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min read

【西環如何操控區選 3】建制無間道:中聯辦嫌未夠聽話 建制派勢將換血 「新香港人」上位

A Decorative Image

如果十年前有人說中聯辦干預選舉,或許還有人會問「係真唔係?」。到了今天,港人大概已見怪不怪,還會反問:「有乜咁出奇?」

當然,中聯辦從來沒有承認操控香港的選舉。上屆立法會選舉之後,時任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就矢口否認有干預選舉,「眾所周知,香港的選舉是特區內部事務,中聯辦不會干預。」[1]但三個月之後,循九龍東當選的「西環契仔」謝偉俊,接受電視台訪問,公開證實中聯辦介入選舉,「(中聯辦)有無幫我呢,一定係有,例如介紹重要人或社團我識。」他坦白承認,中聯辦有為其拉票,「拉票,相信一定有,中聯辦有其網絡幫手。」[2]

儘管謝偉俊公開的,不是什麼驚人內幕。但他是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公開證實中聯辦干預選舉的建制派。

《西環如何操控區選》系列第一集,化名阿明、曾出戰區議會選舉的前建制派幹事,道出中聯辦如何透過「中間人」,統領區議會議員,以及利用其他組織,迂迴提供資源予建制派參選人。系列第二集,化名阿華的前建制派社區幹事解釋,候選人如何在中聯辦的協助下,建立組織票的模式,攻下大量議席。

毫無疑問,中聯辦在香港的各級選舉,有相當的影響力。

不過,阿華認為,單單指出中聯辦干預選舉,不足以看清中聯辦在香港政局的定位。他解釋,外界對中聯辦有不少誤解,有好些時候更高估了中聯辦的能力,以為中聯辦一聲令下,建制派都要乖乖聽話。

「中聯辦的影響力,不是想像中這樣無遠弗屆。」

阿華認為,很多誤解源自中聯辦的不透明。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香港大概無人不識,中聯辦官員頻繁出席大大少少地區活動、剪彩儀式,甚至學校講座,積極接觸香港市民,但到底中聯辦有多少員工?中聯辦屬下多達23個分部,如何分工,又在香港從事什麼工作?中聯辦與建制派之間,又有哪些合作關係?

來到系列最終章,繼續由阿華解說,他眼中中聯辦的能耐,以及中聯辦將會如何左右香港政局。

A Decorative Image

2000年1月,中聯辦正式成立,新華社灣仔分社的大樓,掛上中聯辦的牌匾,揭牌的是首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中國政府圖片)

干預選舉 始於後03

中聯辦,前身叫新華社香港分社,在香港有近60年的歷史。

1947年,新華社在香港成立,是新華社首個境外辦事處,是以通訊社為幌子的中共統戰機構。數年後,英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油麻地的中華民國特派員公署關閉,新華社慢慢演變成中共在港實際代表機構,新華社社長也兼任港澳工委書記,是中共在香港的實際領導。[3]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後,新華社規模有所縮減,由15個部門縮減至9個,外事部、婦女青年部等相繼取消。俗稱為「大新華」的香港工委書記,於2000年1月正式改組成「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

由新華社社長轉任中聯辦主任的姜恩柱,作風極之低調,少評港事,姜恩柱在2002年離任,香港報章只是以幾百字篇幅報道。

那是中聯辦低調工作的年代。

時間往後推至2003年,50萬人在七一炎夏上街,推倒了23條立法,改寫香港政局,建制派在四個月後的區議會選舉,嘗到前所未有的大敗。2004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挾2003年七一之勢,欲搶得三分之二直選議席,可是配票失利,建制派總算保住四成直選議席。

這兩場選舉,敲響了警鐘。2004年底,親政府報章《星島日報》引述接近中方消息人士形容,中聯辦過去「未有可為」,今後定位要「有可為」,報道預告中聯辦此後將有三大變動,第一是人事調動,第二要改變現行組織架構,第三是加強職能。

「有可為」的轉向,此後按計劃進行。

在「後零三」時代,中聯辦領導陸續換班, 2005年1月,中聯辦增設社團聯絡部以及警務聯絡部,明顯要針對不同界別統戰。同年7月,時任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再宣布成立青年工作部。

全方位統戰的大轉向,彰彰甚明。

往後,中聯辦官員不避嫌出席大小活動,開始積極評論港事,催生各式各樣的親中專業團體、地區社團,以及青年團體。

如果我們以選情作為量度指標,便會發現2003年至2007年,短短四年期間,統戰工作可算取得莫大的進展。2003年,民建聯派出206年人出選,不足四成人、即只有62候選人成功當選;僅僅四年後,民建聯議席大幅增加了52席,合共奪取115席,當選率提升至66%。

阿華說,這四年就是中聯辦真正着力介入香港選舉的年代。中聯辦在台前不避嫌評論港事,幕後就在地區扶起組織票模式。

數百人編制 分工仔細

至今,中聯辦已發展到有23個分部。阿華估計,中聯辦編制大約有超過700人,真正投入選舉的,主力有幾個部門:社會工作部港島工作部九龍工作部新界工作部,以及其他與社團聯繫的部門。

