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min read

「碳中和」進度差劣,香港帶什麼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A Decorative Image

資料圖片,來源:Drown_ in_city @ Unsplash

【文:何偉歡(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羅金義(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2021 年世界各地新聞頭條少不了極端天氣災難:從美國西北部地區、加拿大西南部「百年一遇」的高溫和隨之而來的山火,到歐洲、中國遭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災難性洪水,以及印度、土耳其因暴雨引發山泥傾瀉令致屋毀人亡等等,一浪接一浪也一年比一年多,嚴重性一年比一年強。從古自今天災時有發生,但為什麼「百年一遇」的近年愈見頻繁?

「天災」其實是人禍

月前大陸《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先後評論德國和鄭州水災,說前者是「人為造成的悲劇」;而後者則必然是由極端天氣導致。胡總編輯的評論固然引起許多網民質疑政治色彩太濃和缺乏科學理據,畢竟慘劇是「天災」還是「人禍」之辨,實乃嚴肅課題。這份名為《氣候變化 2021:物理基礎》的報告由來自 66 個國家的 234 名科學家準備,收集了 78,007 條專家和政府評審意見,分析了 14,000 份文獻。雖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是科學家,但最終內容仍需要由委員會 195 個成員的政府代表審議,因此報告既有科學實證的權威性,又不無政治考慮。針對近年極端天氣事件愈來愈頻密,報告首次將之獨立成章,評估它們在全球與區域範圍內的變化和成因,並預測天氣和氣候的變化。

報告坦言,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已導致某些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頻率、強度增加,是「既定事實」(established fact)。人為活動已經讓地球表面溫度增加了 1.1℃,近年極端天氣災害頻仍,人類難辭其咎。其實早於 2013 年 IPCC 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就指出,20 世紀中期以來所觀察到的全球暖化,重要原因極有可能(機會在 95% 或以上)是受人類活動影響。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指最新的評估報告拉響「人類生存紅色警報」(code red for humanity),「地球很危險」不只是周星馳電影的經典對白,不幸地成為了真實生活的描述。

隨著氣溫升高、降雨減少,報告預測地中海地區將會變得更加乾旱,導致山火的季節將會加長,燃燒範圍可能更大更廣。熱到著火將會是地中海的新常態,是「氣候變化熱點」。在報告即將面世的幾乎同時,7 月底熱浪開始襲擊地中海,在 8 月初燒遍土耳其和希臘。在報告發布前一個星期,希臘發生了自 2007 年以來最嚴重的山火,燒紅了半個希臘,幾日內 586 場山火肆虐全國 13 個地區,當中有 6 處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包括首都雅典和奧運發源地伯羅奔尼撒等。災情嚴重的艾維亞島,陸路交通被火燒斷,災民難以逃離,依靠旅遊業維生的度假村幾近燒光,房屋、財產以及數千公頃松樹林被燒毀,居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生存的紅色警報」。根據歐洲森林火災資訊系統(European Forest Fire Information System)數據顯示,希臘在短短不到兩星期內燒毀近 10 萬公頃的森林和農田,是過去 2008-2020 年同期的平均燒毀面積的四倍有多。事實上,氣候危機進入難防難控境界

[

劇情是始料所及:「紅色警報」其實一早響起,不少科學家提出全球暖化、氣候變異問題好幾十年了,大家卻一直聽若罔聞。1850-2019 年間,全球已累積排放了 2,390 億噸二氧化碳(GtCO₂),現時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 417 萬分濃度(PPM)。根據環境科學家 Johan Rockström 列出的氣候變化限度,如果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 350 PPM 就會進入危險區,而我們老早就身陷險境,並且正高速向危險區極限的 450 PPM 衝刺,進入一個滿是未知之數、難防難控的境界。

未來二十年地球將升溫超過 1.5℃,會有更多熱浪、乾旱及其他極端天氣事變發生。地球每升溫 1℃,發生單日極端降雨事故的強度將增加 7%;在升溫 1℃、1.5℃、2℃ 的情境下,十年內發生極端降雨事故的頻率分別增加 1.3、1.5、1.7 倍;發生農業和生態旱災的頻率則分別增加 1.7、2.0、2.4 倍。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蔓延至世界每個城市,你、我、牠/它誰能幸免?

