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min read

【疫下一年】禁堂食「彈出彈入」、花市話閂又唔閂 抗疫政策頻轉軚削市民信心

A Decorative Image

武漢肺炎疫情去年初在港爆發,之後一年,港府公布了多項防疫政策。由限聚令、禁堂食令到最近的取消後復辦花市,特首林鄭月娥雖然多次強調,抗疫政策以科學為本,但亦曾承認,科學以外,政府尚有更多考慮。官員的盤算,市民無從得知,但回顧過去一年的決策,不難發現,政府在多項決定上,都曾「彈出彈入」,令市民無從適從。

由最新的 11 日內花市取消變復辦全面禁堂食相隔不足 1 日取消、接種疫苗「冇得揀」變「有得揀」等,朝令夕改的施政,顯然對抗疫弊多於利。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便認為,疫情初期,政府誤將武漢肺炎視作「沙士」應對,但至疫情後期,則認為政府內部,連防疫措施的推行目的、效果亦沒有充份理解,更難以回應坊間的不同意見,最終政策飄忽無定,打擊了公眾對政府的信心。

而面對一年間,民間湧現的各式抗疫資訊,即使當中不乏「偽科學」和欠證據的「抗疫產品」,例如蒸口罩以重用等說法,政府亦絕少主動回應、澄清。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便慨嘆,社會上出現不少假資訊,亦有商戶趁機圖利。

當在抗疫戰中領軍的政府,也無法真正以科學解釋自己的行為,輔以坊間「偽科學」蓬勃,抗疫的成果,自然大打折扣。

A Decorative Image

疫情爆發初期,不論是市民或是政府,均把武漢肺炎視作「新沙士」。但隨著對病毒的認識增加,便發現兩種病毒截然不同,新型冠狀病毒致死率似乎較低,但傳播力或比沙士病毒更強。至今全球已逾 9000 萬人感染。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港府於去年初以來,一直以 2003 年的經驗作參考,應付這次疫情。但盲目地把兩場疫情相比,亦影響了決策,「沙士係好局部小型傳播,同今次全球大流行(唔同),你剩係睇數字,沙士係感染幾千人,而家全球感染九千幾萬人。」

以傳播力為例,梁子超指沙士的傳播主要在病發後,例如發燒後才容易傳染,但病發前傳染性不高;武漢肺炎的傳播力卻似乎更高,特別是發病前的傳播,亦因此出現很多隱性傳播,難以找到傳播源頭。武漢肺炎的病徵亦不明顯,「今次講唔出咩病徵,講唔出咩係綜合症,咩病徵都有機會係感染,無病徵都有機會,用唔到綜合病徵定義呢隻病。」

「將沙士經驗強套喺新冠肺炎,令到初期好多防控措施,方向都係有失誤。」但他亦補充,這個問題並非香港獨有,笑言「其實全世界政府都畀人鬧。」

A Decorative Image

年初疫情爆發,各界對病毒認識不多,都認為是「新沙士」。當時抽中生死簽,要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往往哭成淚人。

一年間「轉軚」不斷 梁子超:大家唔知你想做乜

依梁子超的說法,「誤判」是非戰之罪,但在不同政策上「轉軚」,便理應問罪。去年 1 月,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拒絕對高鐵旅客實施健康申報,解釋說會令人流聚集、增加傳染風險。惟事隔一日,已改稱會將填表措施,擴至西九龍高鐵站

自此,政府在大大小小政策上,均不時可見「轉軚」。最近期的可以數到今年 1 月 8 日,政府宣布取消全港 15 個年宵市場和沙田車公誕新春市場。但事隔 11 日後,食衞局長陳肇始便說在「詳細考慮」下,會在原址重開花市,規模減半。

去年 7 月,政府亦曾推行全日禁堂食措施,規定所有打工仔午餐必須外賣。無法在辦公室用餐的人,被逼在街頭進食。基層工人如速遞員、地盤工、清潔工等,被傳媒拍下在街頭、公園用餐的苦況。最後措施在不足一日內宣布取消,官員的解釋,是事前真的沒有想到,這麼多人須在街頭用餐。

A Decorative Image

2020年7月29日,禁堂食首日。(立場新聞圖片)

至去年 12 月,政府宣布採購疫苗,但在不良反應的的責任上,亦「兩度轉軚」。陳肇始曾稱,如果市民接種疫苗後出現重大不良反應,調查後發現是源於疫苗本身問題,會追究涉事製造商。之後卻改口稱「似乎喺緊急用途上(免除責任)都係一個國際做法,」及後又再發稿,澄清「並不代表免除藥廠對於疫苗的所有相關責任」。