阿華解釋,區選、立法會選舉等選舉事務,都是以社會工作部為主力。社會工作部負責領導政黨,制定最後出選名單,協調各黨派決定誰出選哪個選區,可算是選舉的策劃師。

至於其他分部,則會分擔聯絡社團的角色,為參選人牽線找支援,「舉個例,放了某候選人在黃大仙區,就要透過支部,幫你找班底,找基本盤,也是所謂電話簿,例如互委會、同鄉會、聯誼會等等。」

參選人除了受社會工作部領導外,也分別會向三個地區支部港島工作部、九龍工作部、新界工作部負責,「參選人告急的時候,西環幫不到你,你在九龍區選,只能找九龍工作部。」

地區工作部平日工作就是統戰、培育地區工作組織。阿華說,選舉期間,三個地區工作部會利用平日工作建立的地區人脈,有需要時,就會全方位動員地區人士「救亡」,「有時在地區選舉,你會見到不同黨派的人士互相幫忙,背後就是地區工作部協調。」

而比較間接參與選舉的工程,尚有兩個分部。其一是**研究部,**研究部負責研究香港的民情、選舉分析,探測民情,以助制定選舉策略。

在2005年7月成立、用作統戰青少年的青年工作部,平日會透過親中青年組織,接觸香港的年青人以及學生,並從中揀選適合的人才,加以提拔,培養他們日後參與各級的選舉。

在區議會選舉,中聯辦最主要目標有二,確保議席總數增加,以及防止建制派內亂。「他們的看法是盡量令建制派不撞區,不要傷和氣,不要違反『支持一員,扶持多員』的策略。」

「支持一員,扶持多員」是指全港十八區大多以民建聯為主,但同時會扶助各中小型政黨、地區政團出選,以保持建制派多黨共治的局面,「大佈局必定以民建聯為中心,但每一個區,都要給予細黨生存空間。不能夠容許清一色。因為清一色獨大的(政黨),只能夠是共產黨。」

舉例說,在觀塘區,民建聯以外的另一建制勢力,就是近年迅速冒起的九龍社團聯會;深水埗選區、九龍城選區,則有西九新動力。劉江華創立的地區政團公民力量,就長期在沙田區盤踞;在新界區,就扶持了新界社團聯會,作為傳統鄉事派及民建聯以外的建制勢力。

建制派爭利益 內訌不息

今時不同往日,組織票已轉趨成熟。以現有的區議會議席為例,全港十八區412席民選議席(今屆選舉將增至431席),建制派佔了309席,即是相當於坐擁七成五的議席。阿華說,中聯辦今天最大的煩惱,不是總體的議席總數,而是如何擺平建制派之間內訌。

雖說有中聯辦居中協調,但建制派各方聽不聽指令,是另一回事。上屆區選,阿華曾經聽聞有親商界政黨派人九龍某選區出選,九龍社團聯表面承諾幫忙,到選舉的時候,懶理對方告急,「繞埋雙手,乜都唔做,完全無幫過。」

阿華說,最令中聯辦無奈,莫過於建制派內訌互撼,鬼打鬼爭到出面。

傳媒報道區選焦點,大多集中於傘兵與泛民黨派之間的內鬥。但根據《立場新聞》的統計(參照區選地圖),今屆431選區當中,民主派內訌選區有24個,而建制派內訌、協調失敗的選區,最少有61個。

A Decorative Image

紅色選區為多於一名建制派出選的選區,詳見: https://dce2015.thestandnews.com/

理論上,出選名單經過中聯辦社會工作部協調敲定,何以又容許內鬥發生?阿華解釋,泛民地盤所剩無幾,建制派為自身利益又好,為打擊對手又好,要爭權,最直接的方法是蠶食其他建制派的地盤。「以前建制派是三國時代的蜀漢,地又少,就攻對方陣營(民主派),而家建制派變了曹魏,一半以上都係自己的地盤,自然自己打自己。」

建制派內鬥的有明有暗,公開決裂有之,背後放暗箭以醜聞傷人有之,種種的手段,比得上2012年的唐梁之爭般黑暗。這些內鬥,連中聯辦也無能力叫停,「講你都唔信,他們(中聯辦)都不想選舉咁污糟。」

阿華說,外界可能意想不到,建制派私底下,就算獲中聯辦官員約見,也未必會畀面出席。阿華聽聞,有年輕民建聯區議員,曾經拒絕中聯辦官員見面,「原因嫌對方只是署長級,他嫌太低級。要部長約,先願意見面。」

阿華又舉出另一例子,建制派的政圈早已人共所知,民建聯葉國謙在上一屆區選早該隱退,但結果葉國謙依舊決定出選,中聯辦想勸也勸不到,「唔通西環出來,叫你唔好選?」

就算遠的不說,近的一場政改甩轆,建制派出醜離場後,還有人把Whatsapp群組訊息外洩,要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急約建制派見面聚餐,締造大和解的機會。然而,最後為遷就各議員時間表,要拖到深夜在中聯辦「飲夜茶」,事件主角劉皇發沒有到場。阿華形容,這幾乎是明目張膽不給面子,以往只有建制派遷就中聯辦主任,何來有中聯辦主任遷就建制派?

