著助行器,在車路旁邊的小道,緩緩前行。

松代街頭,獨來獨往的留守者。
松代街頭,獨來獨往的留守者。

松代街頭,獨來獨往的留守者。

那可是開展前一個多月,這「松代商店街」一點熱鬧、期待、興奮的痕跡也不可見,一切歸於寂靜。火車軌道的鋪設,有意無意將小鎮劃分以南北兩邊,南岸藝術遍地開花,北岸的老人和小孩又有多少人關注?開展以後即使帶來人流,讓這裡變得遊人如鰂,又是不是當地人的意願?

松代火車站,以南有草間彌生的作品,以北則是居民住所。
松代火車站,以南有草間彌生的作品,以北則是居民住所。

松代火車站,以南有草間彌生的作品,以北則是居民住所。

人際關懷如何改善社區,或許難以量度,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卻實實在在帶動了當地經濟和人流增長。以新潟縣建設投資及消費支出為例,上屆帶來合共帶來 46.5 億日元(即約 3 億港幣)的經濟波及效應(註一)。藝術祭亦增加當地的職業機會,合共提供約 400 個空缺,吸引部分青年留低發展,甚至外地青年返鄉建設。參觀人數亦按屆上升,從 2000 年第一屆的 16.2 萬,增加至 2012 年第五屆的 48.8 萬。

馬斯洛金字塔提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滿足。層層遞進,我們更需要安全感、情感、自尊,甚至自我實現。這場歷時超過十年的社會改造,期望透過藝術活化社區。帶來了收入,創造了就職,然後還實現了甚麼?當地人的歸屬感提升了嗎?較從前自信了嗎?他們的創作和思維得到體現了嗎?說到底,在雪國短暫的晴空下,舉辦為期 50 天的藝術祭,到底是為了誰人而做?藝術作品釋出的,是誰的故事?藝術祭發生的一切,又是誰的創作?參觀者又以誰的視角來看待?

以活化鄉鎮為名的一場藝術祭,到頭來又是誰的活化?

──

備註

註一:根據日本觀光廳的定義,經濟波及效應是指,旅遊帶動的收入,包括旅客住宿、飲食、交通、導覽、文化服務、休閒娛樂及觀光商品等開支。

文/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