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min read

【概觀民主黨.想中國 7】狄志遠的新思維 民主黨的舊思維

A Decorative Image

狄志遠

其實差點就沒有新思維。

如果你記得,2012 年反國教時,狄志遠曾公開稱國民教育不會洗腦,並被民主黨極速(僅僅在幾個小時之後)割蓆、紀律委員會徹查,當時他是過到骨的。

因為就黨規而言,黨員講吓意見吹吓水,是 OK 的。

三年後歷史重演,今舖係政改,主角換成黃成智。黃成智高唱有條件「袋住先」方案,民主黨又割蓆,紀委會又調查。這一次,結局有點不同。2015 年 7 月 16 日晚上 8 點,民主黨中委以 17 比 7 的票數,通過開除黃成智黨籍。反對革走他的有何俊仁、單仲偕、徐漢光等元老;17 票贊成票則以年輕黨員居多1。

A Decorative Image

黃成智(無綫新聞截圖)

「(民主黨)裁定我違反黨紀,是沒有邏輯、沒有理由的。」那天,因久未染髮而一頭外黑內白的黃成智,憤怒地在立法會大樓會見傳媒。

點解狄志遠講吓就得,黃成智就唔得?

因為他不是「講意見」,而是「有行動」。自稱為「新一代其中一個最溫和的人」的羅健熙慨嘆:「若他不是搞聯署,我是絕對可以忍受的。即使我不認同他,但我覺得黨內應該有多元聲音。」

羅健熙的邏輯如下:「如果我們可以容納到一些激進言論說要有公民提名,那都應該可以容納到相對溫和的言論吧?如果激進的沒有違反黨紀,那溫和的都不應該有呀。成智講他的意見,我覺得無所謂。只要他不是支持共產黨,我覺得 OK。」

狄志遠得悉老友被革,直斥「今天民主黨是無民主的民主黨」。他隨黃而去。2016 年 1 月 3 日,狄志遠與黃成智等人組成新政黨,是為「新思維」的誕生。

回顧事件始末,若不僅僅是因為黃成智「講大咗」,新思維那許多視為建制、過火、投共、跪低的立場與言論,今天恐怕還是會以民主黨**「某個派系」的聲音存在。這個「派系」,狄志遠稱為「溫和派」**。他說,溫和根本就是民主黨一直走來的路,只是後來,民主黨被逼轉軚。

對,轉軚的是民主黨,不是他。

對狄志遠來說,新思維從不是新思維,而是民主黨的舊思維。真正有「新」思維的,是社會,是新一代。而民主黨,不過是被新思維的時代風暴吹到陀陀擰的一隻白鴿而已。

狄志遠的「新思維」

早在民主黨年代,狄志遠已經以**「溫和派」**的身分自居。

叫得做**「溫和派」**,當然撐民主黨溝通。

「香港過去三十年,有邊次鬥爭係成功的?」民主黨走入中聯辦,他撐。民主黨見馮巍,他撐。他認為是溝通不足,才令中共難以理解民主派想法。所以溝通是個「你統戰我,我統戰返你」的過程。

A Decorative Image

2010 年 5 月 24 日,民主黨時任主席何俊仁、副主席劉慧卿、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跟中聯辦主任李剛、法律部部長馮巍、法律部副部長劉春華會面,是民主黨創黨以來首次跟中方官員正式會面。(中聯辦圖片)

對,狄志遠說他在統戰共產黨。反正除此以外他無路行。香港無路行。

「你話要香港自決。好!唔使等十年,聽日就搞。我當你全部市民贊成一人一票選特首啦,咁下一步點呢?上立法會?你又話立法會廢嘅。咁響街頭選特首?點做?你話比我聽點先可以有真正的民主選舉啦。你比條路線我啦。」

對於香港今日搞成咁,他很體諒共產黨。他承認,共產黨高壓控制香港政制發展,但是他會問,你又有無諗過點解阿爺要咁做先?

