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與愛爾蘭的恩恩怨怨
資料圖片,來源:Anthony Beck @ Pexels
為香港奪得兩面奧運銀牌的何蓓詩有一半愛爾蘭人的血統,這個大家都知道了,但愛爾蘭究竟有著什麼的一段歷史?為什麼又會搞成今天的愛爾蘭跟北愛爾蘭?
認真的看這個問題的話,要從二千多年前羅馬帝國入侵今天的英格蘭開始說起了,很悶。簡單一點,英格蘭跟愛爾蘭(還有蘇格蘭跟某程度上的威爾斯)有著十分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英格蘭起步比較早,人口土地也比較多,因此一千年來都處於上風地位,但愛爾蘭(跟蘇格蘭)卻很珍惜自己獨特的語文、傳統甚至宗教,不希望給英格蘭征服,於是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長達千年的拉鋸戰。
英格蘭早於 1060 年代左右已經嘗試征服愛爾蘭,英王更自稱 Lord of Ireland,但幾百年來實質只控制今天都柏林(Dublin)一帶,到 1550 年代左右,英格蘭才認真的去征服愛爾蘭,英王更加稱自己為 King of Ireland。
那些年,英格蘭跟愛爾蘭人雖然都信奉同一個上帝,但英格蘭已經脫離羅馬天主教,成為新教徒(protestants),有自己的 Church of England,即香港叫的聖公會,而愛爾蘭人卻還是忠於羅馬天主教。
今天的香港或台灣人,很難想像人們為宗教而打扙,但那個政教合一的年代,教派之別可開不了玩笑。因此,英格蘭要令愛爾蘭貼貼服服,可說是難上加難了。
英格蘭為了控制愛爾蘭,於是把本來屬於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土地,收歸英王名下,再發給忠於英王的聖公會教徒以及後來來自蘇格蘭的新教徒,本來的愛爾蘭人,只得向身在英格蘭的地主租地種田維生。至於愛爾蘭政府,不用說,都是英格蘭的代理人,當地的天主教徒都給依法排斥。
對此,愛爾蘭人當然不高興,於是每當英格蘭打內戰又或者外戰時,愛爾蘭都乘機起事。但在英格蘭人眼裡,自己的文化明明比週邊優越,他們不過只是在開化(civilize)愛爾蘭而已,愛爾蘭人不感恩,英格蘭只好出更重的手。
及至 1798 年,英國跟法國拿破崙打大仗之事,愛爾蘭又起事了。英國平亂以後,索性於 1801 年把愛爾蘭正式成為英國的一部份,即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Great Britain” 是指由英格蘭、蘇格蘭跟威爾斯所組成的主島)。
或許是英國受了美國獨立的教訓,又或者是時代進步了,這次卻英國沒有一味靠打,相反,在接下來的一百一十多年,英國開始逐步改正過去在土地跟政治上對天主教徒的岐視,更認真的計劃給予愛爾蘭自治(home rule)。
但英國始終沒有當愛爾蘭的親兄弟般看待。1848 年愛爾蘭爆發大饑荒,死了上百萬的人,另外上百萬人移居美國,但英國政府卻沒有大力出手幫助,一些官員更認為是因為愛爾蘭三番四次反叛英王而受天譴。
(BTW,因為那次以及其他時代的移民,今天美國東北還有不少愛爾蘭族群,甘迺迪跟拜登兩個總統,就正是愛爾蘭裔天主突徒。)
及至 1916 年,英國正在跟德國等大打一次大戰,愛爾蘭激進派卻又搞事了,但得不到大眾支持,於是幾天就給英軍擺平。但英國一怒之下,竟然忘記了歷史教訓,把起事的領袖公開槍決了,結果激怒愛爾蘭大眾。在拉拉扯扯下,愛爾蘭最終 1922 年到 1949 年,一步一步脫離英國。
但又不是整個愛爾蘭。事源東北六個縣,因歷史關係,多數為新教徒,親英,不想給以天主教徒為主的愛爾蘭政府管治,於是選擇留在英國治下,今天的英國因此叫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北愛問題還是纏繞了幾十年,今年 35 歲以上的朋友,小時候一定聽過愛爾蘭共和軍。搞了幾十年,終於在有愛爾蘭血統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調停下,才達成和平協議。而愛爾蘭也一步一步擺脫貧窮,走入現代經濟。
(標題為編輯所擬)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