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驚悚/懸疑小說推介
via pexels.com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其實我就算看書,都是比較喜歡看犯罪/心理/懸疑小說類的書,當中涉獵翻譯文學或是本土的都看。最近有些朋友跟我聊聊後問我有沒有類似的書可以推薦一下,我就心血來潮,簡單的整理了過去幾年我看下來特別喜歡的幾本。(幸好平常讀完如果比較喜歡的話都會放上 Facebook ,這次只是要再 Shortlist 而已,哈!)。這次整理的只有中文,下次輪到英文的吧!
1. 《獵眼者》及《集眼者》—— Sebastian Fitzek 費策克
在我們的時代裡,讓人嗟嘆不已的不是壞人的囂張跋扈,而是好人令人駭異的沈默。——馬丁· 路德· 金恩
很久都沒有讀到一本這麼過癮的小說!真的好像只有 Fitzek 的才能讓我越讀越緊張,應該是因為他每一本書的內容都必定會比前一本黑暗! 這本也不例外,故事是延續幾年前的《集眼者》(簡述:一名男子專門挑一個家庭,先拐走幾歲到十歲不等的小孩,然後殺害媽媽,並由[他認為]不稱職的爸爸於指定時間內找回自己的孩子,否則就會把孩子殺害,爸爸也不能尋回孩子的屍體。他稱為集眼者,因為他在拐走了孩子後會先去掉孩子的左眼。)目的是要孩子父親看看自己做的好事,因為不顧家不稱職,令自己家破人亡。
這次《獵眼者》作法不太一樣,另外一位醫生除了會強暴綁走的女孩,還會割掉她們的眼皮。他的說法是要她們正視這個世界,正視自己的罪。而醫生對失明女主角要做的是剛好相反—要利用從另外一些女生身上割下來的眼角膜移植,讓她重見光明,讓她活在別人替她受罪的陰影之中。書裡有幾幕我都要休息,不能一下子讀下去(包括那個人變態快要溺斃導盲犬那幕)。背後帶出來的訊息很強烈:所有事情有因果關係,而當中令到事情發生到糟糕地步的主因多半是因為沈默的大多數。假如遭受任何不公義,就算是受害者,只要沒有令事件爆光,都是 Accessory of crime 。須知道,心理變態都不是一天長成,是經過不同嘗試及階段的。任何人在中途介入,都可以阻止夢魘發生。現在社會不都這樣嗎?我們曾經對他不聞不問,令到有部分人得寸進尺,將最初的心願猶豫不決地不停嘗試,到最後犯下極度變態的行徑。還來得及,就該做些什麼。我很喜歡德國這條法例,要學要類比就學這條(而不是法國辱警罪,更不是瞎搞亂掰二戰歷史):
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生時需要提供協助,根據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提供救助可能,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大義務而不進行救助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德國聯邦刑法第 323c 條
2.《解剖》—— Sebastian Fitzek 費策克
每個法醫都有一個在解剖時的弱點,如:男的病理學旁聽生看到解剖生殖器時會覺得好痛。而我,對已成形的 5 個月大或以上的胎兒胎死腹中的衝擊最大。之前期待讀這本書很久了,解剖的情節容易有真實的畫面,因為有親身的經歷吧。但最難受的是想像得到受虐女孩的經歷,殘忍到極限!逆向推理論證能令你把事情看得特別清楚,因為這樣也更難受。費策克在本書的野心大得很,但卻把每個點都連結得完美,絲絲入扣。非常具有張力的一個故事!
3. 《犯了戒》——費迪南 ‧ 馮 ‧ 席拉赫
《犯了戒》:到底甚麼是罪?怎樣才是有罪?怎樣才是無罪?這條問題一直都在我腦海裡,也是我喜歡法律哲學的原因,更是令我放棄修讀法律的念頭的重要原因,我覺得若不能在這邊花一些筆墨,死大量腦細胞,是不會得到答案的。「當一切都被剝奪殆盡,所有的幸福都不可企及,已經破碎的人生,最後剩下卑微的乞求是—超越法律之外,人世間的正義」「每個以善之名的為惡者,在心中都有自己的正義天平」覺得這本書的背後意思挺適合現在的香港我說。(發現我特別受德國翻譯文學的吸引。這位律師的作品每次都不能自拔的一定要一氣呵成的完成。
4. 《貝納德德墮落》——泰絲 ‧ 格里森
這差不多 500 頁的故事裡面,有一部分內容特別看得難過。對人而言,沒有事比相信能幫助你的人墮落跟出賣更慘,特別當那個人是醫生、是警察、是一些值得信賴的人。很難相信在善良的外表下,緊緊掌握你性命的人,其實是一隻惡魔。不過,發現任何跟小孩有關的故事,我都看得特別痛心⋯⋯我知道活取人體器官都是一直存在的問題,也是人口販賣的其中用意之一。想起那些活取器官的方法跟受害人,就不禁覺得自己很無力⋯⋯
5. 《可侵犯德尊嚴》——費迪南 ‧ 馮 ‧ 席拉赫
以下幾段決對是心聲:
開槍的人就跟爆炸的鍋爐、變形的鐵軌、擊下的閃電、坍塌的雪崩一樣無辜。萬物都會殺人,人也會殺人。懲罰之無用與人之無辜其實讓我們大有理由撕掉刑法法典;但我們沒有這麼做,因為懲罰還有一個目的:殺雞儆猴。從此以後,我們就懲罰無辜的人,以嚇阻其他無辜的人不要爆發。
如今我們不再需要判決,只要有檢調機關通知媒體就夠了,全國民眾就把目光投向恥辱柱。⋯檢方沒有輸贏。他為法律效勞,如此而已。而這正是檢察官和法官不該在公眾面前現身的理由。
法律本身從來不完整,不斷被修改,是個讓人眼花撩亂的大雜燴。就官方的說法,法官要對囚犯負責,但事實上負責的早已是鑑定專家。
這本書讀後感就是,一大堆有關法律的哲學問題⋯⋯果然是我最喜歡的德國作家之一!
6. 《惡魔呢喃而來》——多那托 ‧ 卡瑞西
一個下午就啃了 300 多頁,懸疑手法很棒。案件的複雜程度就是要讀者在破案的過程中像剝開洋蔥一樣 一層一層的剝開人的六個黑暗面。不過在晚上看很恐怖,感覺好像 有人在背後盯著你一樣!好看好看~特別是對犯罪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果然是猜不到結局!
7.《共犯》——烏奴奴及夏佩爾
書中舉足輕重的作品《異鄉人》是我其中一位最喜歡的哲學小說家Albert Camus的作品。這部作品某程度上就是批判:人與人相處之間的認受性,挑戰對社會傳統觀念的不服從。了解《異鄉人》就會明白為何《共犯》的作者選Camus的作品作為「工具」。與《異鄉人》一樣,篇幅雖短,但鋪排好精密⋯交換《異鄉人》的儀式雖然有意無意但意義深遠。事情的過程往往比事情本來的結果重要。與其說是共犯,倒不如說是共事者—一堆價值觀被認同的人走在一起,但其實真的認同嗎,還是只是一件一面倒的意願。無論如何,這都是生命對你寬待的表示,因為到最後的最後,在死亡面前,你會是最孤獨的,其他的都是死神的共犯⋯
台灣有這書是台灣讀者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