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min read

【疫下一年】政府靠唔住民間自救 街坊撲口罩社區原價賣 區議員:大家唔係只顧自己

A Decorative Image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初,便被冠上「新沙士」之名,17 年前的恐怖回憶湧出,一時間全城人心惶惶。搶購口罩成為港人日常。但當日一罩難求之際,政府拒絕派發之餘,主事官員亦表明只願援助廠商生產,甚至搬出不應干擾市場的「法則」。

去年初時,中國有市民一句「信政府,唔驚!」成為網上熱談,但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對政府防疫的評價,應是剛好相反。

港人每日計算著家中剩餘的口罩,有人選擇不外出,亦有人重用口罩至表面泛起毛粒,縱使如何不適,總比「無罩用」來得好。社區中便有街坊,每日清晨到處搶購口罩,晚上再將所有戰利品原價轉讓同區街坊,「既然政府都幫唔到我哋,怨天尤人都冇用,點解唔靠自己街坊自救」。

到口罩荒解除,政府才派發不能用於醫療用途,不能戴入醫院的「銅芯口罩」。

防疫物資之外,對疫情下市民的生計,政府的措施也乏善足陳。以防疫為名,關閉各處所之餘,對不同行業的援助不足,大張旗鼓的「保就業計劃」,亦漏洞百出。有健身中心負責人為了一家五口溫飽,惟有與其他教練「送外賣」,在不同公園上堂。但一對一的課堂,杯水車薪。

儘管我們可以浪漫地把這一切形容為「自救」,但亦不免去想,為甚麼我們要自救?本身有能力、有責任去「救」的政府,有沒有盡其責任?

***********

去年 1 月底,香港終於失守,錄得確診個案。坊間隨即爆發口罩搶購潮,多區陸續出現數千人排隊的「奇景」,巿民每日追蹤口罩貨源消息,抵著冷風、清晨四出碰運氣,甚至通宵達旦排隊,連站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都不例外。

巿民「求罩若渴」,一眾高官見記者時倒沒有戴口罩,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更指,除非有病徵,否則普通社交場合不需戴口罩;特首林鄭月娥亦承認,政府在全球採購口罩,不是很成功,甚至要求政府人員如不符有關條件,不准戴口罩,「戴咗都要除落嚟」。

唔信政府 街坊每日撲口罩

官員的言論,令市民不禁「反白眼」。太古居民小薯(化名)便斷言:「唔信(政府)」。他在 去年 2 月起,到處搜羅口罩,除在住處附近,亦會在中西區、灣仔區打轉,幾乎走遍整個港島。然而由藥房到各大連鎖店,他都只得到一貫公式化的答案,「冇晒」、「唔知幾時翻貨」。雖然天天撲空,他卻觀察到超巿、百貨公司的上貨時間,亦與一些店舖職員混熟,寒暄交談間,得知更多資訊,「咁我咪嗰啲時間去捕,見佢一推出嚟就排隊」。不懈之下,漸有收獲。

他亦留意到,不少藥房雖然有存貨,卻囤積居奇,一盒口罩標價數百元。雖然太古是「中產區」,但他說街坊不一定都是富裕人士,「清貧啲(的街坊)都有,同埋口罩呢啲係消耗品,你冇得重複咁用,你一日一個計番條數都唔係平……咁點解我哋要食差價呢,倒不如我正常價錢買番嚟,我正常價錢賣番俾啲街坊算喇」。

一個小小的念頭,小薯在去年 2 月中開始舉辦「賣物會」。他每日上班前便外出「掃貨」,店舖開門前,他已在外排隊守候,而因為不少店舖都設有限購,他會跑遍一間又一間,最多一天可以買入十包口罩,或十多種防疫用品,由搓手液、濕紙巾、到消毒噴霧,只要價錢合理都會購買。到晚上他會在 FB 的社區群組發文,讓有興趣的街坊留言,並與街坊在區內的公園交收。

