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發局選戰・1】劇場監製張珮華:行政人員比藝術家更適合做委員
說起張珮華(Joyce),戲劇從業員大多不感陌生。她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APA),現為校友會執委,2013 年與同門的黃秋生和甄詠蓓創立劇團「神戲劇場」。今年,她又與另外三人組成「Arts 4 More」的聯盟,參與藝發局委員推選,成員全都是演藝門生。
無疑,演藝學院是她生命中重要的部分,那麼訪問不如就約在演藝吧?但 Joyce 說,不了。
九月底,在演藝學院對面的香港藝術中心,Joyce 說起參選緣由、理念和願景,其中演藝確是一個關鍵詞,甚至可以說是她涉足公職的第一步。1992 年畢業的她笑言,「可能年紀問題,有時師弟師妹會約出來傾偈」,尋求她作為「過來人」的意見,所以早就習慣向後輩分享解困方案。自 2014 年起,她更出任演藝校友會主席,現時轉任內務副主席。
所謂「阿公」的義務工作,沒有人工,但花費時間。Joyce 自謂不但不覺得厭惡,更從中感到「好快樂」。從校友會到藝發局,她覺得「有想法就不要吝嗇」,加上自己無兒無女,負擔較輕;工作自由度較大,與受資助團體又無直接的利害關係 ;「服務校友都已二、三十年,再服務多啲人吧?我覺得我有能力」。
劇場監制張珮華(Joyce)
業界需要保護 倡「藝術自由約章」
早在去年年尾,身為藝發局選民的 Joyce 收到推選活動通知,開始與身邊朋友討論業界中的「能者」。然而,她發現遇到好多人都覺得自己「時機未成熟」,或者人生有其他計劃,夾不來。踏入 6 月,她開始問「其實係咪自己呢?」
6 月,Joyce 手頭有兩個節目進入宣傳期,正式開票房。她記得,燈箱廣告出街是在遊行期間見到的,以前巴士車身廣告要追住影,但現在巴士都停在一旁,任影。個人而言,這些畫面和經歷是對她「好衝擊」。眾所周知,6 月 9 日一百萬港人上街遊行「反送中」。訪問中,她反覆提到「6 至 8 月發生的事」如何影響自己參選的意向。她提到,「6 至 8 月發生的事」促使她反思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既然自己有能力幫到人就應該幫少少,「有些人安於現狀,但呢個唔係我快樂的選擇。我想趁住還有些氣力,有個 calling,使命感仍在」。
8.12 有市民離開機場之後,在公路排隊乘搭機場巴士。
「6 至 8 月,我覺得業界好需要保護。因為,藝術家本身在創作過程是好赤裸的,all out。他們不會計較甚麼,有些業界朋友生計未必維持得好好,還會走出來做好多好出心的事情。我認識好多這些朋友,好想出來做些事情,幫他們,保護他們。」
但要用甚麼方法保護呢?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制定「藝術自由約章」,也寫進了 Joyce 個人和「Arts 4 More」聯合政綱。她提到,有民間團體提出過,也知道視藝工作者積極推動,「但點解咁多年都係原地踏步?」藝術自由既是藝發局宗旨之一,局方應該怎樣去保障從業員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去做創作」呢?
Joyce 認為,業界應該「無一個覺得藝術自由不重要」,但問題是怎樣協商、達致共識。她感嘆,有些人覺得尚可以出到某句台詞、可以租用到場地,以為「 暫時無嘢」,但看不到問題的全面。作為監制,她自問游走於觀眾、贊助商、主辦單位之間,了解各個持份者的期望,有信心協調出創作自由的共識。成功當選的話,她會了解藝發局未能落實「藝術自由約章」的原因。
生計最重要 爭取業界合理回報
「保護,不只係母雞攬住雞仔咁,而是令到大家做過的事情可以繼續發展、有收入,要讓大家都生活到。」
Joyce 提到,大部分小型製作上演日子不過是一個周末,重演機會並不多。她建議推出數碼平台「HK THEATRE LIVE」,參考英國 National Theatre Live (NTLive) 的做法,讓本地藝團的作品得以突破時間地理限制。據她了解,藝發局早前已資助部分藝團拍攝錄像,記錄演出。內容已備,只欠發佈的平台,所以她成功當選後會「即刻倡議」,並協助藝團處理作品版權議題,讓節目更容易重演、賣埠、轉播。她笑言,即使定價低至 8 蚊睇一套劇,積少成多,也可成為藝團的收入來源。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o Man’s Land camera rehearsal. Photo (Ian McKellen and Patrick Stewart) by Ludovic des Cognets. 圖片來源:National Theatre Live (NTLive) Facebook
