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min read

【概觀民主黨.大佬文化 1】原來大家一直誤會了嗎?

A Decorative Image

李柱銘、司徒華、張文光、李永達、楊森、何俊仁、劉慧卿(由左至右)

民主黨和「大佬文化」,一直分不開。

數字說明一切。用 WiseNews 搜尋 1998 – 2016 年香港報刊,提及「大佬文化」的文章共有 633 篇。再以「民主黨 + 大佬文化」搜尋,結果顯示有 489 篇。換言之,過去 18 年來,香港報刊近八成有關「大佬文化」的文章,都與「民主黨」扯上關係。

以上統計方法或略為粗疏,卻多少反映了多年來大眾、傳媒,對民主黨「大佬文化」的取態。

有關「大佬文化」的討論,最早見於1998 年。當年,以陶君行為首的「少壯派」炮轟民主黨大佬壟斷權力,主宰決策。誰是大佬?不是時任黨主席李柱銘。根據報道,當年他似乎是權力被架空那一位。少壯派成員認定,真正大權在握的,是李柱銘身邊的張文光、李永達、楊森。

為此,繼「大佬文化」後,他們又發明了另一詞彙:「張李楊集團」。

十八年過去,時移世易,「少壯派」已成歷史名詞。然而,「大佬文化」、「張李楊集團」之說,卻仍然纏繞民主黨眾人,甚至深入民心。

不過,在深究民主黨是否存在「大佬文化」前,我們得搞清楚,到底何謂「大佬大化」?

A Decorative Image

民主黨 facebook 圖片

定義

攤開歷年來批評民主黨的評論,不難歸納,所謂「大佬文化」,指的基本上都是兩件事。

一是指黨內有些「大佬」,如李柱銘、司徒華,資歷過人,地位超然,就算沒有實職在身,一舉手一投足一句話,依然能夠在黨內發揮巨大影響力。

李柱銘和司徒華一樣,是反對派民主黨的「創建」人,當過多年的黨主席和立法機構議員,是民主黨中「大佬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劉迺強)

民主黨有大佬文化早就不是新聞了,任何政黨也可能會有幾個開國功臣,雖不在位但仍然享有元老的權威,一怒一笑皆可動天下,例如共產黨。(梁文道)

二是批評黨內決策不民主,基層黨員、年輕乳鴿被冷落,大小事務時常由三兩個領導層說了就算。

「大佬文化」除了有大佬本人之外,還要有願意跟隨大佬的一群人,才能成事。結果就造就了一個一點也不民主的民主黨。(程介南)

司徒華對教協的管理方法,跟他後來搞支聯會、港同盟、民主黨都一脈相承,很傳統左派化。首要考慮就是防滲透,很不民主;民主黨的「大佬文化」便由此而生。(劉迺強)

回顧近幾年的紛爭,批評民主黨充斥「大佬文化」的聲音不絕於耳。而事實上坐在民主黨領導位置上的,來來去去都是那十幾個老臉孔。黨內的權力運作,很可能並不夠民主。(徐承恩)

對於這兩點批評,民主黨人都有話要說。

大佬

沒有人否認,民主黨內有大佬。

「由九十年代數起十幾年,都是那批領導層。你所說的張李楊,加埋何俊仁、李柱銘、華叔,數埋五六個人,是唯一由開始到現在都未斷過的。所以才予人印象是,他們掌控個組織。」說話的人,是「張李楊集團」中的「李」,李永達。

但有大佬,不代表有大佬文化。起碼,林卓廷是這樣想。

A Decorative Image

林卓廷

林卓廷曾為民主黨擔任主席助理多年,輔助過楊森、李永達、何俊仁三代黨主席,其後離開,改往廉署任職。2011 年,他重返民主黨擔任總幹事,與現任主席劉慧卿緊密合作,今年立法會選舉劉更會退下來,排在名單第二位,為他抬轎助選。

由於與幾任主席關係密切,幾年前有雜誌訪問林卓廷時,曾形容他是民主黨的「親生仔」,如同李克勤之於 TVB — 明顯在暗示,林之所以在民主黨扶搖直上,全因得到大佬蔭庇。聽起來,又是大佬文化的體現。

林否認。「這班人(大佬),我日日對住佢,我不覺得他們在做戲。他們真是有自己的理念。你可以話佢方法戇居、老套,但他們有他們的原則。」林卓廷說,他是打從心底尊重、信任這班大佬。

正因如此,每當外間批評民主黨有大佬文化,他都特別上心。「這個世界永遠都有領袖。…如果 so-called 大佬有哪個決定做錯了,你(批評者)就應具體地講出來。不然,如果他的決定是對的,這叫做 leadership 呀!」

在林心目中,民主黨眾長輩展現的,正是 leadership,不是大佬文化。

尹兆堅亦認為,長幼有序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資深黨員德高望重,我們會尊重他。」以李柱銘為例。「他講句話影響力大過我們這些有職位的,我覺得好正常,他今日的 prestige,不是 come from nowhere 的。」