如是者,每天他回家時已是凌晨 12 時甚至 1 時,隔天又要再一早出外排隊。

A Decorative Image

太古街坊小薯每晚拍下當日成功採購的物資,在網上發文供街坊認領購買。

雖然做這件事,他分文也賺不到。原價買來,原價售出,若計上時間和交通費,他甚至要「倒貼」。小薯說,疫症之下,希望能夠與街坊守望相助,「比我哋慘嘅人有好多,我哋都幸運感恩,正常、有手有腳、行得走行,咁點解我哋唔為呢個社區做多啲?」他在太古土生土長 30 年,認為太古作為中產社區,過去一直予人冷漠、不問世事的感覺,因此乾脆把賣物會當是實驗,由自己做「白老鼠」,測試一下社區的街坊情,「既然政府都幫唔到我哋,我哋怨天尤人都冇用,點解唔靠自己街坊自救?」

「太古唔係想像中咁冷漠」

他會在帖文中指明,物資並非先到先得,而是「幸運抽獎」,由他選擇哪位是幸運兒。但他笑言,其實自己會「出啲古惑」,並非真正隨機抽取。例如他便試過,優先將口罩讓給一名行動不便的街坊,「佢比起我哋難買好多」。

小薯的賣物會到去年 3 月後便告終,但他說,是快樂地完結。因為街坊後來亦會在 FB 群組,互助通報防疫用品資訊,又會互相協助採購。小薯說,自己曾發文,向街坊收集用不完的口罩,再轉交區議員,派發給有需要人士。發文當日,他已收到 6 大袋物資,單是口罩便有 1500 個,令他喜出望外,「太古並唔係想像中咁冷漠。」

小薯的小小賣物會,成了推動太古街坊互助的第一步。之後街坊間開始有更多互動,亦曾一同團購受疫情影響生計的良心小店

健身中心生意跌半 政府資助「交半個月租都唔夠」

口罩等防疫用品的供應在 3 月轉趨穩定,香港卻同時仍來第二波疫情。至 4 月,政府宣布關閉健身中心、遊戲機中心、電影院等場所,緊接下來的一年,這些處所繼續隨疫情又開又關。退役港隊泰拳運動員張冠東,現時是一間健身中心的負責人,對於港府關閉健身中心,他大表不滿,質疑政府一下子就「封殺成行」。一年下來,他的健身中心至少有四個月要關閉,生意額較往年大跌過半。

張冠東的健身中心面積達 8000 多呎,月租連同管理費接近 30 萬元。他說不少行內人都要靠積蓄、甚至按樓交租。他的中心慶幸仍能以過去的營利應付,加上有數名股東,如有需要亦能一同攤分。但目前疫情仍未緩和,被問到預計能再支持多久,張冠東沉默片刻,似是在嘗試計算。然後是一陣苦笑,「我都唔知」,「我哋又唔係大投資者,都係想推廣健身運動,希望用自己積蓄捱住呢樣嘢。」

A Decorative Image

退役港隊泰拳運動員張冠東,現時是一間健身中心的負責人。

A Decorative Image

張冠東負責的健身中心(由受訪者提供)。

張冠東說,他們過去都有申請政府資助,惟幫助有限,以「健身中心資助計劃」一筆過 10 萬元的津貼為例,他說不論是一間 500 呎的拳館,或是他們 8000 多呎的健身中心,停業數個月都是獲撥 10 萬元,「講真租都唔夠交半個月」,業界曾多次提議,仿效餐廳的賠償方式,以面積去計算資助,但都是石沉大海。張冠東又透露,據他所知,康文署的「向註冊體育教練提供一筆過補助金計劃」中,有九成教練都不合資格申請,以他的中心為例,便沒有教練申請到,只有他自己成功。

健身教練支援計劃 須領「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牌照

他解釋,該計劃認可的教練牌照在業界並不普及。根據康文署網站資料,計劃過去三次分派發 7,500 元或 5,000 元資助,申領人士需要是奧委會轄下的體育總會,或認可體育機構的註冊教練,而當中與健身業有關的是「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張冠東笑言,「呢啲名我哋聽到都唔會去讀啦」,「大公司或者我哋細公司,都唔會接受呢啲牌照,但係政府認受嘅就係呢啲。」他笑言,大部分香港健身中心接受、較受國際認可的牌照,反而會被政府視為是商業牌照,因而不合資格。

