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in read

【照顧者言.1】前言:殺人的是照顧者,還是社會?

A Decorative Image

2017年,香港發生了數宗轟動一時的謀殺案。不過,涉嫌殺人的不是來尋仇、暴烈的兇徒,而是每天餵水餵藥、無微不至的照顧者。

2月,牛池灣一名六旬丈夫,懷疑不堪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妻子的壓力,勒斃病妻後墮樓自殺同亡。

6月,筲箕灣一名獨力照顧中風妻子的八旬翁,疑不忍見妻子受病情折磨,在家中將妻子勒斃,事後報警自首。

10月,葵涌一名辭去工作照顧七旬病母34歲男子,疑因壓力沉重,斬殺 77 歲母親後跳樓自殺。

這些事件就像一條拉得太緊橡皮筋,「啪」一聲,斷裂的聲音太大,嚇到了眾人。熱議過後,回歸平靜,大大小小的橡皮筋在無人注目的地方,日復日,年復年地繼續被拉扯。

究竟,殺人的是照顧者,還是社會?

今年葵涌案發生之後,多個團體發起聯署,促請政府「照顧照顧者」。團體指出,政府現時沒有就香港的照顧者數字做專門的統計,但零散的數據反映了社會上有為數不少照顧者。根據統計處近年統整資料,香港至少有20萬名與殘疾人士同住的照顧者,17萬名與長期病患者同住的照顧者,13萬名需要別人幫助起居生活的居家長者,及超過7000名特殊教育學生。[1]

換言之,即使根據保守估算,香港就有數以十萬計的照顧者,但政府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支援,卻一直被外界批評為杯水車薪,遠不足以滿足社會需求。政府在公佈2017年《施政報告》後,多次強調未來的安老服務將以「居家安老」、「零輪候」為目標,亦遭不少人質疑有關說法將只是口號。

究竟,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面對着什麼難題?現行殘缺不全的社會政策,如何把他們推向艱困無助的境地?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最需要的是什麼?

一百個照顧者,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故事。《立場》期望透過從照顧者現身說法作為起點,打開這些問題的討論。

-——
[1] 聯署支持「照顧照顧者」,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