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英倫故事】重聚

A Decorative Image

資料圖片,來源:Roman Koester @ Unsplash

最近又有一位中學同學抵達英國了。

與很多港人不同的是,他是拿著香港護照,然後在入境時申請政治庇護。他沒有 BNO,在理大攻防戰時被拘捕,因應最新一輪的秋後算帳而逃到英國。

與他,大概也有數年沒見了。他是那種我永遠都不會想像投入在抗爭前線的人 — 性格單純,中學畢業就投身社會,在中學也沒有對社會時事表露任何興趣,過去也沒有在 FB 等社交媒體表態。

然而,就在烽火四起的那一天,我收到他的一則短訊:

「聰聰,希望之後可以出嚟同你踢波啦。」

在理大圍城的那陣子,在內在外的人,均曾想像過理大抗爭者們無法活著走出來的場面。

收到這則訊息後,我的心沉了下來 — 我盡力地鼓勵他,盡力地替他張羅,告訴他我收到的消息和離開的方法。

在那段驚心動魄的時間過後,他也帶著一張保釋紙回到日常,踢保成功並沒有起訴,事件也沒有影響到他的工作。他回到熟悉的崗位,也如往常一樣,與朋友出街遊玩、踢波。這些創傷被他埋在內心的某一處,隨後又因國安法、警方重新拘捕理大示威者而揭開。

他的無奈、惶恐、擔憂,驅使遠走他方,到陌生的國度。

我在 IG 看到他登上飛機的照片,就知道他不得不逃離那個吃人的香港。而他的目的地,又是倫敦。於是,我便在他在酒店安頓好後,宴請他吃了一頓地道的連鎖店。

我們聊了中學波友的去向,也聊到一些朋友的移民計劃。無論你在哪個社會階層,總有些朋友無聲無息地計劃著離開,然後在某一天,看到他於社交媒體公佈自己在異地展開新生活。那兒有他們下一代所需的教育,有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但同時也有倖存的愧疚,有繼續希望為香港付出的心。

我的朋友英語非常「水皮」,我叫他看著餐牌認字,也勇敢點與服務員交流,不要怕講得不端正。倫敦是移民城市,城內有超過一半人口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有點口音,甚至辭不達意,聽眾都習慣拼湊上文下理從而了解到個大概。他在示威中勇猛,但在日常,卻有些生澀靦腆。

他跟我說,他準備好面對新的未來了。他搜尋了哪些藍領工作急需人手,也對申請庇護等繁瑣程序處之泰然,既認真,也不過份焦慮。他需要政府提供的食宿支援,我跟他分享了一些我在手足聽回來關於住所的不適,他說「有瓦遮頭就可以了。有手有腳,依然年輕,有甚麼無法適應?」

他一直我們朋友圈子被訕笑是過份天真的人。也許天真的人,有他的幸福,足以掩蓋他的不幸。

分別時我問他拿了電郵地址,問了他喜歡著的球鞋品牌,隨即送了一張體育用品店鋪的電子現金券,並且邀請他之後一起踢球。

或許這不是為了兌現他在理大時對我的承諾,也許只是希望告訴自己,這位隔了接近十年才重聚於他鄉踢球的人,我們的距離,本就沒那麼遠。人在亂世的距離,其實很近,近得連我們的命運,無論分岔得多遠,最終都會離奇地被綑綁在一起,殊途同歸。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