「Day One 如果你唔搞公民提名,佢又點會出一國兩制白皮書?如果你肯傾,佢哋又點會出 8.31?」

即使,2010 年民主黨撐超區方案後,本來同共產黨講好要傾 2017 普選特首,但中聯辦的電話,卻再打不通,狄志遠雖然認為這是「過橋抽板」,但他還是很體諒。

「你過橋抽板,係唔太理想,不過當時亦有互動因素丫。共產黨都有解釋,它同民主黨夾完,有好大壓力。為了要擺平(壓力),所以係會退咗少少。民主黨都要面對激進聲音啦!所以,大家都係有心無力。」

「你問我,我會再畀一次機會共產黨,再傾。」

正是這種溫和取態,令他成為了共產黨個 friend。2015 年 9 月 3 日,梁振英帶著近三百人的觀禮團去北京閱兵,狄志遠是其中一人。那是狄志遠首次參與閱兵儀式。在被戲謔為「閱兵藍 (Parade Blue)」的假藍天下,軍車隆隆駛過。身在香港、無得返大陸的何俊仁遙想六四,只覺傷神;狄志遠聞到軍車汽油味,感覺震憾。

回港一星期後,狄志遠宣布退出民主黨。

A Decorative Image

狄志遠(右二)在北京觀看閱兵

民主黨的「舊思維」

話雖退出,但新思維和民主黨,在政治光譜上真係差咁遠?

事實上**「溫和派」一直在民主黨內佔重要席位。時至今日,即使黃狄二人退了黨,「溫和派」**仍然於民主黨存在。

狄志遠與黃成智2都是民主黨創黨黨員,他們的溫和基因源襲自當時傳媒是怎樣稱呼他們的?「匯點三子」。即便那時候匯點與港同盟已經合併了六年

有傳媒當時問狄志遠是否因為態度溫和,因此令中共有意溝通/統戰。狄志遠說:「李華明都很『激』啦!他也有受邀請,所以根本不知中方想什麼。」

李華明又有幾激?那時候的他說:「這是中央和民主派的好開始。」激極有限3。

其實李華明今日也被視為民主黨**「溫和派」**一員。雖已淡出黨務但仍然身在黨中的他談到狄志遠時,語調裡就摻有同情:「佢有時太過坦白囉。(民主黨)有些東西我不同意,但也不會寫出來。大家都知道會有咩後果。」

A Decorative Image

李華明

「一班人要繼續走下去,一定要妥協。」他說。「有些事情他堅持自己睇法,傳媒就會炒作,黨入面自然會有人唔高興。」然後,他再補充:「黨入面可能都有人唔高興我架!」

李華明告訴我們,他其實都撐有條件袋住先。

「我要讓步,但佢都要讓步。唔該你(中共)講我聽,將來可以怎樣修改 8.31。你叫我啃,咁睇唔睇到出路先?」

如果中共真係肯讓呢?

「如果阿爺讓步,我們也讓步囉,啃 8.31 囉。」4

抱持近似觀念的還有胡志偉。

A Decorative Image

胡志偉

「阿爺講到明普選行政長官要(根據) 8.31,你得兩條路,一條是你唔起閘我就唔傾,另一條係問自己、問社會,唔起閘,有無得傾先?」

他認為,阿爺起閘機會微,就算真的起閘,也難斷言阿爺會給你甚麼。

所以其實只剩第二條路。「現在是假普選行政長官。但如果你有一個全面普選的立法會,是不是(假普選行政長官)都可以成為一個選項?這些都可以諗。」

這就是**「溫和派」的想法。有時它叫做「務實派」,有時它叫做「理性」,或者「老餅」**,怎麼都好。總之誠如狄志遠所言,今日的民主黨仍有他們的身影。我們請他講幾個名來聽聽,他就提到李華明,然後還有張文光5、羅致光……

難怪你會聽到羅致光說,民主黨一直以來走的是傾向中間的路線。「所謂中間無咩好定唔好,只不過它更容易反映香港整體一些重要價值和主流意見。譬如對於和理非的立場,民主黨仍然可以 keep 到,我覺得這是代表香港主流社會期望的東西。」

「中間派」,正正就是狄志遠用來形容「新思維」的三個字。

當然,**「溫和派」**在民主黨並不是佔主導地位,最少,現在不是。所以,你才會見到民主黨始終在「袋住先」方案上堅決投下反對票。所以,你還是可以看到民主黨與新思維,有哪怕是些微的分別。比如說,2016 年 1 月 7 日,「新思維」舉行成立暨籌款晚宴,大派高官到場支持,連梁振英也在。這位最新支持度僅有 36.2 分的香港特首,在新思維的藍色布景上簽了名,咧開嘴,捧著香檳杯慶祝「新思維」成立。狄志遠就在他身邊,張大嘴笑,見牙唔見眼。