康文署回應查詢時表示,本港的體育團體及教練沒有統一的註冊或發牌制度,而奧委會是香港體壇最廣受認可的領導及協調機構,故定下有關計劃的申領資格。

疫情下多個行業受到波及,而政府的資助計劃一直被批評沒有用得其所,尤其是耗資逾 900 億的兩輪保就業計劃,國泰航空 7 月就計劃獲批 4.58 億元資助,屬獲得最多補貼額的機構,惟仍於去年 10 月,裁去 5,300 名駐港員工,留下的員工亦要簽署新約接受減薪;職工盟去年 8 月曾招開記招,指計劃容許僱主在收補貼同時減薪或放無薪假,未能惠及基層員工。

張冠東是家中經濟支柱,除了供養父母,家裏還有三個孩子,分別就讀中、小學,和一個不足兩歲的幼兒。妻子忙於照顧家庭,無暇分身工作,故由買尿片到書簿費,一切的生活開支、交租供樓,都由他一力承擔。生活逼人下,他亦惟有自救,在早前推出「流動教室」,在戶外與學生一對一教學。

過去每名教練一星期約有 30 課,每班 8 至 10 人。但他說,目前一星期有 8 至 10 課已相當不錯,而且在限聚令下,只能一對一教學,學生人數不足以前的 5 %。教練亦要先回公司取器材,啞鈴、拳套、腳墊等重達 20 公斤,有時一天要跑三至四個不同的地方教班,地點遍佈港九新界,連裝器材的紅白藍袋都禁不住奔波,破了個大洞。

他無奈地說,雖然這樣教班無法維持營利,但總算是絕境中的一條出路,為了一家五口,只好繼續堅持,「唯有要自己勤力啲,我哋叫做送多啲『外賣』」。

A Decorative Image

在戶外的訓練情況。(由受訪者提供)

A Decorative Image

在戶外的訓練情況。(由受訪者提供)

區議員倡全民自救

提到民間自救,區議員亦擔當重要角色。一個盡責的區議員,可以協調採購物資,甚至施壓要求政府處理區內衞生問題。亦曾有網民留言指,區議員提供的確診大廈消息,比起例行記者會來得更快。有區議員直言,疫情下,他們只能放下其他計劃,為政府抗疫不力「埋單」。

年初,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會見傳媒時仍指,無必要減少來回武漢的航班或高鐵班次,又說「止暴制亂」才是當前首要任務;至 1 月 23 日武漢封城後,政府仍指全面封關「不切實際」,繼續開放機場、港珠澳大橋及深圳灣口岸。

翌日,社區組織天水連線,在深圳灣往天水圍的巴士站自設「圍城檢疫站」,為每名下車的乘客量度體溫。天水連線成員、元朗區議員林進憶述,當時擔心該口岸會有大量從中國返港人士湧入,甚至將病菌帶入區內,「政府唔做嘢,希望做個行動話畀大家知,我哋可以自己諗方法去解決問題」。

然而區議員權力有限,政治角力下,亦一直受當局鉗制。林進說,年初鬧「口罩荒」時,元朗區議會已要求撥款購買防疫物資,然而遭當局一再拖延,直至市面口罩恢復正常供應,才成功獲得撥款。在此之前,他們曾獲朋友介紹,聯絡到印尼的口罩供應商,可提供 33 萬個口罩,涉及近 80 萬港元,他們曾一度擔心受騙,但最後仍決定承擔風險、自資購買。幸好該批口罩最後仍成功抵港,送到街坊手上。

林進說,他們把口罩原價賣給街坊,同時鼓勵「買一盒,捐一盒」,即付兩盒的價錢購買一盒, 另一盒則免費捐贈有需要人士,最後有為數不少的人響應,「大家唔係淨係睇自己,喂我梗係有幾多買幾多,我屋企人要用口罩,佢係願意同大家分享」。之後他們亦不時收到街坊捐贈的物資,由他們派發予出現確診患者的大廈居民;政府公布確診大廈慢,又會有街坊主動「報料」,讓他們能提醒其他居民。

「經歷過(沙士)嗰段時期嘅香港人都會明白,嗰種誠惶誠恐嘅感受。但係政府係冇吸收過呢個教訓,成個防疫意識可以去到咁低,呢個我哋好憤怒……慶幸係經歷過成場(反送中)運動,香港人都明白到,呢個政府其實係幾唔可靠。」林進提到,天水連線的一句口號是「全民自救 打破宿命」。他說,即使面對疫情,他們仍希望繼續帶動這個訊息,直至「遍地開花」。

A Decorative Image

林進 (圖片來源:林進fb圖片)

記者|趙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