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如何操控區選 2】建制無間道:「組織票」把泛民打個落花流水
背景圖片來源:立場區議會選舉專頁 https://dce2015.thestandnews.com/
11月22日區議會選舉當日,你稍加注意,或許會發現票站外有一名熟口熟面的叔伯,閒坐一旁。你未必能叫得出他的名字,但這位叔伯很可能認得你,甚至知道你府上有多少家人,又有誰參加過建制派的蛇齋餅粽活動。
不止是你,他對整個選區家家戶戶當中有誰是選民,也略知一二,因為他守在票站外面,要擔當起「認人數票」的職責。
數什麼票呢?選舉當日,建制派要確保選票一票不漏的投給自己陣營。正當民主派的候選人、助選團,由朝到晚賣力在街頭拉票。建制派也會「做個樣」,但在街頭拉票終究不是勝敗關鍵。
「朝早7點半,票站一開,(建制派)一早催晒啲票,一早打晒票落去。」說話的是阿華,以前是建制派中人,當過建制派社區幹事。
他提到,選舉當日為確保一票不失,經驗豐富的建制派參選人,會先擬定一份支持者的名單,千叮萬囑支持者趁早到票站投票,並委派熟知地區的樁腳,早上起守在票站外認人,「坐在票站附近,慢慢數,走漏機會好低。」
名單上的支持者一到,樁腳便紀錄下來,再上報選舉辦公室。早上7時半投票開始後,建制派候選人一直監察票數,下午即發散人手,逐一致電名單上的支持者催票,「打過去問,阿咩叔,你之前(參與活動)講過支持邊個邊個,但你未嚟投票喔?你去咗邊呀?」
選舉日下午約四點,除了數票,親建制派的票站民調亦已有結果,通常在這個時間,勝負已分。晚上十點半,票站關門轉作點票站,若果樁腳數票的工夫做得夠仔細,建制派對自己所獲的票數,甚至是對手的數票,都已了然於胸。阿華說,曾經有建制派樁腳在票站外數票,最後與實際點票結果的差距,只是數以十計。
建制派機動的操作,就這樣在過去兩屆區選,把泛民主派打到落花流水。
上一集,代表過建制派政黨參選的阿明,向《立場新聞》揭露中聯辦在協助建制派部署選舉的角色,詳述西環如何介入區議員的日常地區運作。今集,化名阿華的建制派前社區幹事,是「西環如何操控區選」專題報道中,第二位願意接受我們訪問的「建制無間道」。
阿華認同,中聯辦積極捧起地區組織,以巨大資源資助親建制地區活動,確實令到建制派議員贏在起跑線,尤其在2007及2011年的區選,間接改變了選舉模式,使到建制派在2003之後可以翻盤。但在他眼中,這些並不是泛民節節敗退的關鍵。
他一再強調,區選拼的,從來不是理念、政策,而是社區網絡、動員能力。如果真正要為泛民的區選劣績找一個致命死穴,其實是民主派面對轉型的建制派,沒有鑽研如何經營組織票。
泛民要翻盤,就要先知彼。
(1)區選制度下組織票
要了解在阿華描述中建制派異常機動的「組織票」從何而來,就得先從區議會的選舉制度談起。
區議會選舉是一場全港大規模選舉,也是一場狹窄的地區選舉。說它狹窄,是因為選區太多。全港18個行政區,按地理位置劃出400多個選區,部分選區只是涵蓋十多座住宅大廈,大部分選區的選民人數不過萬。
換一個角度看,區議會是400多場同時舉行的小型選舉。以2011年的區選為例,每個選區平均選民數字僅約8600。區選長期被選民忽略,投票率一直低於立法會選舉,綜合過去四屆區選數據[1],最終會走進票站投票的比率,只是大約四成;換言之,在每個選區中,平均走入票站的選民,只有3000至4000人。
區議會實行單議席單票制度,票多者全勝。因為選區細、選民少,參選人只要善用背後的資源,在選區裡頭爭取2000多人的穩定票源,就可以確保贏得議席,甚至成為長勝將軍。
數字告訴我們,建制派的確是最「識玩」區選的高手。
舉例說,民建聯葛珮帆連續兩屆在沙田頌安選區勝出,票數分別是2379票以及2455票,票數相當穩定。工聯會麥美娟連續兩屆在葵青偉盈區,獲2200至2400票當選。九龍城土瓜灣選區是民建聯主席李慧琼的據點,選民基數較少,李慧琼過去三屆皆穩定地奪得1300票至1500票當選。
三人共通點是票源極其穩定,每次也輕易擊敗不同挑戰者。
