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min read

自我推翻與言行不一:論兩種不一致的謬誤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素材來源:《回魂夜》劇照

何謂謬誤?謬誤是理性思考中所犯的邏輯上的錯誤。這裡所說的「邏輯」是廣義的,不僅僅指論證上的對錯。因此,謬誤不一定都要涉及到論證;本文所討論的兩種謬誤,就不屬於論證上的錯誤。

邏輯學上有一類謬誤,稱為「不一致的謬誤」。它包括自相矛盾、自我推翻、雙重標準等等。本文將討論兩種不一致的謬誤:其一是自我推翻的謬誤,筆者將區分三種類型的自我推翻;其二是言行不一的謬誤,這種謬誤是筆者首先提出來的。

A. 自我推翻的謬誤

當發表一種言論或斷定一個命題時,如果它會導致這個言論或命題為假,就犯了自我推翻 (self-refuting) 的謬誤。自我推翻有三種類型:語義型自我推翻、語用型自我推翻、語行型自我推翻。

(I) 語義型自我推翻

有些言論或命題,從假設它是真的,可以邏輯地推出它是假的。這種類型的自我推翻筆者稱之為「語義型自我推翻」,因為從這個句子所表達的意義,就足以推出這個句子是假的。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 1

 有人宣稱:這世界上沒有任何觀點是正確的。

假設「這世界上沒有任何觀點是正確的」是真的。既然沒有任何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上述的這句話本身也不正確。這就自己推翻了自己。

 例 2

 有人說:語言是我們通往實在的屏障,任何語句都不能表達真理。

假設「任何語句都不能表達真理」是真的。既然它是真的,那麼它就表達了一個真理。因此至少有一個句子能夠表達真理,那麼「任何語句都不能表達真理」就是假的。故它自己推翻了自己。

(II) 語用型自我推翻

另一種類型的自我推翻,要顯示出其中有自我推翻的情況,不是從假設有關命題或句子為真,以推出這個命題或句子是假的,而是從有關語句的語用推出這個句子是假的。這種類型的自我推翻筆者稱之為「語用型自我推翻」。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 3

 某人堅稱:我沒有任何信念,我不相信任何東西。

哲學家 Paul Grice 認為,談話須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則,其「質準則」中有一條是:「不要說你相信為假的話語。」當我們斷言一個命題時,雖然沒有明言自己相信這個命題,但實際上已承認了。因此,當某人說「我沒有任何信念,我不相信任何東西」時,除非他有意撒謊,他實際上承認自己相信這句話所表達的命題。因此,他至少有一個信念,至少相信一樣東西,即相信「我沒有任何信念,我不相信任何東西」。這就導致了自我推翻。

從假設「我沒有任何信念,我不相信任何東西」為真,推不出它是假的;或者說,從這句話的意思推不出這句話是假的。因此,它不是語義型自我推翻。但根據我們語言的運用(即當我們斷言一個命題時,我們實際上承認自己相信這個命題),可以推出這句話是假的。

 例 4

 有些基督徒這樣證明上帝的存在:你看,宇宙多麼奇妙,生命更是不可思議。
 如此奇妙和不可思議的東西不可能自己存在,必定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個創造者就是上帝。

根據上述的論證,宇宙不可能自己存在的理由是:因為它是如此的奇妙和不可思議。然而,如果宇宙是上帝創造的,能夠創造宇宙的上帝豈不比宇宙更奇妙、更不可思議?按照他們的邏輯,上帝豈不是比宇宙更不可能存在?由此可見,上述對上帝存在的「證明」實際上是自我推翻的。

單從語義上看,從「宇宙是如此的奇妙和不可思議」推不出「創造宇宙的上帝比宇宙更奇妙更不可思議」;但當基督徒斷定前者時,實際上暗示了後者。同理,從「如此奇妙和不可思議的宇宙不可能自己存在」也推不出「比宇宙更奇妙更不可思議的上帝更不可能自己存在」,但前一種說法隱含着後一種觀念。以下詳細說明。

如果一個人會對宇宙感到「奇妙」和「不可思議」,那麼他應該會對創造宇宙的上帝更感到「奇妙」和「不可思議」。如果一個人能以「奇妙」和「不可思議」為理由推出「宇宙不可能自己存在」,則他也必須同意這個理由也能推出「上帝不可能自己存在」。根據Grice的合作原則,其「量準則」中有一條是:「盡可能多地提供談話目的所要求的信息。」因此,如果那位基督徒覺得上帝不奇妙,或認為從「奇妙」和「不可思議」不能推出「上帝不可能自己存在」,他必須講清楚並提供充分的理由。如果他沒有這樣做,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斷定,例4的論證隱含着「創造宇宙的上帝是多麼奇妙、多麼不可思議」以及「如此奇妙、不可思議的上帝不可能自己存在」這樣的推論。

