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in read

【赤化研究】前言:三篇關於香港赤化的本土研究

A Decorative Image

「我覺得我……唔應該再教書囉。我嗰一套在新的環境下唔係好適用囉,應該畀更加精通、更加可以幫到學生的老師教。」-馬傑偉

令中大新傳系教授馬傑偉萌生退意的,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制度。去年,《研究評審工作》指標一改過往做法,要求每位參與評核的學者,提交七年內最多四份研究項目,由海外學者擔任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分。制度改變令公眾關注到,香港學術、特別是本土研究,如何被教資會以評審制度所拑制

云云本土研究題目中,不得不提的是「香港赤化趨勢」。基於這個題目的特殊性,一方面你不難想像,海外學者對此不會十分了解,也不會覺得太有意義(歸根究柢,香港對他們來說是甚麼呢?);另一方面,它對香港人又是如此重要:命運自主、我要真普選,「民族自決」也好,「建設民主中國」也罷,都不得不參考它。

想像,當香港學者不再從事這類研究,我們損失的會是甚麼?

是以《立場新聞》最新專題,特地選出三篇關於香港赤化的研究論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介紹其論述與概念。三篇題目俱不相同,既有「中共政權如何與香港商界官商勾結,損害『港人治港』」,又有「建制派在區議會的勝利如何影響立法會議席分布」,與及「中共在香港統戰的五個方法」。儘管議題不一,但它們均劍指一點:在不知不覺間,中共已經在各個層面上,把香港赤化。

然後我們希望,這些不會是最後一批香港赤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