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in read

【藝術界入區議會・1】陳錦成:從業界到社區的政治參與

A Decorative Image

「政黨對藝術文化一竅不通,我們只是取回自己的權利。」2015 年,藝發局民選委員陳錦成認為,藝術界應該出選區議會,介入調撥資源的機關。2019 年,陳錦成宣佈參選區議會選舉,成為灣仔修頓選區候選人,似乎應驗了當年一番壯語。

由藝發局走到區議會,從業界走向社區,陳錦成參選之路並非無跡可尋。早在 2012 年,藝術家周俊輝參選「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組別選舉,身為平面設計師的陳錦成就幫忙設計文宣。2013 年,他參與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成為「視覺藝術」範疇的民選委員。2016 年,他與周俊輝、周博賢和楊雪盈等人,組成「文化同行」,參選選委會選舉文化小組,挑戰建制陣營、由汪明荃領軍的「文化共融」。「文化同行」雖然未能勝選,但組織成員保持聯絡,不時也為藝文議題發聲。

「這段時間多了好多政治參與。」陳錦成說。

是甚麼令一個藝術工作者逐步變得積極參與政治?愛?責任?還是⋯⋯?

A Decorative Image

2015 年,藝發局民選委員陳錦成認為,藝術界應該出選區議會,介入調撥資源的機關。2019 年,陳錦成宣佈參選區議會選舉,成為灣仔修頓選區候選人。 (圖片來源:陳錦成 Chris Chan Facebook)

不滿少做實事 斥區議會養政黨

與陳錦成約在修頓球場,一邊看著阿伯踢波,一邊由當年「區議會是下個戰場」的說法談起。

那是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藝術充權教室」論壇,請來藝發局委員討論對本地藝術發展的看法。當時,陳錦成「入局」不過一年多,初次接觸到公共資源運用和分配過程。以小見大,他認為「從來都是政府和權力處理資源分配過程。政治就是這樣」。

藝發局每年掌管的撥款不過是 1 億左右,陳錦成不諱言是「丁屎咁多錢」,但政府卻在 2013 年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為每區預留一次過 1 億元撥款,並由區議會倡議和決定如何使用。因此,他開始留意,局外有何資源,區議會可會是其中一個合作夥伴?

A Decorative Image

大埔藝術中心

藝發局與區議會合作的「大埔藝術中心」正是如此。剛好在陳錦成選入藝發局前,局方通過項目,正式啟動執行。過去 5 年多的委員任期,他見證著這個「藝術中心」的發展和阻滯,「中間點解搞左咁耐,因為無錢」。他解釋,前期顧問工作「做得唔好,又要搵過第二間」,後來「區議會在社區籌到錢,所以先可以繼續」。

藝發局委員的身份,也讓陳錦成曾獲邀到區議會會議席列,就審批藝文活動提供意見。會議中,他發現區議會成員未有顧及活動的藝術性,往往是「之前做過就做」。更甚者,他懷疑部分活動的主辦單位屬於同區區議員相關的衛星組織,有利益輸送之嫌。

「我好概括地覺得,區議會是養一些政黨。政府拋一些錢出來,放在社區,用來養政黨,丁屎咁多先去到市民街坊的手。」

藝術在社區 不必流於「地標」

陳錦成不反對政黨需要社區資源生存,但認為資源若能更多用於居民,解決生活需要,街坊可以裨益不少,「養政黨不是問題,最重要是你真係做到嘢,令到街坊快樂、長進。」

一如香港整體人口結構,灣仔也是老區之一。就像訪問當日,修頓球場足球場的使用者,看來都是一群銀髮長者。陳錦成相信,長者都各有興趣,退休之後正是發展「第二事業」的機會。藝術家俞若玫曾成立「銀青乒乓」,光影作坊也曾舉辦退休人士攝影班。他希望引進類似藝文活動,豐富長者生活。他認為,藝術在社區,不必流於「炫耀性的地標」。

A Decorative Image

蟠龍匯瑞,俗名「灣仔金龍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炫耀性的地標」是指灣仔區內、摩利臣山道近堅拿道交界一座名為「蟠龍匯瑞」的雕塑。陳錦成進而提到,各區「地標」——深井水泥燒鵝、油麻地的「香港大玉石」等等,被網民戲稱「香港十二大眼冤地標」。他直斥,「最無信心嘅人先要將這東西放在自己家門前,話畀人聽自己幾咁有藝術」。