「暗示」、「隱含」、「言外之意」等,都是語用學的概念。我們就是這樣使用我們的語言的。因此,從語用的角度看,上述的例子就是一種自我推翻。

(III) 語行型自我推翻

還有一種類型的自我推翻,要顯示出其中有自我推翻的情況,既不是從一個句子的語義、也不是從其語用推出這個句子是假的,而是從表達一個句子的方式這種語言行為,推出這個句子是假的。這種類型的自我推翻筆者稱之為「語行型自我推翻」。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 5

 夫妻二人鬧彆扭,最後丈夫讓步,說好話討妻子歡心。
 妻子不理不睬,冷淡地說:「我不會和你說話。」

顯然,無論是在語義上還是語用上,從「我不會和你說話」都推不出這句話是假的;但當妻子說出這句話時,她就已經是和丈夫說話了。她說出這句話的這種行為本身使她的話變成假的,故這是語行型的自我推翻。注意:這種謬誤與表達這句話的方式有關。如果妻子是在紙條上寫下這句話,或通過他人轉達這句話,就沒有犯自我推翻的謬誤(假如「說話」指的只是口頭上的直接交談。)

 例 6

 某人說:我這個人其實非常謙虛。

當某人說「我這個人其實非常謙虛」時,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謙虛的行為,因此犯了自我推翻的謬誤。傳統價值觀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而誇耀自己的美德就是不謙虛。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說自己非常謙虛,就是不謙虛。

這個例子與上一個例子不盡相同。它不是說話行為本身令它自我推翻,而是所說的內容;但它又不同於語義型的自我推翻,單單根據有關句子的意義,推不出這個句子是假的;它又不同於語用型的自我推翻,單單根據有關語言的用法,也推不出這句話是假的。說出這句話之所以是不謙虛的行為,是由於我們傳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社會習俗裡,說自己非常謙虛就是在誇耀自己,而正是這樣的行為使得這句話成為假的。因此,筆者將這個例子也歸入語行型的自我推翻。

* 注意語境

一種言論是否自我推翻,還得看語境。有時,對一句話我們須同情地理解,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思。例如,有外地人來港旅行,你與他交談,他用蹩腳的廣東話對你說:「我唔識講廣東話。」我們不應視之為自我推翻。他可能只會這一句或很少幾句,這不能算作懂得講廣東話。

又如,在一個言論自由受到鉗制、新聞遭到封鎖的專制國家,有時當人們討論政治問題時,有些人可能會這樣說:「我什麼都不相信。」在這種情況下,這句話不應視為自我推翻。它的意思不是說自己沒有任何信念,而是說在有關政治的問題上,官方的報道和宣傳、社會上的種種傳言都不知孰真孰假、都不可信。

再如,在一個謙虛不被視為美德的社會裡,說「我這個人其實非常謙虛」就不是一種不謙虛的行為。在這樣的社會裡,說出這句話就沒有自我推翻。

B. 言行不一的謬誤

當一個人平時所發表的言論,與他在某些行為中所呈現出的信念不一致,他就犯了一種邏輯上的謬誤。筆者將這種謬誤稱為「言行不一的謬誤」。

這裡所說的「言行不一」,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那種;我們平常所說的「言行不一」,指的是「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例如,一個人口口聲聲主張節儉,自己卻過着奢侈的生活;或一個人公開反對婚外情,暗地裡卻包二奶。這種言行不一是品德上的缺陷,不是邏輯上的缺陷。我們這裡講的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故要注意區分「言行不一的謬誤」和「言行不一」。

(I) 行為與信念

人的許多行為背後都有一定的信念推動着,一個人的行為也往往能反映或顯示他的某些信念。例如你吃着一塊麵包,在正常情況下,你的這種吃麵包行為反映了如下的信念:你相信這塊麵包有營養,能維持你的生命;你相信這塊麵包沒有毒,吃了不會被毒死;你相信這塊麵包吃下去以後不會發生爆炸,不會將你的胃炸穿等等。當然,你吃這塊麵包時未必會意識到這些信念,但當被問及你是否相信這些時,你一定不會否認。

當一個人的某些言論與他某些行為所展現的信念不一致,他就是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看看以下的例子:

 例 7

 一個暴發戶口口聲聲說讀書無用,書讀得再多最後也是幫人打工,
 像他那樣沒讀過什麼書的人反而能發大財;
 但另一方面,他又千方百計為自己的子女找補習老師,
 子女讀完中學後又將他們送到外國最好的大學。

這個暴發戶千方百計為自己的子女找補習老師,然後又將他們送到外國最好的大學,這種行為展示了如下的信念:讀書很有用,多讀書比少讀書或不讀書好。然而,這種信念與他平時口口聲聲說讀書無用不一致,他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

