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n read

毅行者步速

A Decorative Image

路遙知馬力。超長途山野賽事不只考驗體能,更需要智慧。我們曾經付出的汗水和時間,將會得到合理的回報。但不要忘記,一旦超過極限,人的體能隨即崩潰,不會有奇蹟。心存僥幸者一定得不償失,既不能享受過程,成績亦會失望。

隊友,你們第一次參加毅行者,明天起步一定情緒高漲。緊記一字:慢。前段步速的錯是沒法補救的,因為雙腿提早疲累,身體就全程加重負擔。澳州山賽高手兼教練 Andy Dubois 說得好,「如果覺得太快,肯定是;覺得太慢,肯定不是」。

長途賽最理想的策略是均速,有世界級紀錄為證,大部份馬拉松好手都做得到。雖然超長途山賽較難保持均速,跑手通常在下半程都會大幅放慢,但實力越高,差距越少。

超長賽事前段普遍過快,有很多原因。山賽通常路窄,跑手為佔據有利位置,前段必須爭先。而且,和 42.195 公哩的馬拉松不同,超百公哩賽事的頂級高手步速不比其它跑手快很多。每年在毅行者賽事頭十公哩,就有很多人不自量力,或為了面子明知故犯,貼近實力高出很多的隊伍。

Andy 特別提出,有數得計,超長途賽事的平均步速一定要比分段操練時慢。可是,跑手在賽前有充份休息,加上毅行者容許全程補給支援,大家輕身上路,不自覺地和操練的記憶比較,起步快了很多也不知道。這是最危險的時刻。

100 公哩賽事我跑了數十次,多數早段都「做大」,步速過快,成績達不到預期,甚至不能完成。2001 年初,我有緣遇到 KK 和遨遊人,曾有幾年一起操練和比賽,學懂和體驗到留前鬥後的震撼性效果以及無比的滿足感。

那年我第一次以競賽心態和 KK 及幾位遨遊人隊友一起到台北參加《穿越穹蒼》 67 公哩超級馬拉松。 KK 賽前說好,大家一起跑,但不跑上山。賽道頭 10K 是上斜車路,路上人山人海,全部在跑,只有我們幾個只行不跑,幾乎包尾。幾公哩之後,大部份跑手都慢下來,我們全靠急行上斜,斜路未走完已收回大部份失地,在終點前越過數千跑手,除了一隊。這一次是我第一次及唯一的一次拿到現金獎,更是一個深示的啟示。漫漫長路,急甚麼?

《穿越穹蒼》亦引證我和同事「行出來」的毅行者心得:超長途賽事,不一定全跑,步行往往是更省力的策略。我們公司隊在 2000 年以 17:14 的成績取得「超級毅行者」成績,除了輕跑下坡,平路或上斜完全不跑(極討厭跑步的法國隊友會講粗口)。記得當日在頭段萬宜水塘平路,很多山友知道我們目標時間在 18 小時之內,都奇怪為何我們還在慢條斯理地步行,沒有人相信 super 隊可以完全不跑。

A Decorative Image

十多年後,退休廠佬早已不再和時間競賽。三年前的年初,我和「精 B」好友剛以 20 小時左右完成毅行者,帶著享樂心情參加 HK-100 個人 100 公哩山賽,只求在 18 小時內完成,免得捱夜。一如慣常,起步後隨人潮搶先入小路。多口問身邊的跑手目標時間,原來都有意奪 16 小時之內的「金人獎」,步速顯然太快,但不以為意,直至追上 Cosmoboys 隊員 Raymond,得他提醒不要「做大」,才放慢腳步和他「吹水」同行。至中午過海下之後,Raymond 突然慢下來,說是 KK 的指引,不要和太陽鬥;這段路少樹蔭,正好「回氣」休息,一步也不多跑。多得 Raymond 和 KK 的智慧,我「被迫」以感覺很慢的時間完成上半程。之後 Raymond 開始發力追金人,我獨自上馬鞍山,步速又按奈不住,終於在畢架山前「撞牆」,天旋地轉全身乏力,鬥志全失。捱到山頂檢查站,寒風刺骨,火爐前一坐下就不願起身。內心交戰半小時後,學生義工送上暖心羗茶,又為我披上大黑垃圾袋保暖,才打消退意,決定捱下去。那次沒帶手錶,到大霧山頂終點在望,被很多跑手越過,似乎都在追逐一個時間目標,覺得有些不對勁。轉眼來到山腳終點,時間竟是 16:15,大喜過望。這是我第一次不在 KK 的鞭策下做到不可思議的加大碼 negative split,「快到自已都唔信」,全部歸功於前段被迫留力。

隊友們記住,留前鬥後。

延伸閱讀:Asia Trail, How to Pace an Ul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