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藝聚坪洲・5】後記:失信無力時代 改變先活好自己

A Decorative Image

2013 年,藝術家走入坪輋舉行「等一個契機的裝置藝術家葉啟俊沒有否認,卻道「只係未撻得著」 。

[

俗語說「濕水火柴撻唔著」,議題是火柴的話,「濕水」狀態大概就是阿俊口中「而家嘅現實」。去年12月,「守護大嶼聯盟」邀請藝術家程展緯和導演馬智恆策劃藝術行動,在海灣上用沙畫砌出字句,回應填海計劃。當時尚未遷出的詩人羅樂敏(Louise)為項目題字,寫道:

「他們將看不到
浪抵着今天的陽光
你變小、沉默
預想再來的風暴」

Louise坦言,任人們再努力去抗爭抗議填海,將來的人可能看不到力挽狂瀾的痕跡。不獨「明日大嶼」,甚至近日的《逃犯條例》同樣乏人關注,她認為香港現時整體陷入社運低潮,即使再努力抗議填海,方案也似乎難有退讓空間,「可能要去到將來某個局面,可能要再等一個generation,啲人先會再有反抗嘅力量」。

同一片土地生活的藝術家合力辦一場活動,契機或者不再只是議題,而是社會氣氛何時再叫人得力,讓人放心放手「做啲嘢」;也關於社區是否已經成熟,人際關係網絡足以協商出各方接納的模式。這是藝術的事,但不止於藝術的民主練習——人們如何能夠各自發揮,又不會互相侵犯。

你以為藝術家就隨心所欲嗎?畫布都有物料限制,更何況直接發生於現實場景,影響其他人生活的創作?做藝術絕非大曬,也得顧及各個持份者的所思所感——因為腳下土地不是個人獨享,而是大家共活的。坪洲藝術家聚居的偶然,雖然未有結出具體的合作成果,更沒有帶來產業效益,但也無須感到可惜。

A Decorative Image

坪洲碼頭貼出填海關注組的資訊

正如 Louise 所說「創作需要積累」,積累出甚麼不在一朝一夕,而影響所及也不限於人在坪洲時。放棄離島,重新上岸。她認為曾居坪洲帶來的改變未有減退,帶著慢腳步重返市區。她現時即使搬回土瓜灣,但也更願意作出取捨,抽時間做瑜珈、靜修,寧可「俾自己多啲時間同空間去醞釀」。改變雖然微小,而且個人,但帶著新的生活習慣,回到原本居住的社區,也是對抗鬧市繁囂的修練,能夠堅持絕不容易。

這時代,人與人關係緊張。一張黃底黑字的海報,可以惹來警察問話。這時代,人不再相信行動帶來改變。面對家園環境劇變,明知變壞也無法阻止。這時代,有人入坪洲,進行寧靜的修行;有人出市區,抗衡五光十色的誘惑。革命不再指向一個社會,而是回歸個人,亂世先修身。

文/grace

(本專題完)

](../../ping-che-model/")

(部分內容原刊於蘋果日報,此專題為增寫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