 例 8

 有一位女士 40 多歲,仍是單身。她平時總是說人世間的愛情和姻緣都是天注定的,
 並且也認為凡是注定的東西都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如果命中注定你擁有某件東西,
 你不必刻意追求也終有一天會得到這件東西;如果命中注定這件東西不屬於你,
 即使你再努力也不可能得到它。但另一方面,她又到處託人為她介紹對象。

這位女士託人為她介紹對象這種行為,展示了她如下的信念:託人介紹對象有可能會找到自己心儀的人,而如果不託人介紹對象就有可能失去了這個機會。要是沒有這樣的信念,她就不會託人介紹對象。可是,這個信念與她「如果命中注定你擁有某件東西,你不必刻意追求也終有一天會得到這件東西;如果命中注定這件東西不屬於你,即使你再努力也不可能得到它」這個信念不一致 ―― 如果別人所介紹的對象是她命中注定的伴侶,不必別人介紹最終也會遇到他;如果不是她命中注定的伴侶,就算有人介紹最終也不會在一起。這位女士的言論與她的行為所呈現出的信念不一致,她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

以上例子所展示的情形是:某人的某些言論,與他在某些行為中所呈現出的信念不一致。有時,以某種方式表達某些言論的行為本身,其所呈現出的信念就與這個言論不一致。看看以下的例子。

(II) 唯我論

哲學上有一種觀點叫「唯我論 (solipsism) 」。這種觀點認為,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只是我的感覺或經驗。無論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還是其他的人,甚至我自己的身體,都不是客觀地存在的,都只是我的主觀感覺。即認為宇宙只有我存在,除了我以外別無他物(這個「我」指的是一種精神性存在)。然而,唯我論容易導致言行不一的謬誤。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 9

 一個唯我論哲學家寫了一本厚厚的書,準備出版,詳盡地論證其唯我論的觀點。
 他認為,世界上除了「我」的感覺或經驗,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寫書出版的目的是給別人看,當一個人寫出一本書,他實際上相信這世界上有他人存在。由此可見,當一個唯我論哲學家寫一本書準備出版時,這種行為所展現出的信念,與書中所表達的觀點不一致。因此,他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

言行不一的謬誤容易與 A (III) 的語行型自我推翻相混淆,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在語行型自我推翻中,一個人的言語行為本身會導致他所說的話變成假的。當一個人說「目前我正沈默不語」時,他就不是沈默不語;當一個人結結巴巴地說「我沒沒沒有口吃」時,就證明了他有口吃(除非他故意這樣)。但言行不一的謬誤則與之不同。當一個唯我論者寫一本書準備出版時,這種行為本身並不會使唯我論的觀點變成假的;只是這種行為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唯我論的觀點不一致。因此,不能將言行不一的謬誤歸入自我推翻的範疇。

(III) 懷疑論

懷疑論是這樣的一種思想,它在我們通常無可置疑的地方產生懷疑。懷疑論有多種,有些是懷疑物質世界的存在,有些是懷疑他人也有意識,極端的懷疑論甚至懷疑邏輯真理。懷疑論也容易導致言行不一的謬誤。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10

 在學術會議上,一個懷疑論哲學家對着幾百名聽眾大講其懷疑論的觀點。
 他說,我們只能確定自己有意識,但不能確定別人也有意識。
 我們只知道自己會思想,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痛癢等的感覺,但不能確定別人也有這些。
 我們所觀察到的,只是別人的表情、行為等外在的表現,
 無法觀察到別人的內心,無法感覺別人的感覺。
 因此,我們無法確定別人也有心靈。

首先,當這位哲學家用「我們」一詞時,就可能隱含着自相矛盾,因為這意味着不止他一個人有意識。姑且不論這點,當這位哲學家對着一大群人演講時,他實際上已經確定他人也有意識;他確定他的聽眾有思想、有感覺,能夠聽懂他的話,而不僅僅只是行屍走肉或一群機器人,否則他就不會對他們演講。你不會真心地對一部機器發表長篇演說的,是嗎?(假如只是在練習演講,那就不真的是發表演說。)這位哲學家的演講行為所展現的信念,與他在演講中所表達的觀點不一致。因此,他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

* 注意語境

言行是否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離不開一定的語境。有時,言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但在特定的語境下不能算作謬誤。

例如,某人父親去世,在葬禮上他對父親的遺體說:「父親,你放心走吧!我會努力工作,照顧好母親和弟妹。」(假設此人不信人死了以後還能聽到別人的聲音。)我們不能這樣批評他:從你的言論來看,你相信你父親已死(「你放心走吧」);但從你對你父親說這番話的行為來看,你又不相信他已死。死人是聽不見聲音的,如果你相信他已死,你就不會對他說這些。因此你犯了言行不一的謬誤。

在上述的這種語境裡,當他對父親說這些話時,未必真的相信他父親會聽到他所說的話。他說這些話可能是一種表達哀悼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種自我立誓,或者只是講給旁人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