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藝發變局.1】變天三年 我們得著甚麼?

A Decorative Image

「不能讓建制派自動當選!」周博賢月初計劃參選文化小組選委時如是說

上屆特首選委選舉,文化小組十五個席位在毫無競爭下自動當選。當選者其後更捆綁式支持梁振英,引起業界不滿。

但零競爭對手的局面,又豈止於特首選委?

2004 年的藝發局委員選舉亦曾發生過。

當時十個民選席位,六個自動當選。明明「有得揀」卻變成好像「被迫硬食」。直至 2010 年,有年輕藝術工作者組成聯盟參選,其中一人更成功入局,開創藝發局委員會變革先例。今屆即 2013 年,更是十個範疇九個換人,多名非建制人士入局,傳媒紛以「藝發局變天」來形容。

變天,究竟從何而來?

* * *

早在回歸之前,藝術發展局已引入民選席位。民政事務處會委託公關公司舉辦十個藝術界別的代表選舉,獲選者由特首任命為藝發局大會委員,整個程序稱之為「推選活動」。[1]

不過,其實全體 27 個席位當中,僅有 10 個開放民選,其餘 17 個由特首直接委任(包括相關部門官員)。換句話說,民選代表即使全取十席,在大會仍少於半數。民主成份低下,叫這場選舉長期不受業界重視,投票率一直徘徊於三成。以 2004 年與 2007 年兩屆選舉為例,近半藝術範疇代表自動當選。有份制定藝發局策略發展的創局委員何慶基形容,情況反映藝術工作者不屑入局。

2010 年,獲藝發局委員正面評價的藝評雜誌《文化現場》,遭局方拒絕繼續資助,而未有解釋詳細原因。事件觸發業界杯葛當年舉行的藝發局選舉,導致「藝術評論」範疇出現無人參選的現象。

* * *

一方面,有業界人士不滿藝發局,以「罷選」杯葛委員會;另一邊廂卻有人主動進入熱廚房,嘗試在建制內策動改變。

鄧小樺、葉浩麟和蔡芷筠同年組成「八十後文藝青年」聯盟,競逐文學、視藝及藝術教育範疇代表,期望將基層和青年的聲音帶入局中,政綱宣言直指「決心引入改革,改變藝發局,改變社會」。

結果三人聯盟中,只有蔡芷筠成功贏得「藝術教育」範疇席位,成為當屆大會最年輕的成員。但她當選不久便發現,自己陷入「孤軍作戰」的狀態。她直言不期望帶來改變,只求局內一切盡量透明,讓民間力量得以介入。

三年任期走到最後,她承認入局未能影響建制派主導的藝發局大會。

* * *

改變從來不會一蹴而就,業界未有因而放棄。

作為法定機構的藝發局,每年主宰大約 1.2 億的撥款。委員有權參與撥款分配,某程度上仍可為資源用得其所把關。要做好把關工作,必須要在大會有足夠席位。是故在 2013 年的藝發局選舉,許多文化工作者組織成聯盟參選,希望改善前屆蔡芷筠「孤軍作戰」的局面。鍾小梅、盧偉力、梅卓燕及吳美筠組成「藝術 3+1」的名單,以監察藝發局工作、推動裨益業界政策為綱領參選;香港文化監察的謝健民及陳錦成亦聯手參戰,強調跨界別的利益,提升藝發局地位。

2013 年的投票結果,「藝術3+1」全數入局,陳錦成亦順利當選。連續三屆自動當選的古天農,也被影帝黃秋生拉下馬。鮑藹倫、梁崇任、劉惠鳴亦首度成為委員。十個範疇代表,九個換上新臉孔。媒體紛以「變天」形容是次選舉結果,當時即將卸任的蔡芷筠更說:「改朝換代的局面,令我覺得非常興奮!」

興奮過後,是實幹革新的開始。

隨新一屆藝發局選舉即將舉行,意味著這些「新丁」卸任在即。九名民選新丁這三年間有成就更多嗎?他們又怎樣看待委員工作?

《立場新聞》專題【藝發變局】將訪問多名上屆首度入局的民選委員,探討藝發局「變天」之後,我們得著甚麼?

--

註:

[1] 為方便理解,本專題仍稱之為「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