更進一步,Joyce 又提議香港政府應該參考海外做法,推出藝文活動可扣稅的安排,有助鼓勵市民入場,從而支持藝術發展,「2000 蚊好唔好?已經好大幫忙,咁咪蓬勃囉,其實對政府來說,不過是幾隻字改條例啫,好簡單」。她強調,做法不用政府額外增撥資源 ,「只係收少啲啲稅」,即可達致刺激業界的效果。
8 蚊睇一套劇,2000 蚊藝文退稅,Joyce 不諱言是「generate 到 income 的措施」,但否認「市儈」。她直指,藝發局不應純粹考慮藝術水平,局方也是掌握資源的機構,所以必須思考如何善用資源、吸引外來資源,最終目標是爭取從業員的合理生活水平。Joyce 主意多多,問及實踐政綱的優次安排,她直言「第一樣,最緊要,求生計」。
「不否定香港藝術水平係好高,去到國際水平。這已是事實,不用再強調。反而,生態未完善到可以回饋到從業員,使之成為可以賴以生存的 resource。藝術好高,點樣可以回到業界?未駁得通!」
顯然,資源是關注的重點,而要解決資源問題,Joyce 表示首要完善申訴機制,並倡議提高營運標準。她提出,藝發局資助「上落車標準」不明,而且「從藝術角度出發好主觀」,所以提出以非主觀藝術角度出發,平衡評審標準,「行政都做得好,就值得多啲 funding 」。她指出,藝發局現時沒有要求受資助團體清楚地提交遞交所有合約。由於未有明確監管,部分藝團的合作條款「好浮動」,票房未如預期,又無白紙黑字的契約,「勞方無嘢在手,叫天不應」。要改善業界生存實況,她認為先要建構更公平的勞資關係保障。
藝發局關乎資源運用 行政人員較藝術家勝任委員
政綱雖然重要,但推選活動並非一個人的自我挑戰。Joyce 參選的戲劇範疇更是競爭頗為激烈,另外兩名對手都是同門師弟,三人可謂旗鼓相當。公佈參選人名單之後,她主動邀約對手之一的冼振東(大佬東)見面交流。她表示,與大佬東相識多時,平時也會入場欣賞對方的製作, 「大家都第一次參選,善意地了解吓、鼓勵吓」。問及會否約見另一對手、現任委員李俊亮(Indy)時,她斷言「同佢唔熟㗎嘛!道不同不相為謀,無咩所謂,隨緣。」
提起李俊亮,自言「唔熟」的 Joyce 也頗有意見。她與另外三名演藝畢業生組成聯盟,對方亦有四人連線,而且其中三人上年結盟當選。她雖然未有點名批評,但質疑「所謂嗰啲連線,係咪真係連線嘅呢? 點解無跡可尋嘅?忽然連呀?我真係唔知」。說法頗有火藥味。她直言,藝發局大會需要「熟悉那個範疇的行政人員多過藝術家」,又表明另外兩名對手都以藝術創作為主,較「適合坐藝術顧問的位置」 。從事過戲劇、電影、出版工作,出任監制多年,Joyce 認為自己的優勢在於協調各方的的經驗和能力,而且熟悉多個藝術範疇的運作,強調政綱不是臨急抱佛腳,而是長時間累積回來。入局後,她表明定必不只關心戲劇範疇,將會加入其他不同範疇的委員會。
陳詠燊、張珮華、閻韻,胡俊謙組成「Arts 4 More」參選藝發局電影藝術、戲劇、音樂及藝術教育四個範疇代表選舉。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身邊朋友分享參選意向,獲得行內支持響應,其中演藝校友會數名執委響應,組成「Arts 4 More」參選四個不同藝術範疇。Joyce 坦言,聯盟成員都在校友會義務工作中認識,大家都是演藝畢業生,但她強調四人均以「獨立身份參選」。面對坊間「演藝組隊參選」的說法,她也非常小心地處理。就像演藝校友會過往為參選藝發局的校友舉行論壇,好讓業界更了解候選人政綱。現為校友會副主席的她表示,今年論壇將會停辦,「因為真係尷尬,我哋都想避嫌,唔想被人話我哋假公濟私」。
三個人爭一個席位,部分政綱相近,甚至重疊 。Joyce 主動提及 「鎅票」疑雲,直言「唔會搞呢啲,我哋都唔識!我哋搞藝術,唔係搞開政治。諗呢啲,不如諗好啲個政綱啦」。對於參選,她感到「有信心」,但問及「勝算」卻有點猶豫,「只能夠說盡量做,不去諗太多結果。過程中可以做好的,盡量做好佢,咁最實際」。
文/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