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泛民怎樣守住一區 1】前言 — 這是葵青故事;這不止是葵青故事

A Decorative Image

「如果連一個社區都民主化唔到的話,唔好話一個香港啦……」葵青區議員梁志成受訪時,語氣甚是感慨。

「返屋企早抖啦!」

眾所周知,近年泛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戰場節節敗退。面對建制派龐大而極有系統的選舉機器,以及背後源源不絕輸送資源的大水喉,泛民的大小政黨明顯反撃乏力,議席數量更是逐屆萎縮。到了這一屆區議會, 507 席當中,泛民、建制兩派議席,已來到 101 席與 399 席之比。再輸下去,泛民主派以至香港市民,也許如梁志成所言,真的要準備「返屋企早抖」。

此情此景,難免令人心灰意冷。無論是民主派議員,還是支持泛民的普羅大眾,都彷彿看不見出路 — 對手實力強大如斯,我們如何抵抗?建制派的蛇齋餅糭攻勢,令一般街坊笑不攏嘴,那缺乏資源的泛民議員還有何取勝之道?

在全港山河一片紅之中,偏偏有一個區議會,泛民主派形勢至今依然不差,現時的 35 個議席中,泛民佔了 14 席。看來不多,但比起北區(泛民只有 1 席)、灣仔(0 席)等「紅區」,這區的泛民議員數目已算不少。來屆區議會取消委任議席,在減去 5 個建制派委任議員後,這個區議會的泛民與建制議席比例,更變成勢均力敵的 14 : 16。

在建制機器聲勢浩大的當下,局面絕對難能可貴。也因此,一直以來,很多傳媒都喜歡把這區形容為泛民主派選舉的票倉。

這個區,是葵青。

*      *      *

為何葵青在建制攻勢下至今屹立不倒(或未倒)?這問題多少挑起了我們的興趣。

「葵青是泛民主派傳統票倉」一說,滿足不了我們的好奇心。究竟這個票倉是如何從歷史洪流之中形成的?到了近年,該區的泛民議員們,又如何負隅頑抗,抵著一波又一波旨在搗破票倉的建制攻勢?這才是我們希望發掘的真相。

於是,記者走訪了葵青各區,穿梭各座屋邨,並先後跟多位現任或前任葵青區議員,包括李永達、尹兆堅、梁志成、梁國華,周偉雄、林立志等,進行訪談,嘗試從他們口中得知過去三十年葵青區議會,以至選戰的種種,從而拼湊以上問題背後的真正答案。

如果看倌是為了希望了解兩個月後的選舉形勢而來,我們這個區議會新專題未必符合你的口味。然而我們深信的是,要理解現在,必先由歷史入手。

看過這三代葵青區議員的訪談,把葵青區議會此前三十年的歷史沉澱、整理過後,或許我們就能摸索到,此後其他泛民區議員應該用哪種方法,打如今的選戰,走將來的險路。

更重要的是,這個新專題乃葵青區的故事,但又絕絕對對不止是葵青區的故事。

基於歷史因素,以至近年當區議員的深耕細作,葵青區或許確是當下泛民選情最佳的一區。正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值得將這區的經驗仔細盤點,悉心疏理,期望把「泛民成功守住葵青區」的經驗,供給其他十七區有心人借鏡參考,落實執行。

然後,由葵青開始,守住其餘十七區,守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