阿華認為,這些戰果殊非僥倖,也不是西環「禁個掣」就可以帶來的,而是建制派經年累月,對每個選區針對部署的成果。
(2)組織票如何組織
每屆區選完結,建制派就開始做檢討,再揀合適的選區,派人落區部署。阿華提到,確定派什麼人落區後,建制派會先安插新人到地區社團做工作,開拓首批支持者。然而,地區社團幫忙其實有限,「地區社團掌握的電話簿(即選民聯絡名單)好流,有啲人死咗,有啲去過一次旅行當係,試過有電話係大家樂…」
區議員要勝出選舉,往往需要長時間配合政黨、各類型地區組織提供的資源做褔利活動,一步步拓展自己的關係網,經營自家的「電話簿」,逐步建立自己的潛在「組織票」,確保選舉前,有數目穩陣的票源。阿華說,建制派通常會指導新人,與同區的區議員或者其他友好,搞聯網和協調工作,「令到街坊覺得不停有活動。」建制派也會安排一些學者訓練參選人的口才、指導政綱。
種種地區工作,最終目的是要鍊成組織票。阿華說,區選參選人如果最後能確保自己有2500票組織票,已幾可肯定必勝[2],「我們有一套計算(組織票)方式,稱之為『三算六計』,一個家庭當三張票,加埋總數打六折,(組織票)就咁計出來。舉一個例,如果他預計攞到2400票,電話簿起碼要有4000人。」
他解釋,要紀錄4000人、涉及1000多個家庭的電話簿,參選人就要透過活動接觸萬多人,「每一個選區(人口)大約2萬多人,要接觸萬幾人,地區工作做得好細緻。」
每一次蛇齋餅粽的地區活動,都是收集街坊聯絡方法及拉票的機會。阿華說,地區樁腳會藉機在活動上為參選人做勢,「支唔支持阿邊個邊個?街坊跟住叫支持,自然會紀錄低你個名。」因為選區細,投票的選民數目有限,樁腳不難摸熟支持者的背景。蛇齋餅粽活動參加者的名字紀錄在「電話簿」後,就會被一再動員、被拉票,久而久之,成為組織票的一員。
另一種組織票,則由不同親中社團做主導,「中聯辦不會好出面去做(選舉工作),而是透過衛星組織去做。例如你見到所有聯合會、聯會、總會,港九工商總會等等,佢會透過衛星組織去做。唔會自己出面去做。」
中聯辦透過商界人士或地區人士等代理人,成立社團、辦組織,做地區網絡工作,中聯辦會向他們派發各省市政協、榮譽市民等虛銜作回禮。近年這些社團、組織的數目不斷膨脹,各省市縣政協同時大量增加,這些組織積極發起登記選民、拉票,變相成為一部選舉機器。
「近年有好多新組織,例如是湛港青年交流會,但凡是在香港前面有個地方名,都有一個青年交流會,到選舉時候就會去幫手。」
阿華指出,這些聯會組織票,基本上最終都受中聯辦指揮,選舉前,若果是選區的候選人獲中聯辦授意,社團自會與候選人合作辦活動,方便到選舉日把票「過戶」。親中社團也相當現實,如果建制派候選人不獲欽點,「騷都唔騷你」。
但這些社團票的控制權,終歸不在參選人手上,一旦選區出現同屬建制的兩派內鬨,只有自己經營的組織票最可靠,「建制派通常鼓勵候選人做好自己嘅組織票」。
(3)中產同樣靠組織
阿華強調,每一選區的組織票比例也有異,上述兩種講求以褔利拉攏關係的組織票,在屋邨區、舊區自然較易成功。據阿華說,建制派爭奪中產社區的策略,其實並無二致,也是靠組織,不過手段略有不同。
千萬不要覺得蛇齋餅粽,對中產選民全然沒有作用。阿華形容,在中產屋邨,選民不是人人知識分子,不少人也受小恩小惠吸引,「你見到第一城搞抵玩抵食團,都好多人參加。」然而,組織中產社區的選民,更重要的是懂得發掘選區議題,摸索選民關注的重點,「你有無發覺,天氣凍會收到建制派的whatsapp,叫你注意身體。」噓寒問暖,是試探的第一步,「他們之後會就不同的議題,send whatsapp畀你。例如某個議題,環保,你同唔同意整個垃圾站,不斷測試選民關心什麼。慢慢組織班中產。」
建制派在民主等議題,相對「蝕章」。在組織中產的過程中,建制派會向中產傳遞「只講民生,不涉政治」的形象,「慢慢mould班中產,我們只講民生福利架,不談政治。」
與此同時,建制派要為自己建立一個為地區「維權」的形象。巴士站固然要爭取,厭惡性設施堅決反對,管理費則要求一減再減,「中產區重點一定係針對管理費,即係維權。啱班中產聽。」