A Decorative Image

前民主黨成員狄志遠(右一)和黃成智等人成立、聲言走第三條路線的新政團「新思維」(無綫新聞片段截圖)

四十九日後輪到民主黨黨慶,則沒有邀請梁振英。這是民主黨一貫作風。自梁振英上任以來他一直無獲邀出席黨慶。就連李華明都覺得,「新思維」創黨邀請梁振英主禮,反映它的路「行壞咗」。「點解要係梁振英呢?你搵財爺都仲好啲,林太……都麻麻哋,不過都好過梁振英啦。你搵梁振英係……無乜可能接受。」

不過順帶一提,民主黨黨慶沒有梁振英,卻有新思維。新思維是唯一當日有買檯捐款支持民主黨的政黨。連民協、公民黨都無沒這樣做。而狄志遠更用萬五元投了劉慧卿手中一隻雞,好畀面。

新思維與民主黨另一分別,或許可以體現在應否接受政治委任的問題上。何俊仁對此是很清晰的:「誰接受委任,一定要離黨。所以馮煒光走咗,羅致光都無得做(政府官員)。」他的想法是,如果不接受梁振英政府,就無理由加入它,替它的政治判斷承擔責任。

新思維又會否加入政府呢?狄志遠對此既沒 say yes 也不 say no。他只說,「言之尚早」。

結論是,民主黨、特別是其**「溫和派」**,很大程度上與「新思維」分別不大,只是前者比較對政府抗拒而已。而這個分別,狄志遠認為是民主黨變了。

「其實,我們同民主黨當年根本無分別。」他如此道。「我哋一路企定,只是民主黨移咗位。」

新時代的「新思維」

狄志遠認為,民主黨移位,是因為時代在移位。

A Decorative Image

狄志遠

「我覺得可能是出於政治考慮啦,民主黨有少少變得無理取鬧。」訪問在新思維的旺角會址進行,與蔣志光九成似的狄志遠,說這句話時神情有點落寞。

他比蔣志光還要老四年。「可能是因為政治氣氛變了,或者因為市民不滿政府……總之就是讓人覺得,民主黨現在要為反而反。」

誰都能明白狄志遠那所謂「政治氣氛變了」,是怎麼一回事。比如說最近掛上的許多建制派選舉廣告,連李慧琼都以「放下對立,走出困局」做標語。Tree Gun 更搞出個又要本土又唔要分離。香港的政治矛盾就是嚴重到這個程度。新近民意調查中6,港人對特區政府的滿意度淨值低至 -24.4%。十年前,這個數字7是 +37.9%;對一國兩制信心是 -7.9%,十年前,50.5%。

A Decorative Image

A Decorative Image

是誰搞到香港咁?大家心知肚明。林卓廷這樣說:「喂,依家搞到咁,係因為你(中共)的 policy 喎。你唔比香港民主,唔聽香港市民意見,不斷打壓我們的核心價值,民間社會的不信任自然愈來愈高。以前的人就算不滿董建華,都不會講這些事(港獨),你呢幾年搞到一鑊粥,(獨立問題)先至成為其中一種輿論之嘛。」

「始作俑者,係你(中共)喎。」

狄志遠覺得,本來很溫和的民主黨,正是被這時代風潮挾著改變。

雨傘運動後曾經有過這一幕:在 9 月 6 日的維多利亞公園,黃成智與劉慧卿公開辯論有條件袋住先。那時候的黃成智已被革除黨籍,但仍堅持自己的觀點無錯。劉慧卿反駁:「如果民主黨支持了成智(袋住先),我今日就不會可以坐在這裡。我會被香港市民殲滅,所以無得傾!」

但難道是因為怕被市民殲滅,所以才「無得傾」?狄志遠認為,這正是民主黨被燥動民意脅持的證據。他如此憶述:「其實民主黨 Day One 都有諗過同中央傾架。去到後來,有些核心成員話,不能傾了,(否則要)亡黨了;如果傾,如果妥協,個黨會企唔住。黨內黨外壓力都好大。」

而令已經很燥底的香港人更加憤懣的,狄志遠歸因於網路文化。

A Decorative Image

狄志遠 facebook 專頁截圖

他覺得網上言論由於追求震憾性,因此會偏向激進。「你唔打倒梁振英邊有 like?原諒佢一次,網民插到你爆啦。」專頁 fans 只有 373 人的狄志遠說。「於是(民主黨)便會被網上激進言論感染。」

