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一年】由限聚令到全民檢測 政府說抗疫「沒有政治考慮」 醫生諷:有眼都見到、唔使講
武漢肺炎去年 1 月初蔓延至本港,以特首林鄭月娥為首的抗疫團隊,一年間推出多項防疫措施。但當中不少措施均備受質疑。依民間的說法,是「以防疫之名,行政治之實」。例如 3 月起實施的「限聚令」,便被指是針對示威,令遊行集會無法再舉行。直到去年 7 月,政府以防疫為由,宣布取消立法會選舉,更引起國際間強烈迴響。
本地抗疫措施的考量,亦一直被認為需仰中央政府的鼻息。不論是拒絕全面封關、堅持推行全民檢測、興建臨時醫院等,先多次被批評是向中央「獻媚」。港府記者會上,「感謝中央」的說話,亦已由官員口中說過無數次。
而林鄭月娥經常用以回應質疑的一句,是「沒有政治考慮」。
政府是如何盤想?如何決定?或許無人有確實答案。但《立場新聞》訪問多位不時與政府接觸的人士,其中醫學會會長蔡堅,及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均同意,不少政策是以「政治考慮」為先,甚至有政策「衞生為名,政治為實」。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亦承認,政府難以在每項決定諮詢專家意見,其中導致第三波疫情的豁免海員檢疫一事,就是政府自行決策所致。
抗疫沒有政治考慮,香港人相信嗎?
*****
政經掛帥 屏棄衞生?
醫學會會長蔡堅認為,政府在過去一年推行不同政策時,經常「話衞生行先,拎專家出嚟做擋箭牌。」他批評,例如疫情初期拒絕封關、第三波疫情豁免檢疫等,均是「有政治壓力逼佢,結果措施做啲唔做啲,變咗尷尬嘅情況。」他口中的「政治壓力」,便是中央。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坦言,政府向來不是將醫療衞生放在首要,又以施政報告為例,「醫療衞生係由尾數上來,政府一定係用政治及經濟行先。」
提到以第三波疫情豁免海員及機組人員檢疫一事,陳沛然說,翻查當時豁免的條例,負責的官員並非食衞局及衞生署,而是由運房局負責;其豁免指令亦並非由食衞局局長陳肇始發出,而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意思即係,明顯唔係衞生考慮。」
2020 年 7 月 1 日,港區國安法實施第一日。警方以限聚令等理由反對「七一遊行」,大批市民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對開聚集叫口號
政府自去年 3 月 29 日起實施「限聚令」,民間則質疑,是為了打壓遊行示威。事實上,去年的七一遊行、六四集會等均被禁止,甚至在街頭悼念科大學生周梓樂、反修例示威者梁凌杰等的市民,亦被票控甚至拘捕帶走。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提供的資料,限聚令由實施至去年 12 月 4 日,執法人員共發出 7,218 張告票,以定額罰款額換算,即共 1,443.6 萬元,其中約 99.3% 的告票由警方發出,另作出 56 宗檢控,其餘 54 張告票則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發出。若計算發出「限聚令」告票的比例,警方巡查 16,111 次便發出 7,164 張告票,即發告票率高達 44%;相反食環署巡查 33,756 次僅發出 54 張告票,比率約為 0.16%。
被問及限聚令是否損害市民的基本人權、自由。蔡堅沒有正面回答,僅稱「大家有眼都見到,唔洗講,講得出口就傷和氣啦。」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出,限聚令的確可以減少人群聚集,否則難以切斷傳播鏈,形容措施「始終都係走唔甩」,但同意限制的人數可以商榷。他又舉例,政府去年 10 月維持 4 人限聚令,但容許餐廳可 6 人一枱,該決定便沒有諮詢政府專家顧問。
「戴咗都要除落嚟」是林鄭月娥去年 2 月初,引起一時熱話的金句。林鄭當時指,政府已發出內部指引,要求官員如不符合指引要求不可戴口罩。疫情爆發初期,上至特首,下至衞生署署長陳漢儀,其實也堅持,戴口罩並不必要。
陳沛然認為,港府在前年 10 月訂立《禁蒙面法》針對反送中運動,惟疫情在不久後便爆發,「唔洗戴口罩嘅決定,當然係超出衞生考慮嘅問題。」他分析,政府當時難以在《禁蒙面法》實施不久後,便呼籲市民戴口罩。簡而言之,便是政治凌駕衞生。
「銅芯抗疫口罩+™」去年 5 月由創科局推出,惟口罩在保護性備受質疑,即使是由政府舉辦的聯合招聘考試,亦禁止考生戴銅芯口罩,要求換上外科口罩進場。
陳沛然提到,早於口罩正式派發前,已曾在立法會會議上分別向創科局及衞生署提問,要求相關部門必須交換意見及合作。而在口罩效用開始被外界質疑後,創科局則曾表示,有諮詢衞生署意見,衞生署卻表示對方沒有諮詢他們。事件亦再次反映,防疫措施上,往往權力並不在食衞局或衞生署,導致不少措施最終弄巧反拙。
7 月 31 日,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宣布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舉行。
醫療掛帥 政治為實?