針對中產選民的另一絕招,是透過子女興趣班,組織他們的選民父母,「搞親子班,當然不是針對細路仔,而是針對父母。中產選民會因為仔女去報名,搞手自然會接觸到選民。」活動為迎合中產,要先考慮如何包裝,「如果你搞摘士多啤梨團,要加『環保』兩個字上去。有些選區,有好多師奶鍾意煮嘢食,你就不停搞親子烹飪班。煮完又食唔晒,就送畀老人家做義工活動,等班中產覺得與有榮焉。」
總括而言,就是投其所好。
(4)泛民應同樣要組織票
阿華認為,泛民要認清一個事實:組織票不是從天而降,是經過長期部署、細致經營的選舉策略,泛民要逆轉目前的局面,唯一方法就是學習建制派,建立自己陣營的組織票。
他承認,組織票要靠資源,泛民在這方面先天不足。然而他相信,更重要的問題在於泛民不重視組織票,「他們今日都好堅信口號。咁多年,泛民的組織票都好弱。」
「他們仍然講口號,這些口號向全香港講。在一個咁細的選區,選民都唔知你講咩。」阿華認為,靠叫口號,民主派的明星效應,選票並不穩陣,要緊箍選票,唯有靠組織維繫,「民主派會認為,選民認同我的理念,就自自然然會支持我。」
事實上,傳統泛民政黨如民主黨、街工等,都有組織選民,但阿華認為,相對建制派而言,民主派依然做得不夠「細緻」,「任何選舉都是講組織票,就算似(前新民主同盟區議員,上月退黨)容溟舟,去到最後都講組織票,唔通講『香港人優先』?」
他寄語,傘兵和民主派要好好想想,在有限資源下,如何做好組織票,「你要留心自己什麼優勢,別人沒有。」
「民主候選人只要做返Community Development,就已經很不錯。(建制派)最差的地方係咩?就是少大學生,少大專生。你只是做返最基本的東西,關社組、課作組、補習班,你已經可以拎到阿媽票。鉛水超標,你要逐家逐戶拍門,問他們驚唔驚,慢慢將居民組織。」
他認為,傘兵、民主派的眼光,不應只限於在街頭派傳單,而是要想方法上樓,開拓關係。若果泛民、傘兵能夠做到「聯防」,連結鄰近的選區候選人展示出同一陣線的姿態,互相為對方助選宣傳,資源共用,就最好不過。
但阿華一再嘆息,「目前的情況係打唔到聯防,不清楚敵我。」
* * *
在選舉中互相競爭,不是泛民獨有,主導區議會的建制派同樣有此現象。
在「西環如何操控區選」第一集,曾代表建制派出戰區選的阿明,形容中聯辦的角色是「事事要過問」,在建制派、建制社團的背後操盤,統領着整個建制派的選舉部署。但阿華對中聯辦的角色,有不同理解,他認為中聯辦面對建制內部的利益爭奪、互相競爭,其實不一定能一錘定音。
阿華承認,建制派在2003年區選慘敗後,中聯辦的介入,積極培養社團,有份催生極為機動的組織票,直接幫助建制派在2007年及2011年兩次區選中成功翻盤。但當建制派蠶食了大量民主派的地盤,中聯辦的角色也起了微妙變化,「現在的選舉,不是中聯辦想控制,就控制到。」
他解釋,建制派坐大後,派系之間,既為權、又為議席內鬥,愈來愈不團結,同室操戈愈見嚴重,各種抹黑手段相繼出現,他甚至側聞,中聯辦不想選舉「咁污糟」。阿華亦提到,不少現任建制派區議員,基本上不太理會中聯辦的指令,甚至有建制派區議員拒見中聯辦官員,原因是嫌對方職級太低。
阿華認為,面對現時局面,中聯辦忙於居中協調,對部份建制派坐大、變得不聽話,「也無符….選舉議席唔同政協,無得話(中央)收返就收返。」
但中聯辦會放手不管嗎?不,阿華的估計是,西環未來會設法取回主導權,問題是怎樣做而已。
下一集,我們會回到中聯辦的角色,阿華再細說西環如何試圖操縱區選。
-—————
【1】 2003年區選的投票率,是97年後之後歷屆最高的一次,投票率達44.1%,其餘三次區選的投票率(1999年、2007年、2011年),介乎於35.8%至41.5%。
【2】 按照2011年區選,全港413個選區中,有六名的候選人奪得2500票或以上,卻未能當選,分別是黃大仙的龍星選區及慈雲西選區;觀塘的麗晶選趙及翠屏選區、沙田的大圍選區以及葵青的新石籬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