當「一些人」視網上言論為主流意見,甚至是唯一考慮因素,「例如有些黨友會以網上有幾個 like 證明他的說法獲支持」,就會令民主黨變得激進化。

「其實現在個世界不太認識怎樣使用互聯網。當然它有其正面作用,但都有好多傷害。我們(新思維)的做法是自我保護多一點。」

上網上得最多的,當然是年青人。狄志遠如是說,導致民主黨不得不轉舵的激進聲音,大多來自黨內新世代,即是乳鴿。

「有兩個因素:一,是他們真係覺得要激進;二,係想上位。」他以今屆民主黨立法會大換班為例,說明黨內年青人終於上位成功。「若他們被主流派否決,網上就會動員郁你。咁佢網上個 power base 大丫嘛,主流派會覺得好大壓力,咪會遷就一下。」

而本來已經打算退休的他,自認是此一風波的犧牲品。

「於是你會見到我在黨內,開始被不同意見排擠。」關於政改,他當然亦與黃成智同樣,想撐「有條件袋住先」,只是有民主黨人直接對他拜托拜托:「唔好出咁多聲啦,影響個黨呀。」

「我出發點都係為香港好啫。」他嘆道。

我們問他會不會對民主黨感到失望。他說,失望就唔會,「因為你睇到他們就是這樣定位。正如建制派也有它們的定位,你不會對它失望。」

「只係,有少少忟憎囉。」

新時代的「舊思維」?

所以,對新世代來說,部份黨內元老是他們的包袱。對元老狄志遠來說呢,新世代是民主黨的包袱。

雙方都想甩掉包袱。狄志遠已率先甩走了民主黨;而新世代還在「決議文」中苦苦掙扎。

區諾軒直言,如果民主黨不肯變,不擺脫過往「好覺得中國係一件事」的思維,「就會出現狄志遠同黃成智的講法,其實都係要袋住先,慢慢行條路。」

A Decorative Image

區諾軒

其實甩了包袱的新思維都唔係咁易做。今年新東補選黃成智慘敗,狄志遠多少有些失望。不過他並不認為他想像的**「中間派」**市場不存在,只是港人仍對這三個字陌生。

他正努力為**「中間派」**建立屬於它的論述。

「我們認為,中國是香港的主權國,一國兩制才能解決香港問題。獨立路線我們認為不可行。我們看到,一國兩制過往之所以不成功,最大問題在於中港對一國兩制無共識。」

怎麼聽起來似曾相識?正兀自沉思。他滔滔繼續:「回歸至今差不多二十年,我覺得中央應該檢討一國兩制的實施情況,然後與港人找到最大共識。好似《基本法》的實施呀、政改呀,無共識,香港如何走下去?再來多兩次釋法,別說是香港,整個國際都震撼啦。但你唔釋法又唔得,釋法又有政治危機,點算?要事先諗個機制處理。」

我記得在哪裡聽過類似的話了。如是我告訴他,認同中國主權、反對獨立路線、主張檢討一國兩制、釐清《基本法》等等,都是民主黨「決議書」正擬提出的綱領8。

若說狄志遠的「新思維」論述與民主黨「決議文」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後者本來還會提出包括「港獨」在內的自決議程。但據區諾軒的最新說法,「港獨」已不再是選項了。

那天其實是狄志遠第一次聽說民主黨《決議文》的內容。不過他對我的說法不感出奇。

「其實我們兩個(民主黨與新思維)的 DNA 好近,只係策略上唔同啫。難保有日唔會再走返埋一齊,都唔係壞事架。」

A Decorative Image

資料圖片:狄志遠,圖片來源:嶺南大學

-—————-

[1]:見 2015 年 7 月 19 日明報
[2]:黃成智拒絕接受《立場新聞》訪問。
[3]:見 2000 年 2 月 4 日明報。
[4]:見【匯點:原罪背後】三十年一覺 民主黃粱大夢
[5]:張文光拒絕接受《立場新聞》訪問。
[6]:資料來源:港大民研。
[7]:以 2006 年 5 月算,下同。
[8]:至截稿前《決議文》仍未公開,文中描述「正擬提出綱領」,由多名民主黨員訪問、與及已公開消息結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