「你睇返(建制派)政黨,今時今日好多根本唔聽中聯辦講,中聯辦不是大家想像影響力咁大。」

建制派膽大,自然有因。阿華的睇法是民選議席,與政協、港區人大等有別,不是中央可隨便「搣柴」,「就算係功能組別議席都有可能收返,但民選議席唔係你話想收就收得返。」

民選議員、建制派政黨在地區穩住陣腳之後,中聯辦要立馬培育另一人,全盤接收他的票數,有很大難度,阿華指面對不聽話的議員,中聯辦也只能夠悶哼一聲,奈不了何。

這是阿華在訪問中一再強調的訊息,中聯辦的勢力,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無遠弗屆。

但問題是這樣的局面,中聯辦會放手不管嗎?

新香港人 中聯辦新寵

大陸國企、中資民企近年積極在香港掃入土地,又入股銀行、電力等重要行業,似乎有慢慢從香港資本家接收香港之勢,引起不少港人疑慮。阿華相信,在政治層面,一場換血也事在必行,將會有一班根正苗紅的新鮮人上場,換走現有的建制派。

他相信,在中聯辦眼中,現有的建制派終究還是不能相信、不可依靠的代理人,他們只是在特定時代下為中共所需的暫時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誰是中聯辦眼中信得過、根正苗紅的建制派接班人?

今屆區選,在無對手下連任的觀塘區區議員的黃春平,毫無疑問是其中一位。

黃春平90年代來港,在中聯辦前身新華社工作,2001年任九龍工作部宣教處副處長,與九龍社團聯會關係密切。黃後來取得香港身份證。2011年的區議會選舉,觀塘秀茂坪北選區年屆76歲的原區議員未有再參選,黃春平空降該區,打出「獨立人士」的旗號參選。

A Decorative Image

黃春平今屆區選在無對手下自動當選,黃本身是九龍社團聯會觀塘地區委員會主任,但他沒有申報政治聯繫。(選舉事務處網頁)

阿華憶述,當時時秀茂坪北選區要換人,惟選舉前仍未安排接班人,人人虎視眈眈,最後為擺平各位勢力,派出了中聯辦前幹部黃春平來選,鎮住各方,誰也不敢公開非議,「黃春平出來選,各黨派一定要幫手拉票。」

最終,黃春平獲得2934張選票,比原區議員伍兆祥2007年選舉的得票,還要多500張,輕鬆擊敗民主黨對手。「都有些『賊佬試沙煲』味道。結果亦證明,地區選舉就是唔係好理你(中聯辦)背景。或者你識講鄉下話,仲好!」

然而,黃春平的個案未必能在各區普遍。原因之一是中聯辦現時實行輪換機制,香港工作數年,便要調回來大陸,獲香港身份證的官員,理論上不會再出現。

另一個原因,是觀塘區的屋邨選區如秀茂坪北,是數一數二低收入選區[4],以蛇齋餅粽建立的組織票,經營多年,如果建制派及社團願意全力動員,誰當參選人也會勝出。如果換作是中產區,阿華認為,以黃春平的背景,絕對會惹起選民疑慮,「你想一想,黃春平所以成功,是極為依賴組織票,如果同一個模式,擺落沙田第一城,衰梗。」

中產選民聽到中聯辦三個字,或許晒手擰頭,但政治上比建制派信得過,不一定是黃春平那樣的中共黨員,也可以是年輕、sell專業、自稱獨立的政治新鮮人。

「現在有大量住滿七年、有香港身份證的(大陸留港學生),他們高學歷,在香港有自己的專業。他們會不會投入香港政治市場,主宰香港政治發展,改變香港政局?我認為,絕對有可能。」

阿華指出,不少來港讀書的大陸學生的簽證,均要經中聯辦審批,中聯辦要從中揀蟀,易如反掌。「舉例,在廣州派個人來,在香港讀碩士,廣東話正過我同你,從頭到尾都不會顯示出他是大陸人,講嘢唔會好似鍾樹根咁,你會選他定選鍾樹根?」

就以今屆區選為例,阿華聽聞,親商界政黨如經民聯,在大部分選區得不到中聯辦動員的配票支持,正反映中聯辦對香港親商界的政治力量,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阿華認為,下一步被換走的,很可能就是不聽指令的建制派人物。而相比現有的建制派,來港讀書的大陸學生,政治上信得過,能力更加高,很有潛力成為中聯辦在各級選舉力捧的新星,甚至接力領導香港的愛國愛港政治力量。

他預言,政壇上「換血」的這一幕,將會如中資接收香港資產,一切按部就班進行。

-—————————————

[1]  2012年9月,中聯辦郝鐵川回應《明報》查詢

[2]  2012年12月30日,謝偉俊接受無綫節目《講清講楚》訪問

[3]  《地下陣線 — 中共在香港的歷史》 陸恭蕙著

[4]  按2011年人口普查,秀茂坪的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3000元,低於全港的中位數20,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