獲確認為候選人之後,陳錦成幾乎隔日就到灣仔,設街站與居民聊天。他記得,有街坊說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問「點解區議會無服務針對這些學生?」擁有藝術人脈的他,立即想到可以串連做藝術治療的朋友舉辦工作坊,「可以這樣調撥資源,總好過擺條金龍喺度,無意義!」

親身體驗 社區參與在灣仔

藝術促進社區凝聚,不光是陳錦成的信念,也是他的親身體驗。他在灣仔生活雖然是十多年前的事,但痕跡保留至今天——在大王西街的公園。

陳錦成住灣仔那兩年,正值黃英琦出任灣仔區議員的時代。大王西街公園重建翻新,邀請街坊參與,他負責設計園內其中一幅壁畫。與街坊聊天,收集一些舊物的回憶,再轉化成為圖像,跟幾個街坊將想法繪於舊建築的牆上。

「藝術原來可以咁樣,不只是畫一張畫,可以同街坊傾吓偈,互相啟發。在社區,藝術可以這樣親切。」

A Decorative Image

陳錦成帶記者到灣仔大王西街公園,逾十年前與街坊一起製作的壁畫,今天仍在。

其時,聖雅各福群會正在籌建「民間生活館」(「藍屋――香港故事館」的前身)。陳錦成又以設計師的身份加入幫忙,協助進行社區導賞等活動,從中認識多名灣仔街坊,至今一直保持聯絡。囍帖街重建風波,他又透過「 H15 關注組」繼續關注灣仔社區,即使後來搬走了,尚有一定聯絡。

「灣仔好似好有動力去做一些事,就像街坊導賞員計劃,後來西盤營等地也跟著做。灣仔其實幾先行。」住過港九新界多區,陳錦成認為灣仔意義特殊,與眾不同。個人來說,他在這裡留下回憶和人情;規劃來說,這裡也是藝文機構集中的區域。他認為,灣仔有條件成為一個典範、組成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區議會。

盡量做 再接再厲又如何?

從一點想法到實行,陳錦成直指關鍵在於現任灣仔大坑選區區議員楊雪盈。早在 2015 年區議會選舉,楊雪盈當選,成為第一個入局的藝術工作者。觀察先行者的經驗,他形容楊雪盈「好努力,好叻,好用心做」,並相信藝術家的創意思維,正好補充議會缺乏的文化、創意和歷史感。

今年 8 月初,楊雪盈提出「灣仔 13 個議席,打 10 個」的策略,主動邀請陳錦成出選區議會。他聽到楊雪盈的理念,即覺得「好大抱負」,認為是「一個範式轉移的方式,結構性地轟入去整個區議會」。他雖然覺得戰略大膽,但希望支持楊雪盈。加上,他過去數年人脈更廣,相信有助推進社區工作,願意踏出一步,嘗試參選。

A Decorative Image

陳錦成視今次選舉為「感受區選節奏和文化 」的機會,即使落敗,「如果大家喜歡,覺得我不討厭,咪繼續嚟囉,我無咩所謂。」

陳錦成坦言,對手李碧儀票源「好鐵」,自己起步又遲,唯有「盡力去做,諗到可以做就做、幫到手就幫」。相對舉辦藝術活動凝聚社區,他傾向傳統落區做街站。創意不只是活動,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他認為,透過媒介將想法實踐下來定必面對制限。以繪畫為例,畫家需要在顏料、畫筆、畫布等物理屬性之下,完成作品,「藝術創作永恆都是在制限裡面成全的」。他相信藝術創作過程裡,不斷訓練的解難能力亦適用於社區工作。

較之於關注是否當選,陳錦成更傾向視今次選舉為「感受區選節奏和文化 」的機會。羅馬非一日建成,議員也不是一選即中,他坦言落敗的話「仲好,有多四年部署,可以諗得仔細啲」。言下之意,他會繼續挑戰嗎?

「如果大家喜歡,覺得我不討厭,咪繼續嚟囉,我無咩所謂。」

文/grace

(於灣仔修頓區候選者還有李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