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藝術教獄 2】視藝,還是繪畫科?

A Decorative Image

自小喜歡繪畫的 Emily,高中毫不猶豫地選修了視藝科,最終經驗並不愉快,「當時老師這樣灌輸給我:視藝只是繪畫。現在讀藝術教育,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探索。」。

Emily 指,每個老師都想找到公式去取得高分。當時老師認為班上繪畫表現普遍比較好,所以「只鼓勵我們繪畫」。老師派給同學的功課,多數也是大型繪畫,「幅幅都去到我肩頭那麼高」。這句話她重複說了兩遍。就連本身喜歡繪畫的 Emily,也因為不斷重複而感厭倦,「一直畫,你都厭啦!畫到有困難時,我都會問,我為甚麼要讀藝術?是否就是一整天坐在這裡畫?」

是的,誰說視覺藝術就只有繪畫?

根據考評局新高中視藝科的《評核大綱》,考評主要有兩部分:公開考試與校本評核 (SBA),兩者各佔 50%。前者分「視覺形式表達主題」和「設計」兩卷,考生只須二擇其一應考。各卷設有甲乙兩部,分別要求考生進行賞析和創作。

A Decorative Image

探索、選擇及操控適當的視覺語言、媒介、物料、工具、技能、技術及意象,對主題/課題作具創意的藝術表達、傳情達意,或解決特定的難題

──2015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視藝科評核大綱

校本評核的評核目標,既然提及不同媒介、物料、工具的「探索」,何以最終考生普遍出現「殊途同歸」地集中繪畫的現象?

魔鬼在細節。

從舊制教到新制的 Miss Lee 認為,校本評核規格近年改變,是造成「繪畫主導」的原因。新高中課程推出以來,首兩屆均要求考生提交兩個主題,一共六件作品,當中最少要涉及兩種媒介;但第三屆開始將創作數目減少至一個主題四件作品之後,媒介數量的要求亦已刪去,變相鼓勵考生選擇一種媒介「專攻」。

「那不是真探索,只是扮探索,探索的層次好低。」Emily 以繪畫為例,老師建議從水彩、油粉彩、木顏色等顏料進行創作,表面好像探索不同物料,但實際上突破不多,未有因應工具的轉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是「同一件事,用不同的顏料完成」,時有出現「為探索而探索」的情況,「我那時候做到太辛苦,SBA做的都不是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做到有少少不想再畫。」

校本評核如是,公開考試的情況更甚。

卷一「視覺形式表達主題」雖沒指明只能選擇繪畫,但四個鐘頭的時限可以完成的創作著實不多,結果多半考生都以畫作應對。

儘管看考評指引,學生可選卷二「設計」而避開卷一的「視覺形式表達主題」,但任教新高中視藝科的陳 sir 表示,行內普遍認為,設計卷比較難,直言:「教學生,都是想他們考好一點。Painting 卷相對有個 reference 知道怎去考好些。」他又憶述當年初出茅蘆,讓同學自行選擇應考設計或繪畫卷,成績卻未如理想。今年面對新一批高中學生,他決定改變策略,「老師怎樣分身?生命有限,大家都那麼『chur』,又未必考得好,不如專攻一份 paper 啦!」

從舊制過渡至新制的視藝老師 Miss Lee 亦同意,以繪畫應考讓考生「相對有安全感」。她解釋,「考試始終需要從技巧量度高低」,而繪畫較為容易呈現技巧,製造出「懾人眼睛的效果」。有老師甚至會刻意在公開試前,加強繪畫技巧的訓練,直言:「為了考試,你需要 painting。」

業餘從事裝置藝術的 Miss Lee 固然明白,當代藝術創作已經不止於追求像真和技術,但無奈考試制度如此,感嘆:「為了可量度而做出遷就,以視藝科來說,是沒有辦法的。只要有考試,就會有操練。」

「考試就會有補習。」為了改善學生的繪畫技術,應付公開考試要求,老師絞盡腦汁。陳 sir 甚至主動邀請校外「聲稱專攻 DSE」的畫室導師,安排校內補課「訓練學生的繪畫功力」。

當然也有同學,自行報讀補習班。曾經在畫室補習視藝的 Winky,就曾經每月花上三千多元,一星期五小時就繪畫、版畫、素描三部分進行特訓。結果她如願在公開試取得優異成績,但考試為本的操練,卻消磨了她對視藝的興趣。考試後,她沒有去看展覽,也再沒有碰過畫筆和顏料,「所有工具現在還在我家,用一個紅白藍袋袋住。只是實在太貴了捨不得丟。」

光是繪畫技術的操練,已經足以將考生推上補習應試的路;加上評賞卷的文字部分,考生更是叫苦連天。第二屆新高中視藝考生 Emily 甚至直言「比較喜歡舊制,不用寫,不用吹水」,那又是怎麼一回事?

文/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