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葵青康健中心疫情下「失蹤」 政府基層醫療之路甫出發已觸礁?
林鄭月娥出席全港首個地區康健中心開幕 (政府新聞處圖片)
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這個名詞,近年漸為港人熟悉。不論是政府、醫管局以及民間團體,都一致表示,香港以醫院為主的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必須著墨於基層醫療,以減輕醫院的負擔。順理成章,地區康健中心成為今屆政府衞生政策的重點。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去年 9 月啟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親自剪綵,之後更矢言要在任期內,於 18 區都開展同類中心。
屈指一算,葵青中心已開業半年,深水埗及黃大仙的中心亦於今日(4 月 24 日)截標,政府的基層醫療網絡,似乎開始成型。然而,翻查葵青中心的成績表,卻令人擔憂——預算近 3 億的項目,開業 3 個月後,服務人次只有 8000 多。
更甚者,在武漢肺炎疫情之下,理應分擔醫院壓力的地區康健中心,一度停業,現在也只維持有限度服務。
「原來(間中心)做到咁,已經可以得到特首點名讚揚。」葵青區議員王天仁不屑地說。
林鄭月娥參觀葵青康健中心(政府新聞處圖片)
* * *
王天仁是葵青荔景區的區議員。他去年的對手,是自 1988 年起連任七屆的周奕希。「因為對手係周奕希,所以有睇過地區康健中心(的資料)。」周奕希是「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主席,該會去年成功投得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權,為期 3 年,合約總額約為 2.84 億元。
王天仁坦言,最初是為了選戰時知己知彼,所以關注地區康健中心。在此之前,已在葵青居住十年的他,說其實沒怎麼聽過這個中心,「佢淨係棟過塊壁報版,後來先整咗個小巴車廂廣告。」
去年 9 月 24 日中心啟用,特首林鄭月娥與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親臨剪綵,政府亦發稿恭賀,形容是「改變香港醫療系統的新一步」。「除咗開幕,之後都無搞過咩宣傳」、「新舖開張都會大張旗鼓,但中心一直無搞咩 open day 之類。」王天仁以自己接觸到的街坊為例,「好多公公婆婆,其實都唔知中心開咗,唔知係做咩。」
截至去年 12 月 31 日,中心有 2292 名登記會員,累積服務人次為 8340。而根據 2016 年人口統計,葵青區有約 52 萬人口,當中 65 歲或以上長者約有 87000 人。「問過好多街坊,由選舉到而家,間中心都好似無咩宣傳咁,只聞樓梯響。」
更令王天仁不滿的,是地區康健中心在今年一月下旬起,一度停業,至近日才恢復有限度服務。「疫情期間,點解唔係扮演更重要嘅角色,去支援地區?」
王天仁
NGO 社工:唔主動算咩基層醫療
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葵青康健中心會主力負責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風險評估,為區內居民提供慢性疾病管理,包括護理諮詢及個別專職醫療,如物理治療、營養治療等。至去年 12 月 31 日,中心的職員編制有 58 人,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藥劑師、社工及行政人員。
「疫情由 12 月尾開始,去到 2 月,都唔見中心有提供過咩防疫資訊。但明明係有資源去做。」黎俊健是非牟利組織「醫護行者」的社工,他們在葵青區也設有一個千多呎的中心,為居民提供物理治療等服務。中心面積,約莫為地區康健中心的十分一。
過去幾個月,醫護行者曾向基層派口罩、為區議會及其他 NGO 舉辦防疫講座,亦曾為居民舉辦改善精神健康的活動。
黎俊健認為,地區康健中心必定有足夠的資源,在防疫上的不作為,是心態之誤,「基層醫療就係預防行先,所以一定要行快一步,要主動做嘢。如果太慢,到有爆發、出事先去做,仲算咩預防?」
區議員:做嘢唔入屋、無人識
「(這幾個月)間中心係消失咗。」區議員王必敏是葵青區議會在地區康健中心的管治委員會代表,她直言,地區康健中心要「搵番個角色」,「好似政府話要 home office,就減服務,關埋個中心,得番一條熱線,然後條熱線又有幾多人知?」
王必敏所屬的「關注葵青康健中心民間連線」,早前曾對居民做過調查研帛,結果發現,近六成受訪者不知道康健中心有提供防疫支援。她認為,作為醫療系統的「第一道門」,康健中心的表現顯然不合格,「明明周奕希都做咗幾十年區議員,點解做啲嘢咁唔入屋?」
《立場新聞》取得有關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的資料。2、3 月期間,中心暫停開放時,中心熱線的一般查詢合共只有 300 多個,由社工接聽的情緒支援熱線,只曾有 28 次致電,藥劑師及護士的電話諮詢服務,亦分別只有 172 次及 349 次。
接觸到最多人的是其 facebook 專頁,2 月至 3 月期間,點擊率約為 15 萬次。但王必敏嘲諷說,若以為這便是「成績」,中心的運作未免太離地,「佢哋話,期望佢哋嘅目標群眾會睇,但其實用中心嘅多數係長者,長者又點會識得睇 facebook ?」
「就算佢做唔到派物資,至少都可以發放多啲防疫資訊,明明你有專業人士,你又拎咗政府錢。」王必敏說,疫情下,各區議員、NGO 都各自協助居民,坐擁資源的地區康健中心更應該居中統籌,「同社區人士、NGO 一齊去做預防工作,唔係到而家咁多人中招先出嚟做嘢。」
王必敏
開幕時間太急、政府唔畀參與防疫?
面對多方批評,主理地區康健中心的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主席周奕希,解釋是時間太急,「當時好急趕住開,開咗之後又撞上社會事件同疫症,所以宣傳做唔到,之後又去唔到地區做嘢。」
葵青區議會曾在健康工作上備受好評,上屆政府曾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每區撥款一億元進行社區工程。2015 年,當其他區議會動用資金去建「小白象」工程時(如觀塘海濱噴泉),葵青區議會則用於基層醫療上,如邀請理工大學設立視光服務中心、安排上門收取過期藥物等。當時時任區議會副主席的周奕希,曾被認為是推動基層醫療的核心人物之一。
「我哋唔係自己可以決定做啲咩。」被指在疫情中「消失」,周奕希語帶無奈,「疫情開始時,有向當局表達過,話我哋可以做啲嘢」、「但都要佢哋同意先得。」
對於康健中心停業,他說是因為要配合政府的社交距離政策,「當政府宣布在家工作後就停(服務)。」但他也承認,一些如訊息傳遞和健康推廣的工作,「的確係我哋做會比較好。」他說中心也開始做一些相關工作,「好似當有人確診,當我哋民政署得到資料,就會去該幢大廈派傳單,提供資訊。」
那當初是哪個「當局」反對康健中心參與防疫?是食衞局?周奕希顧左右而言他,「DHC(地區康健中心)係一個正式服務,當然要同佢哋傾,要佢哋唔反對先得。」
「唔係你鍾意做咩就做咩。」他繼續避答。
黃大仙及深水埗的地區康健中心則於 4 月 24 日截標。周奕希坦言曾與有意投標的團隊交流,「希望佢哋唔好好似我哋咁」、「相信吸取經驗,之後會做好啲。」
王必敏則對地區康健中心的未來憂心忡忡,「如果葵青都做唔好,其他地區又點會做得好?」
食衞局則回覆查詢指,已設立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管治委員會,並加入區議員等非官方人士,指導和監督康健中心營運者,亦已委託中大進行「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監察及評估研究」,以評估康健中心實現各項服務指標的進度及整體表現。
文/劉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