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聯合國委員會最新報告:除非立即大規模減少碳排放 否則難阻全球升溫

A Decorative Image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周一( 9 日)發表最新的氣候變化科學解讀報告。報告指出,除非立即有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將全球升溫限制於比前工業時代高 1.5°C 甚至 2°C 以內,都會難以實現。 

報告指出,大幅度和持續減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能限制氣候變化,而亦會很快見到空氣質素有改善,但仍需 20 至 30 年時間,全球氣溫始會穩定下來。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形容報告是對人類發出「紅色警報」。他重申,沒有藉口沒有時間拖延落實氣候措施。他又指望各國領導人和所有利益持份者確保年尾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COP26) 取得成功。

報告指出,自 1850–1900 年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引致全球升溫約 1.1°C ,另外報告亦發現平均在未來 20 年,全球升溫預計會達到甚至超過 1.5°C 。

這份長達 42 頁的 IPCC 第一工作組報告「2021 年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基礎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是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 中的第一批,是由 IPCC 的 195 名成員國的科學家和代表經過兩星期的網上會議審批的,這份報告於上周五獲批准;報告原應於今年 4 月發布,但因疫情延至今天才公布。

報告預測,在未來幾十年,在全球所有地區,氣候變化都加劇。當全球變暖 1.5°C ,熱浪會增加、夏季節會更長、冬季會更短。當全球升溫 2°C ,會有更多達到農業和健康的關鍵臨界值的極端高溫出現。

氣候變化更會在不同地區會引致不同的變化,會繼而進一步加劇暖化,例如:

  1. 氣候變化會引致更強的降雨和洪水,以及令許多地區的乾旱更加嚴重;
  2. 氣候變化亦會影響降雨的模式,在高緯度地區,降水 (precipitation) 可能會增加,但在亞熱帶的大部分地區,降水則會減少;
  3. 沿海地區的海水水位在 21 世紀會持續上升,會引致海岸侵蝕和在低窪地區會有更頻繁、更嚴重的水浸。進一步變暖亦會加劇永久凍土融化、令季節性積雪消失、冰川融化,以及在夏季北極海冰消失;
  4. 而海洋的變化,包括變暖、更頻繁的海洋熱浪、海洋酸化和氧氣含量降低,顯然與人類的影響有關;這些變化會影響海洋生態和倚賴海洋的人。報告指,這些變化會在本世紀會持續下去;
  5. 另外,因為市區通常比周邊環境溫暖,所以在城市某些氣候變化的情況會加劇,包括大雨造成的水浸、沿海城市海平面上升等等。

報告又指出,人類活動仍有可能影響氣候未來的走向,而有證據顯示,雖然其他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亦會影響氣候,但二氧化碳仍是驅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於周一的記者會上,被問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應對氣候變化上有何角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 Inger Andersen 表示,全球八成的碳排放來至二十國集團 (G20) ,她促請中國與其他 G20 國家在今年舉行的氣候大會上提出更進取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 (NDCs) 」減排承諾。

未來城市發展需考慮氣候問題

是次報告又特別對各地區有更深入的氣候評估。其中,東亞地區會出現更多、更極端的降水,導致一些山區更頻繁地出現山泥傾瀉,大部分地區的熱浪會變得更加頻繁,報告亦相信強熱帶氣旋的強度和數量會增加,其路徑可能會向極地移動。

類似香港、紐約、悉尼等的大城市,因受城市化影響市中心的溫度比周邊郊外地區高,出現「城市熱島效應」。造成效應的因素很多,包括高樓大廈建築減少了城市的通風、建築混凝土吸收大量熱力,以及城市只有有限植被與水體等等。報告認為,未來的城市發展必須預期有更多極端氣候事件出現,並需要更多高分辨率的氣候預測去評估這些影響。

IPCC 第一工作小組的聯合主席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表示,今次這份報告是對現實的查證 (reality check) ,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氣候都有更清晰的了解,對於了解未來方向、可以做些甚麼,以及如何準偏是至關重要。

IPCC 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 (Panmao Zhai) 表示,要穩定氣候,就要快速、持續和大大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並達至淨零碳排放。而限制其他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排放,尤其是甲烷,對健康和氣候均有好處。他又指出,現時氣候變化已以多種方式,影響全球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