瑞士再保險研究所數據揭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保險公司就山火、風暴和龍捲風等自然災害影響,已經損失超過 400 億美元(約 3,120 億港元),超過近十年每年 330 億美元(約 2,600 億港元)的損失額。莫視氣候變化彷似豪賭,但賭的不只是我們的財產,還有性命。IPCC 報告發布後,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前總統 Mohamed Nasheed 代表 49 個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發出回應報告,力陳他們已經到了「滅絶邊沿」。

「我要你們驚慌,我要你們像自己房屋失火那樣行動起來!」《時代》周刊風雲人物瑞典少女 Greta Thunberg 在 2019 年的世界經濟論壇曾經這樣說。今天,著火房屋的數量與日俱增,我們卻仍然在「等運到」,同時碳排放量一直上升。縱使在新冠疫情使全球「暫時停止運作」,碳排放減少了 6%,但這下降何嘗是「暫時」的呢?

自 1990 年代以來,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氣體排放等議題已經開始在國際間討論,從 1992 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到 2015 年的《巴黎協定》,全球目標似乎一致,要把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高不超過工業化前水準的 2℃,並推動進一步的限制,達到升溫不超過 1.5℃,195 個政府都簽署了協定。「國際共識」是 2030 年減少 45% 碳排放,2050 年達至碳中和;現時已經有超過 50 個國家作出承諾,連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碳排放大國的中國也於去年宣布要在 2060 年達至碳中和。

從 1.7% 到 45%:香港會追上嗎?

](../../nature/noaa-%E5%86%8D%E7%A0%B4-142-%E5%B9%B4%E7%B4%80%E9%8C%84-2021-%E5%B9%B4-7-%E6%9C%88%E6%88%90%E5%8F%B2%E4%B8%8A%E6%9C%80%E7%86%B1%E6%9C%88%E4%BB%BD")

要達至碳中和,靠的是所有締約國皆採取積極的溫室氣體減緩行動,靠的是「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儘管各地政府拋出的「承諾」、「雄心」滿天飛,但 UNFCCC 於 2 月 26 日發布最新的綜合報告卻透露,各國承諾的 NDC 減碳行動進度幾乎肯定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目標 — 全球僅 75 個締約方在五年一期的截止日(2020 年 12 月 31 日)之前提交 2030 年減碳新目標(佔全球碳排量 30%),而它們承諾的 2030 年碳排總量,比起 2010 年的只減少了 0.5%,跟 IPCC 建議的 45% 是霄壤之別。雖然中國、美國和印度等主要碳排放大國(以及一些其他國家)仍然未有提交新的或者更新 NDC,但 2030 年目標落空幾成定局。IPCC 報告預計到了 2030 年代初,超過一半的情境顯示地球表面升溫將會超過 1.5℃,比起 2018 年《全球升溫 1.5℃ 特別報告》中估計的時間,會提早十年。

縱使「氣候變化」這個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絕大部分朋友對「氣候危機」依然無感。身為國際城會的香港,人均碳足跡卻高踞全球榜首;面對國際義務,港府的 「國家認同」顯得特別高,常常以自己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部分為擋箭牌。看看《巴黎協定》的目標再回望香港,以 2010 年 40,800 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基礎,2019 年最新碳排放量只下降了 1.7%。政府會強調我們已經在減少,但到底減了多少則無謂細究?

IPCC 這份重量級報告,至今仍未看到港府環境局正式回應。十年後,為人熟悉的香港氣候運動年輕推手劉衍一(Lance Lau)只是 21 歲,現任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是 68 歲 — 按早前港府高官提出的所謂「60 歲中年論」,黃局長仍是正值「收成期」的中年人,氣候變化如何損害自己的「收成期」是一回事,但 Lance 的未來呢?最新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會在下半年發布,而三個月後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會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重要會談,香港可以帶著一份什麼樣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藍圖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