不良反應的責任誰屬,至今政府仍然說不清。後來政府宣布成立基金,支援出現不良反應的市民。算是清除了部分疑慮。

「公眾唔明白你嘅理念,甚至你提出措施時,都唔能夠解釋點解要咁做,同埋想達到咩目的。」梁子超認為,當每個措施、決定宣布後,社會上必然有不同意見,「有人覺得要繼續實施社交距離措施,有人話會整死經濟,」因此若政府對自己的政策,在內部也沒有充分「系統化」的論證,又沒有足夠的科學、學術理論支援,最後只會因不同持分者各執其詞,政府說不過去下,令政策飄忽不定。每一次的「彈弓手」,亦會打擊公眾對政府的信心,民間不滿情緒日增。

如是者,下一個決定提出時,民間更不信任,更多聲音,政府亦更大機會被左右而更改決策。

惡性循環。

梁子超亦批評,政府每一次發布政策,在解釋政策目的時,對於如何能遏止疫情,也是十分不清晰,市民自然會提出質疑,「點解你以前唔做?點解你咁遲做?點解你做呢個區唔做其他區?大家都唔知你想做乜。」

A Decorative Image

1月4日疫情記者會

政府傳訊不力 依賴學者安撫民心

政府現時主要透過「同心抗疫」網站,發布有關武漢肺炎的網上資訊。至於涉及謠言、傳聞等,政府則主要透過 Facebook 專頁 「添馬台 Tamar Talk」,或政府新聞稿回應,但專頁僅有不足 25000 人讚好,新聞稿的海量、官僚風格文字,亦少有市民主動查閱。

政府的抗疫 icon,大概只有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但張竹君雖然得民心,實際上卻只屬「working level」,基本上不參與高層決策。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亦同意,疫情爆發以來,香港依賴的是教授、醫學界專家等回應事件及安撫民心。他又以挪威舉例,指當地早前發現,有 29 名長者接種疫苗後離世,當局已便立即向外澄清,亦解釋各項疫苗資訊。

香港亦即將開始接種疫苗,崔俊明擔心,若政府的傳訊、解說仍是如此「不爭氣」,將影響市民接種的信心,「如果真係有不良反應出現後,香港(政府)一定要回應,當然唔洗話發燒、心口痛都要回應,但一啲嚴重個案,或者多人出現副作用,真係要好快出來解釋,否則傳得好犀利,會令市民信心大大減低。到時有疫苗都冇人打,你講到天花龍鳳都好,都唔會有人打。」

A Decorative Image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

A Decorative Image

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圖片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YouTube 影片截圖

「民間科學」湧現 商戶借機圖利

當政府傳訊乏力,政策失當,民間自然「下有對策」。但當中一些「民間科學」,便衝擊了不少專家及教授的腦袋。

例如到今天,仍可見有市民會隨身攜帶「掛頸式空氣淨化機」,亦有商品稱呼自己為「掛頸式負離子空氣淨化機」或「除菌卡」等類似產品。這些裝置自稱可以抗菌、淨化空氣等。

消委會曾就此發表研究,指這類隨身淨化機在實際環境下,無論除菌或消減空氣中污染物的功效均成疑。但至今仍可見有不少市民佩戴。

A Decorative Image

若要數到「民間科學之首」,則不得不提去年初「口罩荒」期間冒起的「蒸口罩」。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去年 1 月 29 日在 Facebook 上載影片,片中訪問一名「傳染科博士」,提出可以用「蒸汽」消毒一次性口罩,又或是使用紫外線消毒。蔣麗芸又在帖文中寫:「當口罩供應短缺時,高溫蒸汽消毒可解燃眉之急。」

事件引發一連串風波,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當時炮轟影片是假新聞,內容大錯特錯兼害死人,呼籲市民不要再轉發該影片。但之後「始作俑者」蔣麗芸並沒有認錯。

崔俊明說,坊間的假資訊,當中不乏源於有商戶借機圖利,「標榜自己健康產品,有儀器設備殺除病毒,係錢作怪。有好多商人呃無知市民,其實香港人有好多係跟風,有人推銷市民就信。」

A Decorative Image

顧小培在片段中指:「打不打疫苗是由你們決定,不過我認為事事都要考慮利益與風險。」 圖:Youtube 截圖

這類「科學 VS 科學」的爭議,在疫苗議題上發酵得特別強烈。崔俊明認為,社會上有一群反疫苗人士,在疫苗議題上屢屢提出不同「故事」,散播對疫苗負面的訊息,甚至將專家發表的意見有意地剪輯,令市民接受錯誤訊息。

「灼見名家」上月中便在 Youtube 發布,由香港生物科技研究員顧小培,分析武漢肺炎疫苗的短片,指 mRNA 疫苗「完全沒有保護作用」,長遠更會導致肝腎衰竭。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 (Siddharth Sridhar) 事後反駁,批評顧的言論是「偽科學」。但之後顧亦再發文還擊,至今雙方仍各執一詞。

崔俊明則強調,藥物註冊在香港是十分嚴謹,且藥廠對其生產的疫苗亦十分緊張,「你稍為對病人有損傷,間藥廠都好緊張,甚至乎要停產,回收。」他呼籲市民不要盲目「跟風」,要認清楚資料來源。

記者|蔡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