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赤化研究 2】區議會選舉,不認真你就輸了

A Decorative Image

政府今日刊憲,公布區議會選舉將於今年 11 月 22 日舉行,是為雨傘運動後首次大規模選舉。

對於區議會,不少民眾會認為「無乜所謂」。無他,區議員的政治權力實在太弱。

如果民主派連進入立法會,都改變不了政府日益荒謬的管治手段,市民實在無法想像,區區代表幾座樓宇的區議員可以做出甚麼。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鶴回 2013 年發表過題為 Resource disparity and multi-level elections in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 regimes: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的文章,說明建制派如何透過攻陷區議會選舉,搶佔立法會議席。黃鶴回借助統計工具,甚至推算出,倘若民主派能夠取得一個地區的區議會議席,即可在立法會選舉中,在該選區增加 4~5個百分比的得票率。

區議會選舉,不認真你就輸了。

論文撮要

回顧過去,民主派在香港一向得到不少支持。特別是在 1989 年六四事件後,許多香港人都帶有民主回歸的理念。因此若論政治議題,強調民主價值的反對派絕對有機會動搖建制派的執政力量。因此,北京政府若要確保香港繼續在其掌控之下,必須尋求辦法動搖民主派的社會支持。

這便是北京在 1997 後的政治策略,而事實亦反映,建制派「不負所託」,無論在區議會還是立法會,均在短時間內「成功爭取」不少選票支持。

到底建制派是怎樣做到的呢?其中一個被群眾忽略的戰場,正是區議會選舉。

被忽略,是無可厚非。事實上,作一個民選代表,區議員的政治權力實在小得可憐。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所屬「區域」面積有限。以美孚新邨為例,僅它一個屋苑便分為美孚中、美孚北、美孚南三個選區。一個區議員只負責十數座樓宇。再者,即使是在其極有限的地區範圍內,區議員的權限也只在反映意見,沒有政治實權。因此他力所能及的,就只有「幫手整水喉」與及「深圳一日遊」一類福利項目,最多也就是「成功爭取綠燈延長三秒」。

在這無關痛癢的戰場,建制派卻竟大力發功。2003 年,建制派在區議會僅有 28% 選舉席位,在 8 年後的 2011 ,已提升至 76% 。

升幅龐大,原因主要有二:

一)蛇齋餅糉

建制派不僅壟斷政治力量,更控制龐大經濟資源。這令他們得以為選民提供大量福利 — 遠遠比其比民主派對手多。與此同時,對於「唔聽話」的選民,他們亦可以透過「唔畀資源」作為懲罰,施加投票壓力。當選民發現自己投建制派一票,就會有米派又有蛇宴;投民主派則很可能得個桔,選民就很容易基於最簡單的利益權衡,而選擇把票投給建制。

二)政治現實

由於區議員政治權力極小,因此民主派高舉的普世價值口號,往往會令選民有不設實際之感。當民主派連當選立法會議員也無力對抗建制,選民就更不相信,在區議會投票給民主派可以帶來甚麼作用。因此,實際福利考慮便成為選民在區議會的首要考慮因素。

問題就在,一般大眾往往無法看見區議會與立法會選舉之間,幾可說是互為表裡的關係。

黃鶴回指出,區議會的政治影響,主要在三點上:

一)提供政治與經濟資源

對民主派來說,區議員薪金雖然微薄,卻也是支持黨務的重要財政力量。以外,區議會亦為政客帶來與選民緊密接觸的機會。事實上,建制派正是透過搶奪區議會議席,一方面奪取民主派稀少的財政資源,另一方面根除他們在民眾間的支持。

二)改善立法會選舉策略

自 1998 年開始,立法會議席經由比例代表制選出。為了能夠用最少選票取得最多議席,各政治陣營均須盡量預測、調配不同黨派的選票數目。而區議會的作用,正有利政客掌握個別地區的投票取向,甚至由區議員向其所屬地區為特定政黨拉票,進而確保所屬陣營各候選名單能發揮最大效用。事實上,區議會切得極細微的選區,正好便利政客更加精確地計算選票分布,從而擬定拉票方向。

而數據亦顯示,建制派在名單設計上,確是做得比其對手優勝,(見文首圖片)。

三)把建制資源化做口碑

由於選民在區議會選舉中,傾向不考慮候選人政治取向,而更在意其可帶來的福利與服務。因此無論在人力及財力俱大勝其對手的建制派就可利用其先天優勢,把連在選區設立辦公室都有困難的泛民壓下去。因此透過區議會,建制派就得以在民間建立「地區工作做得好」的口碑,以作其在立法會選舉的又一武器。

運用統計學計算,王鶴回發現倘若反對派在區議會取得議席,即可在該選區提升4~5百分點的得票率,反證了建制派的勝利,為它帶來的政治利益。

重要的是,建制派的成功並不是來自對反對派明刀明槍的打擊,而是透過基本上廉潔公正的選舉達成。這一點更加動搖民眾對民主派的信任與支持。

總結

雨傘運動後首次大規模選舉在即,儘管它不過是一場區議會選戰,黃鶴回的論文卻證明,香港人對此不可忽視。一方面,民主派在地區工作上較建制派做得不足,確是民眾的普遍印象。然而背後的原因不一定來自民主派的疏忽,而出在人力與財政資源不足之上。倘若民眾以為區議會政治影響力弱,而僅以地區工作為衡量基準,把票投給建制派,便正正捲入黃鶴回描述的建制選舉系統裡面,直接導致民主派無法在更大的舞台上,為港人抗衡建制力量。

至於實際上如何運用你手上一票?作為一篇學術論文,黃鶴回的文章沒有明言。可是我相信,讀者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文/楊天帥

A Decorative Image

參考:Wong, S.H.-W., Resource disparity and multi-level elections in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 regimes: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Electoral Studies (2013), http://dx.doi.org/10.1016/j.electstud.2013.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