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藝聚坪洲・3】家園限定藝術 用創作在島嶼留痕

A Decorative Image

來往中環,不過是半小時,可能比新界居民更快直達金融中心;但出入交通只有渡輪,沒有通宵,船期也不算頻密,大約 45 分鐘一班。這麼近,那麼遠,一程渡輪將坪洲保留在安全距離,成就「伸手可及的寧靜」,讓藝術家有時間、有空間、有心情創作。那麼,坪洲帶來甚麼啟發?坪洲藝術家在島上做過哪些創作?

創作需要積累 坪洲醞釀靈感

隨著居住環境改變,通勤習慣也相應調整,三名受訪藝術家坦言漸漸形成島民心態,告別市區急速的生活節奏,從事裝置藝術的葉啟俊也笑言,「有時連續兩三日喺坪洲,之後一出中環,步閥快好多,個人又好燥 ,好想走去撞人咁。無咁煩燥係好事。」 加上,環境清幽,放鬆休息夠,人有閒暇,自然有心情搞文化。

詩人羅樂敏(Louise)也感受殊深。遷入坪洲之前,她白天返一份正職,下班再忙《字花》編輯工作,長期處於「1.5 份工」的狀態。她當時不得不在交通工具上瘋狂覆電郵,不斷處理公私事務,「搬入離島之前,個人比較多嘢諗。太過急,對於精神的損耗其實好大」。她感嘆,在香港從事文化活動策劃,行內氣氛總是「好似好多嘢都迫住你要去做,令到你好似要 keep 住要生產啲嘢野出嚟」。

A Decorative Image

詩人羅樂敏(Louise)

搬入坪洲之後,徘徊於鬧市與寧靜之間,Louise 想起老話「創作需要積累」,漸漸學會放下,「文化嘅嘢野,你唔做都唔會死㗎,其實呢個世界唔需要生產得咁快」。她認為,好的藝術作品值得更長的時間去育成,而它在世界被接收的過程亦都應該較漫長,才能發揮其影響力。 船程上,她嘗試放下手機,望望窗外的景色,做做冥想,或者小睡,「等自己可以慢慢靜落嚟,再面對返新嘅一日,或者結束一日嘅工作。」

愛上大利島 大自然啟發創作

「坪洲係創作嘅起點。因為當時叫做離開咗城市,去到新嘅環境。寧靜氣氛,人嘅生活狀態唔同咗,令我有好多靈感產生出嚟。」Louise直言坪洲帶來靈感,尤其喜歡大利島。大利島是坪洲「最篤篤嘅地方」,入夜後容易看到星星,站在碼頭能夠直接擁抱大海,「好似可以去到一個無人嘅地方,係一個好寧靜嘅環境」。她曾忽發奇想,光着雙腳漫步到大利島,感受足下土地,融入自然,寫成題為〈赤腳步入大利島〉的詩。 就像去年出版的詩集《而又彷佛》,大部份作品都在島上寫成,有如她坪洲生活的札記。

A Decorative Image

Louise 去年出版的詩集《而又彷佛》,大部分作品寫於坪洲

大利島抓住Louise的心神,也打動了相約香港作曲家鄺展維(Charles),大利島與坪洲只有一條窄橋相通,橋左是一個上落貨碼頭,供石油氣、垃圾等出入運輸;橋右是小沙灘,島民自製鞦遷和木椅,供人休憩。Charles說:「業權上可能寫明由某某管理,但呢個地方個個都可以行到過去。佢係咪屬於任何人呢?define唔到。」介乎個人與公共之間,大利島有如坪洲的縮影,難分你我就成了大家的社區。去年,他策劃的場域特定音樂作品《亞特拉斯》,其中一場便在大利島進行。碼頭上彈古箏,大石上吹簫,海浪不絕拍岸,人與自然的合奏。「嚟到坪洲接觸多咗大自然,好近咁見到生命力,對我嚟講都係幾大嘅刺激,會喺自己創作有啲影響。」這場大利島的場景特定表演,可說是其中一例。

A Decorative Image

場域特定音樂作品《亞特拉斯》在坪洲大利島進行 © Hong Kong New Music Ensemble; Photo by Max Cheng @ Moon 9 Image

A Decorative Image

場域特定音樂作品《亞特拉斯》,有楊偉傑在大石上吹簫 © Hong Kong New Music Ensemble; Photo by Max Cheng @ Moon 9 Image

A Decorative Image

場域特定音樂作品《亞特拉斯》,還有邱丹青在碼頭上彈古箏 © Hong Kong New Music Ensemble; Photo by Max Cheng @ Moon 9 Image

由生活出發 藉著飲食連結人

Charles在大利島做音樂表演當日,阿俊則在島的另一面舉行「日日為食」的藝術活動。遷居離島之後,他盡量少出市區,一個星期預留起碼一整天在坪洲活動。時間許可的話,他午餐晚餐都盡量自己下廚。在坪洲買餸 ,吃坪洲漁民的魚獲,飲食是他每日在離島的直接體驗,也反映於他策劃的藝術項目。

A Decorative Image

阿俊在「日日為食」的活動中,搬出陳年大石磨,吸引不少途人注目 (相片由「藝術到家」提供)

「日日為食」的活動裡,阿俊與另外三名藝術家在坪洲的公共空間,嘗試以食物思考城鄉關係。身為客家人的他,近年多項創作與客家文化相關。據他所知,最先住進坪洲的其中一個族群也是客家人,而遊客最愛在坪洲買回家的也是客家茶粿,於是便想到找出傳統大石磨,與公眾一起做「雞屎藤」。活動當日,阿俊一搬出大石磨已經相當矚目,特別是老一輩,見到大石磨就自動走近,他就講古仔,教大家怎樣用石磨,又分享各人自家做雞屎藤的方法,「擺咗個陣喺度,即時交往就好似可以發生」。不像市區家家戶戶重門深鎖,各家自掃門前雪,小島的社區氣氛,讓人與人重拾對話的樂趣。難怪 Charles 也說,「市區所有嘢分到一格格咁,但喺坪洲多好多人與人嘅連結,我見到生活嘅另一種可能性」。

A Decorative Image

阿俊一搬出大石磨已經相當矚目,特別是老一輩,見到大石磨就自動走近,他就講古仔,教大家怎樣用石磨,又分享各人自家做雞屎藤的方法,「擺咗個陣喺度,即時交往就好似可以發生」 (相片由「藝術到家」提供)

文/grace

(部分內容原刊於蘋果日報,此專題為增寫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