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修大戰蕭若元 激辯「香港電影工業死咗未?」
「香港樂壇已死」、「港產片已死」、「香港已死」⋯⋯這些討論近年像鬼魂一般縈繞不散。日前「香港電影工業已死」討論再現 Clubhouse,昨日更蔓延到 YouTube,其中以「游學修大戰蕭若元」的世代對談最為熾熱。已移居台灣的資深傳媒人蕭若元先一鎚定音,稱「香港電影工業無前途」,直言行業復蘇到 1980 年代的機會是零;90 後創作人游學修則拍片質疑,蕭若元以舊有商業電影製作模式判斷,但世界已經改變,新一代創作人用新角度進入新媒體,「我可能錯,但我不會斷言那是不可能,無人有資格去定義那個機會率等於零」。
日前,語音社交平台 Clubhouse 「電影幕後製作人,有事坐低慢慢講」的房間裡,爆發「香港電影工業死咗未」的討論,蕭若元和游學修亦有參與其中。其後,二人分別在 YouTube 發片,進一步爭論「香港電影工業已死」的話題。
蕭若元:年輕人拍網片如煮飯仔
影視行業打滾數十年、現年 71 歲的蕭若元昨日(2 月 23 日)在 YouTube「理論蕭析」中指,1980 年代世界只有三大電影中心:美國荷里活、印度寶萊塢和香港。當時,香港一年製作 270 多部電影,相關從業員數以十萬計,作品發佈到所有華人社會和中國大陸,「當日香港有這樣的電影業是天時地利人和,撞彩撞返嚟」。商業電影製作需要大投資和行業參與,但他認為香港現時兩項條件都缺乏。《港區國安法》的陰霾,「香港整體都無希望,不只是電影業」;加上人才外流,像古裝片頭套香港已無人識做,要恢愎 1980 年代盛世的機會是零,「香港電影工業無前途」。
蕭若元又提到年輕人拍短片在網上發佈,是「有些創意」,但小型製作未能撐起工業。相對大片製作團隊,管理過百人的導演是「貨袖」,兩三個人拍 YouTube 影片只是「家家酒」(煮飯仔),笑問青年「有冇試過吊威也、跳彈床」。他進一步指,拍片不求賺錢、成名、公眾和行業認同,僅是「自娛」。如果「自娛」非目的,重振香港電影工業到 1980 年代水平才是心願,那麼今日拍片的年輕人則不夠「誠懇」,呼籲他們先搞清楚想要甚麼。
游學修:新方法可能老人家看不明白
創辦「試當真」YouTube 頻道、演員出身的創作人游學修同日也發片反擊。他不同意 1980 年代之後香港幕前幕後都再無人才,又指網片可以做到「keep 住拍」,像以前電視台那樣提供恆常的練習和發表機會。他強調,網絡、世界、時局瞬息萬變,電影、電視、網片的界線一天比一天模糊,未來或有融合的可能,「點解網片不可能成為『電影』?」他同意,網片目前製作方法是「家家酒」(煮飯仔),但不等於未來一直停留於「煮飯仔」的階段,「所謂盛世,我們不可能重複 1980 年代。因為世界已經改變,時局和時機都不同,但有冇可能,行返一個有未來的 future 出嚟?」
游學修又直斥蕭若元等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前輩,恃著幸運向後輩潑冷水,「尤其是你向年輕人講機會率等於零,等如叫他們去死」。他解釋,落力製作網片期望用一個新角度進入新媒體,將從前輩身上學習到得來的事物做新東西,「新方法可能老人家看不明白。唔緊要,咁唔好講咁多嘢。」他坦言羨慕 1980 年代香港電影工業的盛世,但新時代新媒體應該用新方法去做,反問「點解一定要用 1980 年代工業模式才可以變成下一個天王巨星?點解仲要執著金唔金像獎、奧唔奧斯卡?」
現年 30 歲的游學修相信網片可能是影像創作的未來,目睹行內新人輩出,不斷學習之餘也要「學識放手」,「我可能錯,但我不會斷言那是不可能。我覺得無人有資格去定義(復蘇)機會率等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