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之時尚 ── 當代長衫展覽》伴你打破規範穿出真我
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着的一種袖珍戲劇。每一天,當人們打開衣櫃,選擇甚麼衣飾、鞋履及襯品穿戴上身,都反映了大家當刻的身心狀態,以至身處時空的潮流風尚。時光荏苒,隔些年月,當人們回看各種衣着造型,又可從中解讀出各式時尚典故或歷史,趣味盎然。
如「長衫」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香港豐饒城市的象徵。這種源起於民國初年、 30年代從上海傳入香港、在40至60年代大盛的服飾,因設計講究經驗和手藝,款式得體又舒適,曾經深受男女老幼愛戴。縱然世代更迭,如今人們較少將之當成日常服,可是其深厚的美藝魅力,仍然滋養着本地時裝及流行文化。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混搭之時尚 ── 當代長衫展覽》(下簡稱《混搭之時尚》),將以多場專題線上分享會,為本地、多倫多及溫哥華的時尚迷提供窗口,了解長衫的時代精神與變革。
一件長衫的生活儀式感
談《混搭之時尚》分享會的細節前,好奇你對長衫有何印象?最近一次接觸長衫又是何時?說來湊巧,月前因王家衛執導的經典電影《花樣年華》4K修復版於尖沙咀某戲院上映,我就意外遇到一次欣賞長衫的契機。話說,這影片上映期間,院商隆重其事在場提供女裝長衫(亦即大眾慣常所稱的「旗袍」)體驗租借服務,供愛美的觀眾暫時「穿越時空」,於模擬戲中場景的展區打卡留倩影,感受女主角張曼玉及女配角潘迪華等活在60年代女子,喜以精緻女裝長衫示人的習性及時尚。
好幾次人在戲院,都看到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慕女裝長衫之名而來,有人預先悉心打理好頭妝、配襯好飾物,前往租借區中挑選心水款式;有人趁機穿上私伙服,跟友伴、情人或家人大擺甫士拍照。從眾人喜悅的神色中,多少體會長衫的懾人魅惑。
Cantosoul (Jasmine CHEUNG)參與《混搭之時尚》所設計的長衫
「若說衣櫃裡總要存放一件必備衣,我想長衫是不錯的選擇。」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Connie)笑說,「如你的分享,長衫跟香港的流行文化及人文生活,存在密切的關係。」旗袍受滿族傳統服飾的元素所影響,並隨五四運動偏向中性的長袍款式,應運而生,於二、三十年代旗袍風靡上海,是當時的女性潮流服飾。 女裝長衫因剪裁上通常精巧又優雅,40年代末當大批裁縫師傅從上海及廣東來港執業及授徒,又開始深受香港各階層女性所喜愛,逐漸在本地流行起來及成為日常服。至於「女裝長衫」和「旗袍」有何分別?其實所謂「女裝長衫」顧名思義指向「長了的衣服」,惟因廣東話的語景關係,華人地區之中,只有香港將「女裝長衫」及「旗袍」兩個名稱兼用,其他地區多數只稱這種服式為旗袍。「當年粵語片女星愛以女裝長衫示人,彰顯綽約風姿;女性上班族亦喜歡其外觀俐落、便於走動,以此為工作服;女校亦選擇其作校服,突出書生秀氣及純樸校風。」
Connie成長中也烙印了關於長衫的親情回憶,「媽媽愛穿女裝長衫,每天出門前,她總會花時間挑選當日合穿的款式,再梳洗好頭妝及配搭飾品,即使造型不華麗、很日常,只襯簡單的手鏈或頸鏈,腳踏一對輕巧涼鞋,但因裝扮過程用心,流露了一份懂得欣賞自己及生活的熱情。而且,媽媽很細心,會將穿過的女裝長衫打理乾淨及收藏好,到我長成少女以至踏入中年,也可接手她留下的女裝長衫,甚至穿着去大學畢業典禮等場合,一代傳一代之間,領略到長輩的惜物態度。」當她看着、穿着女裝長衫時,也被當中質感和情感所觸動,體會生活的儀式感。
Blind by JW 參與《混搭之時尚》所設計的長衫
文化遺產的當代演化史
「女裝長衫以外,男裝長衫也耐看。」Connie說女裝長衫較亮麗及吸引人眼球,「但你看《葉問》系列、《黃飛鴻》系列或其他粵語長片,就知道早於民國時期,男性穿長衫已很普遍,那些衣款或不如女裝花巧,但製作技藝同樣精細。有時它是平常的起居物,走到菜市場、食店、街頭之上,會看到青年、大叔或老伯穿着,因質地寬鬆、富彈性,大家活動或很豪邁;但於傳統宗族社會中,男性參與傳統儀式如春秋二祭、打醮時,它又可化身具社會意義的造型,代表一個人的學識、修養與輩份等。當你深入挖掘自會發現許多別具色彩的故事。」
Kenny 參與《混搭之時尚》所設計的長衫
