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in read

【波恩大會】加快全球減排步伐 關鍵在於擴大氣候融資

A Decorative Image

全球氣候融資概況。(來源: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在波恩大會於本周召開前夕,聯合國環境署 (UNEP) 於上周發布了最新的《2017 排放差距報告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7)》,報告表明目前各國在《巴黎協議》下訂明的減排承擔,僅佔實現 2030 年前之長遠目標所須減排量的三分之一,更警告國際社會必須採取緊急行動以遏制全球碳排增長,才有可能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UNEP 並估計,按目前的減排進度,在 G20 成員國中,中國、歐盟、印度與日本都能夠在不需要另外購買碳權抵銷排放量的情況下,實現其訂下的 2020 年承諾,而另外三個成員國,包括澳洲、巴西與俄羅斯,亦有望能追上。換言之,在 2020 年前,這些國家相對上較有潛力能夠為本國的減排行動「加碼」,加快全球減排步伐。

而大部份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大規模的氣候融資與技術援助,方能有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協議》訂明,發達國須每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下的「綠色氣候基金 (Green Climate Fund)」注資 1000 億美元,協助發展中國家推動再生能源與其他氣候應對方案。雖然《巴黎協議》內文沒有明文重提《京都協定書》的「區別責任」原則,但國際社會都廣泛認同發達國家,以至中國、印度這些崛起經濟體系,需要在資金、技術與人才培訓上擔起更大的角色。

窮國低碳發展 資金與技術是關鍵

「綠色氣候基金」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氣候融資來源。資料顯示,截自今年九月,基金已集資了逾 100 億美元,涉及 43 個成員國的注資。不過,基金的執行效率面對不少批評:不少項目一直未獲審理與批核,少數獲批的項目亦遲遲未能取得撥款,拖慢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與氣候應對計劃。今年六月底,外媒報導自 2010 年成立至今,基金實際上僅發放了近數百萬美元的項目撥款。

此外,「綠色氣候基金」亦被批評過份向商界與私營金融機構傾斜,未能有效用於在地發展;而且基金只有四成撥款是以補助金形式撥款,其餘都是以貸款或金融擔保等形式發放,這令較小型的項目或規模較小的項目申請單位更加不利。

不過,單靠來自成員國的注資並不足夠,基金的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標,是利用締約國的注資額,調動更多來自私營金融機構與商界的資金、或循此減低項目投資風險,確保資金來源的持續性。根據國際組織「Carbon Brief」的統計,在 2016 年,全球各多邊氣候基金一共批准了近 28 億的項目撥款。

A Decorative Image

德國環保部長 Barbara Hendricks 出席波恩大會並進行開幕演講。(來源: UNFCCC / Flickr)

商界融資發展迅速 中國主導綠色債券市場

另一個國際組織「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則指出,針對氣候應對項目的私營投資發展迅速,在 2016 年,商界投資已佔全球氣候融資的 63%,背後有賴穩定的公共投資提供市場信心。「歐洲投資銀行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副主席 Jonathan Taylor 早前就在波恩大會上公開宣布,承諾將在 2020 年前提供共 1000 億歐元的資助貸款,以支持氣候應對項目的落實。

此外,其他為氣候融資而設的金融產品亦有顯著增長。彭博新聞旗下的「New Energy Finance」估計,全球綠色債券市場將會由去年的 950 億美元的規模,增至今年的 1230 億;這當中又以中國最為積極,單在去年已發行了共值 360 億美元的綠色債券,佔去年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三分一。

最後,在《京都協定書》時期設立的「調適基金 (Adpatation Fund)」亦備受外界關注。目前,由於再生能源發展成熟,全球氣候融資仍以支持緩減氣候變化 (Climate Mitigation) 的項目佔較多數;但對不少「高危」脆弱國家來說,用以以幫助應對天災與水位上升的即時影響、提高城市基建與社區抗逆力 (resilience) 的氣候調適項目,更有迫切需要。

A Decorative Image

脆弱國家應對天災風險更迫切

特別是日前「世界氣候組織 (WMO)」發布的《氣候狀況聲明》中指出,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極端氣候現象與天災,將威脅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並大大加劇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或死亡的總體風險,對最脆弱的國家與社群最為不利。聲明引述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的報告指,在發展中國家,與天災相關的所有損害中,農業(包括作物生產、畜牧業、漁業及林業)就佔了 26%。

聲明亦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 (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確認全球暖化帶來的負面破壞,主要集中在氣候相對較熱的地區,而這些國家的人口接近目前全球人口的六成,可見全面的氣候調適項目相當重要。

因此,雖然「綠色氣候基金」亦有支持調適項目,不少發展中國家支持延續執行此專門用於調適項目、更具針對性的基金。基金目前有超過 95% 的資金來自歐盟成員國,德國環保部長 Barbara Hendricks 日前宣布,會為基金提供 5000 萬歐元的資金,以示照顧發展中國家需要責無旁貸。

截至上月,「調適基金」自2010年起共批准了近 4.6 億美元的撥款,涉及 73 個國家,並訂下在 2018-2022 年間調動每年 1 億的目標。不過,由於《京都協定書》將於 2020 年失效,不少國家關注基金將如何過渡至《巴黎協議》訂下的執行機制。

波恩大會將如何推進氣候融資的規模,加快全球的減排速度,同時保障撥款的效率與執行的透明度?《立場新聞》會繼續報導波恩大會的談判進展與現場觀察。

參考:

Carbon Brief, Mapped: Where multilateral climate funds spend their money, 6 November 2017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Climate Finance Landscape

Climate Action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itiative, Climate Mainstreaming Practices Database, 2017

UNEP, Emission Gap Report 2017

文/周澄、審核/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