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發變局.2】視藝組陳錦成:認真做事,藝發局委員也可有所為
藝發局視藝小組主席陳錦成
甫坐下來,陳錦成點了一杯咖啡,說:「不好意思,無法請你上我 office 坐,太多文件堆積了。」
視藝創作出身的陳錦成,在 2013 年藝發局選舉,憑藉 930 票當選視藝小組民選委員,後來在小組首場會議獲推舉為主席。與此同時,他還參與其餘五個藝術範疇的小組會議。「至於工作小組實在多到數唔到,十個八個一定有」。
兩年多的委員生涯,陳錦成換轉到局內角度,觀察藝發局的關注和困難,發現問題出於人多過制度,直言:「過去有些委員可能未有盡責。只要上心一點,認真執行,這個位置都可以有所為的」。
藝術空間:活化廳續約
陳錦成記得,尚未正式就職,已收到活化廳成員主動聯絡求助。對方當時收到藝發局信件指,如果他們繼續留守,局方將採取法律行動,於是向剛剛當選的陳錦成問道:「宜家點算?可以點搞?」
事緣,活化廳使用上海街視藝空間的兩年租約屆滿,藝發局要求活化廳撤出。活化廳創辦人之一的李俊峰批評局方的決定「斬斷社區脈絡」,留守原址進行抗爭,要求當局正視租約年期太短和審批續約程序缺乏社區參與等問題。陳錦成記得入局之初,視藝小組就活化廳的討論「比較熱烈」,有委員覺得活化廳約滿後拒絕遷出是「霸住個地方」,甚至有人形容活化廳等人違約,形同犯法。
了解空間使用條款和使用者的訴求之後,陳錦成認為活化廳提出檢討兩年合約的建議合理,但活化廳亦應按照合約精神遷出,讓其後成功申請空間使用權的藝團進駐。然而,他提出給予一年的過渡期,好讓活化廳安頓未來發展。不料,意見一出,會議上遭到強烈反彈,有委員不贊成,並認為活化廳應該立即遷出。部分委員的回應決絕,叫陳錦成一度覺得「無癮」。
「平心而論,如果阿峰聽話離開,就無人會再理兩年租約是否太短的問題。阿峰這樣做,不過是想我們討論檢討。我覺得應該要肯定阿峰這方面的貢獻。若非他拒絕離場,好多委員根本不會檢討。」
多番討論之後,視藝小組同意給予活化廳一年寬限,同時藝發局亦承諾檢討上海街視藝空間的標書設計。陳錦成認為,審批藝術機構的空間使用權,不應以時間為限,而是以質量作為評核標準,「你可能說出面好多人爭,那麼我們便去找更多空間回來,而非大家好可憐地爭一個餅。」
陳錦成曾經在藝發局的會議上提出,政府可考慮將現時公屋預留給予社福機構的空間,開拓至社區藝術用途,惟未取得局方正面回應,他感嘆:「問題是,我們的政府還未發展出讓藝術融入日常空間的思維」。
藝術推廣:威尼斯雙年展
活化廳的爭議,在陳錦成看來還能應付。藝發局與 M+ 博物館合作參與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博奕,則叫他直呼困難。
2013 年起,藝發局與 M+ 博物館合作,安排香港藝術家參與威尼斯視藝雙年展,但同年爆出藝發局視藝小組主席未獲參與甄選過程,引來業界「黑箱作業」的質疑。業界要求公開甄選參展藝術家的準則,討論 M+ 是否適合的合作對象,甚至質疑本地藝術家從中獲益有限,要提出重新評估香港應否繼續參與雙年展。
入局之後,陳錦成發現,委員與業界對於香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觀點差異甚大。前者視之為推廣香港藝術的機會;後者則從資源分配的角度出發,著眼於資源是否用得其所。夾在兩種聲音之間,他感嘆游說兩方的工作「比較棘手,而且幾難做」。
陳錦成上任之時,局內已經開始籌備 2015 年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委員集中討論的是 2017 年是否繼續夥拍 M+ 博物館。局方委託時任 M+ 博物館高級策展人 Tobias Berger 及《亞太藝術》的總編輯暨出版人伍穎瑜,就過去藝發局與 M+ 合作參與雙年展進行評估。
該研究報告《總結香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經驗-探討未來向海外推廣香港視覺藝術的策略》今年年初公佈,建議香港應該繼續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又認為藝發局亦應與其他藝術機構合作,壯大資源和網絡。
藝發局視藝小組主席陳錦成
陳錦成同意,自從 M+ 加入後,香港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獲得較好的口碑。無論參觀人數和國際傳媒的報道,都比當年藝發局獨力舉辦為多。他認為,這一點與時任 M+ 行政總監的國際策展人李立偉 (Lars Nittve) 的名氣和人脈不無關係。
「希望大家明白威尼斯(雙年展)是怎樣的遊戲。那裡是一個名利場,如果香港要繼續參與,就必須要服從某種格式。在藝發局 open call 和與 M+ 合作之間,委員同意讓 M+ 多幫忙一屆。」
參與 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早前已經公佈,陳錦成亦有參與討論過程,但承認「大部分的專業決定由 M+ 負責」。藝發局代表的角色僅近於諮詢。由 M+ 提出建議名單,獲得藝發局代表同意後作實。「但今年我們要求增加本地參與,讓獲選的藝術家找一個香港策展人協助。我覺得都算是有少少進步。」
陳錦成承認,藝發局職員無法勝任策展工作。藝術和策展部分交由 M+ 負責,行政工作則由藝發局處理,他認為這樣的安排「比較妥當」。現時,威尼斯的展覽場地已續租至 2020 年,他提出舉辦公開論壇,邀請業界共同討論 2019 年遴選參展藝術家的機制。
業界參與:更新審批員名單
圍繞個別案例的討論如此,藝發局一些根本問題,也叫陳錦成不得不著手處理。藝發局作為政府資助的法定機構,以審批撥款為主,而非倡導文化政策;加上選民基礎狹窄,業界普遍參與不高,也質疑成效不大。
兩年以來觀察所得,陳錦成承認業界與藝發局過去「有些距離」。他以審批員制度為例,指審批員名單長年沒有更新,導致「沒有與時並進,光譜不夠闊」的情況。
藝發局 1999 年設立「審批員」制度,協助評審藝發局的藝術資助申請。審批員名單理應定期更新,但多年未有執行。陳錦成相信業界與局方的誤解,往往源自於這些執行的疏懶。
入局之後,陳錦成著手更新審批員名單,引入年輕藝術工作者,「讓業界覺得自己參與多一些,也緊張藝發局多一點。」他自評,重新啟動審批員的「上落車」討論,是任內「其中一樣好想做,也算是做到的事」。
歸根究柢,都是人的問題
與政府委任的成員共事兩年多,陳錦成承認部分委員比較建制保守,但回顧任內大小討論,他認為不合理的情況不多。「過往有段時間藝發局行政總裁的確好有問題,亦有委員沒有認真上心地履行責職,所以才引起業界埋怨。」
至於業界一方,陳錦成覺得亦同樣有責任改善溝通。他笑言,可能是「行頭性格」使然,視覺藝術家習慣單打獨鬥,動員效率遠不如舞台藝術工作者,「視藝人往往考慮好耐,最終不了了之」。江山易改,改變人卻很難。陳錦成吐出一句:「歸結到尾,好多事都是人的問題。同樣的規則,執行好與壞,都可以是天壤之別。我相信,只要有人認真做,有些事還是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