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章】連夜通宵撲報紙 從讀者變受訪者 Benson:是《蘋果》編採人員喚醒我
不足一星期前(6 月 17 日),壹傳媒及《蘋果日報》五名董事及高層被警方國安處拘捕、近 500 名警員搜查;當晚《蘋果日報》決定如常出版翌日報章。報紙最後順利付印,於 6 月 18 日凌晨送到旺角報攤、送到每一位在報攤前等待《蘋果》的忠實讀者手上。
70 後的 Benson ,是其中一位近日晚晚在報攤等待《蘋果日報》的讀者。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如此「痴線」地搶購報紙;當晚看著報攤的「報紙山」被讀者一掃而空,他亦有感自己正在與《蘋果》仝人一同倒數,不知道那年那月那天,可能就會迎來《蘋果》的最後一日。
然後,2021 年 6 月 23 日傳來消息,《蘋果》的報後見報日為 6 月 24 日,比早前預計的日子更早。
Benson 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及攝影師,他說由《蘋果日報》1995 年創刊就有留意。他形容,那時候的《蘋果》創新、打破傳統報章框架,不再以黑白色印報紙,令市民可以像看雜誌一樣,大大提升了市民看報紙的興趣。他也佩服《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黎智英竟然可以由一個『廠佬』,拋低曬所有廠嘅嘢,然後做一份、大家可能覺得好匪夷所思嘅報紙……當時係文人先可以擁有一份報紙、建立文字媒體㗎嘛。」Benson 認為《蘋果》是先行者,成為帶領香港文字媒體先軀。
不過,說到最觸動 Benson 的《蘋果》報道,還是 2003 年 7 月 2 日,《蘋果日報》以 50 萬人上街遊行的畫面作頭版報道,「大家一定都會記得,每年六四、七一呢個版面……香港人感謝蘋果日報,每一年出動咗咁多人力物力。成個遊行隊伍咁多地方,點解可以有咁多咁豐富嘅畫面畀大家睇到,其實就係因為佢願意落人手為香港去做一啲相片同埋文字紀錄。」
就在那時,他開始收藏《蘋果日報》,往後不論是每年的六四、七一頭條,還是名人逝世、太空人升空等,他都有收藏。他說:「報紙係好神奇嘅一件事嚟嘅,你喺當日用十元八塊買,個個都買到,但過咗一日之後,其實你要再搵番啲舊報紙,就可能有錢都買唔返。」
一直是《蘋果》忠實讀者的 Benson,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受訪者。他還記得那是十數年前的「反高鐵護菜園村」事件,他從《蘋果日報》中了解到菜園村,明白到一群關心香港土地發展的香港人心聲。其後親身到現場,希望以鏡頭記錄事件。就在那時,Benson 成為《蘋果》的受訪者,「係我人生第一次嘅訪問」。
受《蘋果日報》啟蒙 發起「平等分享行動」關懷社會
這個訪問打開了 Benson 與傳媒的缺口。不足一年後,他因為在網上發布拍攝有關香港貧窮人口的相片,吸引了一位《蘋果日報》記者的注意,再度受訪。當時訪問他的記者寫道:「離開中環威靈頓街的辦公室,室內設計師 Benson 望見一老伯赤裸上身,吃力將垃圾車向上推;轉入蘭桂坊,分岔路旁有個垃圾站,公公婆婆在忙着收紙皮………約半年前,Benson 將拾荒情景一一拍下,有時眼泛淚光,還是要拍下去。」
報道刊出後,Benson 的相片引來廣泛迴響,亦令更多港人更關注香港貧窮問題。那一刻他發現,「啊,原來有啲嘢原來作為一個香港普通人都可以為呢個地方做。」其後 Benson 更於 2011 年發起「平等分享行動」,在網上呼籲、走進社區、聆聽故事。同時成為一名社運的攝影師,望以自身力量貢獻社會。
十年過去,那幾張他在報道中拍攝的照片,亦一直懸掛在他的辦公室中,「啲相跟住我,其實係提醒我,當年係有啲嘢令到我成個生命軌跡改變咗,所以其實呢啲嘢改變咗就唔會番番轉頭㗎啦……當你睜大咗雙眼,畀人拍醒咗之後,你係瞓唔番。」
Benson 形容喚醒他的人,就是《蘋果日報》中各個的編採人員。26 年過去,他很感謝他們:「好衷心咁感謝《蘋果日報》,無論已經係離咗職、或者仲堅持到最後一分一刻、一兵一卒嘅記者朋友、定係唔同平台、唔同年份、唔同年代,為蘋果日報服務過嘅記者。衷心多謝你哋咁多年為呢個地方付出。除咗多謝之外,都係多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