即使時移世易,長衫不再是大眾的日常服,可是Connie認為長衫文化沒有式微,而是正朝當代及跨界方向演化中。「如今普羅大眾較少在日常穿長衫,多數只在在婚宴上見新娘穿豔麗裙褂作禮服、老人家穿富態的長衫賀壽、或在選美會上見到佳麗身穿長衫爭妍鬥麗,而籠統認為長衫只適用於大場合,但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
像舊時的長衫,也經過幾代人改良,才有了當其時的形制與模樣,「它的演化一直進行中,隨2017年長衫被列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前人發起相關保育活動漸多,亦有不少年輕設計師有志投身當代長衫的設計領域,加上香港的文化語境獨特,既有中式傳統,也能容納西方創意,對於承傳長衫文化的歷史,在當代開創新的可能性和模式,反而提供一定發揮空間。」
Polly 參與《混搭之時尚》所設計的長衫
一起發掘長衫的當代性
以香港藝術中心為例,Connie說近年團隊為推廣長衫文化,聯同過不少有心人舉行各類展覽與活動,無論本地的長衫工作坊,或2018年在東京「香港周」舉辦的 《The Chic of Hybridity: A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eongsam》展覽,都收獲不俗的迴響,「日本人素來有和服文化,也鍾情香港影視作品,當年我們將10位香港時裝設計師(鄭兆良、蔡毅明、G.O.D.、郭翠華、林春菊、Loom Loop、黃惠霞、譚燕玉、余嫿、馮桂芳)所設計,傳統與創新兼備的長衫帶到當地,參加者均對設計者、展品及背後故事,表達高度關注及好奇。年前,我們於三棟屋博物館做長衫Catwalk騷、去年辦『香港婦女與長衫』講座暨『基本盤扣製作坊:一字紐』等,也引發各界討論。愉快的經驗,促使我們今年縱受疫情限制,無法親身遠赴多倫多及溫哥華做實體展覽,依然期望透過相展及線上分享會,延續交流。」
《混搭之時尚》的展覽參與陣容鼎盛,當中包括 9位香港設計師和組合:Grace CHOI、Janko LAM、Kenny LI、Mary YU、Mountain YAM、Polly HO、Ranee KOK、Blind by JW和Cantosoul (Jasmine CHEUNG),他們將在展覽中展示各種長衫的創意靈感。展覽進行期間同時亦有長衫設計師、花鈕師傅及不同界別人士為觀衆帶來不同的線上分享會(現場)和線上工作坊(現場)。「我們共識『長衫』是一個媒介,不只存於過去,也可流行於現代,同時發展到未來。每場分享會均會盡力打破固有框架,開拓想像」Connie解說分享會方向。
Grace CHOI 帶來為孕婦和小孩設計的長衫
〈Sow the Seed of Cheongsam to Maternity and Children Fashion〉中,Grace 會帶來為孕婦和小孩設計的長衫,暢談衣物承載的世代感情,對很多承接媽媽藏品的年輕一代,特別是現已移民海外的第二代華人,別有滋味;〈Transformative Vision of Cheongsam: Sustainability x Arts〉則有長衫設計師Ranee Kok及客席講者 Diana IBARRA,從視覺美學及設計手藝等角度,解構長衫的形制怎樣受西方文化、時裝潮流有過多番改變,其製作技藝又該如何發揚下去;〈Story of Cheongsam: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有嶺南大學教授劉智鵬和Connie,從民俗歷史及影視文藝切入,探討長衫與個人及社會的關係;縱使無法遠行,但馮明華會在〈小梅花花鈕製作示範工作坊〉為海外參加者郵寄手作小禮包,從花鈕為起點談長衫的配飾元素;至於Janko 主持的〈迷你長衫製作示範工作坊〉及〈長衫書籤製作工作坊〉會教大家用紙做長衫書簽,認識基本的企領、斜襟及側衩特色存在哪些設計可塑性。
眾講者期盼以多元角度為長衫「永恆」的文化象徵注入活力,使它與年輕族群的世界接軌,「同時也鼓勵大家以開放及輕鬆心情,享受長衫的樂趣。留意很多人看影視作品,見明星偶像穿長衫又靚又型,總自卑地覺的本身身形不好看、不夠瘦,難以穿得上長衫。我們很想告訴大家——從來是『人着衫,不是衫着人』,長衫並不難穿,只要你掌握到剪裁、布料和色彩的配搭,找到個人喜好與習慣,也可穿出風格,無論襯波鞋去打波、或襯平底鞋去行街,都可以時尚、舒服又自在。」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