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
《柏林童年》是德國思想家班雅明的回憶之書,輯錄約三十則關於他記憶中那一九○○年代柏林的短文,這一枚小寶石,在他駁雜的哲學、文學評論、藝術理論、城市學論著之間閃耀着獨特的光芒。書稿的傳奇身世,暗合作者顛沛流離的一生:班雅明一九三二年應雜誌邀約開始寫作此書,正是他因為納粹黨抬頭而離開德國的一年,一九三八年完稿,然而直到他一九四○年在逃亡中自殺為止,此書始終未被出版。一九五○年,他的朋友、同代的德國思想家阿多諾把一批班雅明的遺稿整理成《柏林童年》,篇章的順序也是由阿多諾排列。直到八十年代,班雅明親自整理的三部書稿才相繼面世,包括從友人之手輾轉落入德國基森大學的最早定稿「基森版」,和班雅明在一九四○年離開巴黎前偷偷藏在巴黎國家圖書館的「最後稿」,我手上麥田出版的二○一二年譯本,即包含了以上兩稿。
因此這本書的兩半猶如稍微變形的鏡像。兩個版本約有三分二的內容大致相同,有部份篇章在最後稿被抽走,有另一些未見於基森版的則被加入,文章的次序迥異,只有《駝背小人》一篇同樣排在最後──「這個灰灰的看守人不時讓我憶起那些幾乎被我遺忘,然而曾經屬於我的東西」,在西洋景棚、動物花園、釀酒山莊、圖書館、聖誕市場這些童年回憶的場景,總有「駝背小人」的身影。他雖已隨着童年隱退,然而他的目光穿越時空,催促班雅明回頭檢拾散落地上的記憶碎片。翻開書頁彷彿走進古老的市街,住家與店舖因為不合時宜顯得新奇,巷弄迂迴,所以有時會在漫遊中重行相同的路。
班雅明自言在開始書寫《柏林童年》之際,他已然明白自己很可能永遠無法重回故鄉柏林。身處三十年代歐洲的納粹陰霾下,他「帶着告別的心情喚出心中童年歲月的畫面」,並每每在字裏行間感嘆時代的消逝,語調憂鬱地述說電話機的鈴聲如何侵襲他父母所屬的歷史時代;回憶頭一次踏進西洋景觀景棚之時,「細緻景觀的時代早已過去」,僅剩下小孩作最後的觀眾。班雅明的童年正值新舊世紀的更替,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大城市急速發展,「機械複製」的大眾傳播媒介如攝影、電影、幻燈片興起,人們沉迷的事物如潮浪,一波一波的湧起又退卻,他剛好趕及見證喧囂繁華的十九世紀末,其時卻已開到荼蘼了。
透過書寫,班雅明在六年間與他熟悉且懷想的舊歐洲作別。他以極端細緻的筆觸書寫構成他童年的各式場景與事物,「物質的世界可怕地清晰」,讀着令人驚嘆他回憶的澄澈,而且那個早慧少年似乎早已預感舊世界即將崩塌、消逝、永不可追,以致他筆下每一個畫面都「深深地浸透了充滿感傷的離別情調。」這部私密的著作透露了班雅明的歷史觀,在最黑暗的時刻,他試圖從過去「錯失的機會、未兌現的承諾、未實現的夢想」之中尋找幸福與救贖,只可惜到最後這些細碎珍貴的記憶未能使他免於絕望。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