去年 7 月 31 日,林鄭月娥正式宣布引用緊急法,取消原訂 9 月 6 日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她當時聲稱,這決定完全無政治考慮,只是為免令疫情擴散蔓延,和保障選舉公平公正,更說是香港過去 7 個月抗疫中,她做過「最艱難嘅決定」。但她亦承認,無諮詢過專家意見,「呢件事高度敏感」、「相信佢哋都唔願意表達任何意見」。
林鄭月娥花極大篇幅,描述香港疫情非常嚴峻,疫情已經為香港市民構成極大公眾危機,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可能有多達 300 萬人投票,需要招募 3.4 萬選舉工作人員,會構成極大感染風險,社會亦有「唔少聲音」,質疑選舉能否安全舉行,甚至有人提出、若選舉如期舉行要以司法覆核挑戰,因此考慮後決定押後選舉一年。
2020 年舉行的民主派初選
陳沛然認為,政府此舉是刻意將衞生考慮升到最高,「你哋成日話我衞生唔係擺到最高,佢就突然間升到最高,繼而取消立法會選舉。」他指,從過去一年經驗可以證明,排隊投票的風險不高,當局亦可以有不同配套措施,例如分時段投票、人流分隔等,且選民會戴口罩及不會進食,因此無取消選舉的必要。
他續指,若政府以「衞生作最大考慮」,一年期間先後將多個場所關閉,按此原則,關閉花市亦是符合政策構思及原因。惟政府在本年 1 月 8 日取消花市後,再在本月 19 日突然「轉軚」。食衞局長陳肇始稱「聽咗花農朋友佢哋一啲意見」後,決定重啟花市,但會縮減年花銷售規模一半。
陳沛然說,政府此舉動顯然已不是衞生優先,「初頭高舉衞生最大,所以你踢波就係壞人;然後再將衞生高舉唔畀行花市…(到)佢轉軚就話平衡各方利益,咪就係將衞生高舉,然後有嘢就 override 咗。」
一意孤行?廣納意見?
林鄭月娥曾說過,專家提供意見,但最後決定的仍是政府。許樹昌承認,由於各專家顧問有正職,政府不會所有措施均諮詢專家意見。他便提到,復辦花市的決定,是與防控措施有衝突,而事前並無諮詢專家小組,「花農畀好大壓力,有市民想買花,係平衡業界空間同市民需要。」
但許樹昌亦有為政府說好話,指政府並非完全沒有採納專家的意見,舉例如取消馬拉松、取消書展、居家工作、公眾地方強制戴口罩等,均是由專家建議,最終政府亦有採納,「專家只係負責畀意見,但到最後建議係咪可行,點樣執行係政府決定。」
他形容,政府「唯一(決定)有啲慢」是指定酒店檢疫政策,但亦認為錯不在政府。他透露,專家早於去年 3 月已提出建議,當時衞生署亦已開始聯絡酒店業,「佢哋反應係好冷淡,當時佢哋仲有生意,係去到近期冇生意先爭住做(指定酒店)。」
全民檢測
討好中央 衞生次之?
過去一年,「感謝中央…多謝中央」在林鄭月娥、陳肇始、聶德權等官員口中反覆重提,不論在全民檢測、派發口罩、臨時醫院、亞博社區治療設施等,中央的影子都隱約可見。其中為期 14 日的「全民檢測」,僅約有 178 萬人參與,只找到 32 宗個案,開支共約 5.3 億元。
陳沛然認為,過去一年的感覺是「特首好想做一啲工作將功補過,佢好想做出一啲成績,結果越來越禍。」他以全民檢測為例,認為措施的確有其公共衞生目的,但「唔係衞生嘅目的係更顯著」、「重點唔係人數,重點係我做咗啲嘢,然後感謝中央支持。50 萬人、100 萬人(參與)都好,感謝中央支持,然後平息第三波,呢個效果係十分重要。」
許樹昌則強調,全民檢測始終有其好處,雖然當時只找到約 30 個確診者,但亦能成功截斷傳播鏈,「萬一有區域性爆發,你已經訓練幾千個醫護人員做採樣,已經係有個價值。」他續指,全民檢測期間政府動用百多個場地,令行政人員、醫護等生有經驗,若未來要再做地區性檢測時將會更容易。
記者|蔡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