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誰主宰生命的節奏? — 7A班戲劇組《學會呼吸》

A Decorative Image

生命由學會呼吸開始,嬰兒離開母體,首個任務就是竭力地吸氣,然後呱呱落地,此後呼吸變為再平常不過的事。

人海中,我們很易忘記誕生其實並非易事,若在產前檢查時發現胎兒有致命遺傳病的基因,有人卻告訴你只要改變胎兒基因便可救其性命,你會怎樣抉擇?道德、科技與人命之間有所謂的平衡點嗎?

7A班戲劇組最新原創作品《學會呼吸》,由孕育生命為起點,以基因改寫技術為導火線,劇情層層推進,父母的愛子之心,科學家的研究精神,人類的貪婪與恐懼,種種角力與矛盾由基因編輯技術CRISPR試驗開始。

人類與病毒基因都可被修改?

「重視文本」是7A的宗旨之一,藝術總監及編導於一身的梁承謙(一休)談及此劇由來時指,《學會呼吸》早於2013及2014年時已完成1、2稿及進行圍讀,他笑言當初構思時的狀態是自由的,不是為了製作而寫劇本,純粹與友人交流而成的產物,「所以是潛藏在心底,但無人buy果啲就會攞出嚟講。」直至當他重拾此劇,並於今年不斷完善劇本時,適逢 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奬由科學家道納(J. A. Doudna)和夏龐蒂耶(E.  Charpentier)因開發CRISPR技術而獲獎。七年前,他正是參考這項基因改寫研究作劇中內容,原來這七年間,研究已在科學界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A Decorative Image

排練照

對於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也許最為人熟悉的就是2018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公布一對雙胞胎嬰兒,在胚胎階段時透過CRISPR技術,出生後可先天抵抗愛滋病毒,然而這卻掀起萬重浪。時至今日,人類的基因可被修剪,一休進一步思考我們可改變病毒的基因嗎?「我們請教此劇的遺傳學顧問徐國榮教授,他說其實很容易。時至今天,現時的這個病毒又是否被基因改造了嗎?」

A Decorative Image

梁承謙(一休)

雖然是科學話題,其實是生死教育

人生病,吃藥醫治,但基因突變造成的疾病,藥物只能控制情況,卻無法根治。一休說:「現在會有產前檢查胎兒出世後,會不會患上唐氏綜合症,我看回資料,大概有九成的父母都會選擇墮胎,我們去檢查究竟有沒有問題?這樣是否違背神的計劃?這樣又是否違反自然?」他形容此劇就像是融合高科技元素去述說一個關於「驗到有唐氏綜合症的話會否因此而墮胎」的故事。

生伴隨着死亡,其實劇中父母首要面對的矛盾,就是面對即將誕生的孩兒,卻還有不治之症的事實,應否墮胎的抉擇,救與不救,成為除了長者的善終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生死教育。其後才是有關觸犯禁忌,應否以科技拯救孩子。人總是得一想二,從科技引發出來的誘惑,擁有完美基因,就可有璀璨人生?

A Decorative Image

馬沛詩

馬沛詩於劇中飾演準媽媽,她表示如現實遇上這樣的問題,並非只是經濟考慮,而是精神、時間各方配合能否應付孩子誕生後未來的需要。對於基因編輯技術,「其實這個狀況就好似一個泥膠一樣,你想點搓就去搓……雖說我們的命運可能已注定,但我們作出的選擇會帶來每個細微的改變,以令結果不同,我覺得最後所有事情,最好還是讓小朋友自己做決定。加上我覺得人是貪婪的,所以你希望這樣塑造之後,又怕弄少了甚麼,最後可能會怪責自己。」

陳康則飾演準爸爸,他對於科技的進步、基因編輯等技術並不訝異,更笑言現在人們都已經在談論上火星的機票了。

「我覺得人類不停地進步是一個過程,可能可望的將來,人類可能可以很長命,甚至沒有死亡,但之後牽涉很多問題,例如誰人可以永生,誰可用這技術去改變自己,而這劇也是會在這方面探討。」

A Decorative Image

陳康

科技進步使人類滅亡?

掌握科技,就好像能主宰人的生命。一休記得中三時參加一個社際辯論比賽,當時的題目就是「科技進步使人類趨向滅亡」,中學時的一休矢志要做一名科學家,他還記得自己要做正方才會參加比賽,因為直至今天與當天的想法無異:「我深深相信科技進步係會使人類滅亡。因為人的本性不只是自私,好奇心,去爭取更好的生活的本性,都會令人不能自拔地去走向這結局。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不能阻止的悲劇。」

雖然如此,最前線的研究員,是知道研究一定要配合一個好的社會結構,公義才會存在。徐教授向一休表示,科學家也怕自己的研究只可有錢人才可享受,像是成為幫兇一樣。所以他們亦會思考普及化的方案。一休說:「這可算是當中,人類可貴的地方。」

A Decorative Image

《學會呼吸》

日期 / 時間: 2021年7月23 - 24日 下午8時

                    2021年7月24日 ‑ 25日下午3時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HKD 240, 180 

購票連結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