因此他強調,自己對長輩的尊敬,不是被迫,而是發自內心。「唔知點解,咁都被理解為大佬文化。」他慨嘆。

A Decorative Image

尹兆堅

乳鴿有乳鴿信任的大佬。上一代也有上一代尊敬的大佬。

例如司徒華。多年來,一直有批評指,司徒華生前於民主黨雖沒擔任高職,但一直大權在握,儼如獨裁者。

但有受訪的民主黨人卻說,華叔之所以地位超然,成為大家公認的「大佬」,不是因為黨內「大佬文化」盛行,而是因為華叔本人的付出。

「華叔每次會議都會做足準備。他到六、七十歲都仲會寫講稿,事前有思想準備,諗通透先去講,自然容易有真知灼見。」張賢登在黨內任秘書長多年,跟華叔開過無數次會,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當他長期這樣做,有真知灼見,發言就特別有影響力,大家自然尊重。」

他說,華叔的影響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出來。「我不覺得大家是盲從,只是他諗得清楚,我們認同他的想法。」

外面的人眼中的「大佬文化」,局內人看來,完全不是那回事。

卿姐

多年來,每次提起民主黨的「大佬文化」,外間必會將黨內乳鴿形容為受害者。也難怪大家這樣想,既然「大佬」當道,被欺壓的理應就是年資尚淺、地位低微的「細佬」。

例子似乎多不勝數。其中一次發生於今年 2 月底民主黨黨慶。黨慶晚宴上,七名乳鴿,尹兆堅、羅健熙、區諾軒、柴文瀚、許智峯、鄺俊宇、袁海文,一同獻唱《抗戰二十年》,送給即將退位讓賢的黨主席劉慧卿。場面似乎相當溫馨。

A Decorative Image

圖片來源:袁海文 Raymond Yuen facebook 專頁

但背後原來另有內情。據報道,這場表演原來是由港鐵主席馬時亨要求。話說乳鴿之一的尹兆堅去年底接受報章專訪時稱,卿姐等前輩形象與新一代格格不入,應該退下火線。財政上支持民主黨多年、又與劉慧卿相熟的馬時亨看到報道,大感不悅。他認定乳鴿不應對前輩無禮,更要脅黨慶不捐錢。

經過張文光交涉,馬最終答允,只要乳鴿們於黨慶晚宴上唱首歌送給卿姐,他就會捐錢。

我們向尹兆堅重提舊事,他的回答是:「唔回應喇,(件事)已經講完哂喇。」

得罪卿姐,便被要求唱歌賠罪。這看來像是民主黨「大佬文化」又一明證 — 雖然一手促成的,是馬時亨。

但有趣的是,在不少乳鴿眼中,黨主席劉慧卿本人和「大佬」兩個字,原來拉不上什麼關係 — 即使外界一直這樣以為。

「其實阿姐好聽意見的。你有機會就鬧佢吖,如果道理講得啱,她完全接受的。」林卓廷笑言。

他時常跟劉慧卿接觸。有次會議劉慧卿曲解了林說話的意思,林便當著對方面前拍枱,大罵反駁。相當大逆不道。

「唔好咁勞氣,我不是這樣意思。」事後劉慧卿給他發訊息。

A Decorative Image

許智峯

談起黨主席,許智峯則想起另一件事。去年三月,有網民發起「反水貨」行動,期間有人「踢喼」,又有女童受驚,引起爭議。有記者即日聯絡劉慧卿,問她民主黨如何回應事件。結果劉在接受訪問前,卻先打了一通電話。

話筒另一端,正是許智峯。「阿峯,如果我咁講,你接唔接受到?如果係你,你會點講?」由於許是黨內較傾向激進抗爭的一員,劉慧卿代表民主黨發言前,想先徵詢對方意見。

劉慧卿就算是大佬,也是個懂得不恥下問的大佬。

「我話,我唔會用譴責的字眼囉。對旅客、自由行不禮貌,社會大眾未必接受到,但更加應該譴責的,是政府。」許智峯當時對劉慧卿說。最終劉採納了意見。「我咪覺得,自己影響到黨在公眾的形象囉。」他很滿意。

劉慧卿直認,這是她的風格。「我係好鍾意包容嘅。有些意見,如果大家有矛盾的,就要聽。」她明言,聽完意見不一定全數接納,黨員們也不一定人人滿意,但這樣做始終有必要。「因為有些人會知道你會聽。就算你最後對記者講的,不是他的意見,也最少知道你走過一轉。」

連已退黨的狄志遠,也對劉慧卿的作風觀感相同。「卿姐以前一言堂嘛,入到嚟民主黨,我反而覺得她不夠決斷力,成日問呢個問嗰個。」

狄志遠眼中,這是一個缺點。但卻無疑有助化解黨內對「大佬文化」的批評。

A Decorative Image

劉慧卿(左)林卓廷(右)

溝通

批評大佬文化,某程度上,即是批評黨內溝通不良,下層意見無法上達天廷。

對此,鄺俊宇曾經感受很深。「起初有人(民主黨員)唔明鄺俊宇做緊乜,大家會潑好多冷水。」上屆選舉,他提出拍微電影宣傳,於是向黨內大佬提出,對方反應冷淡。「他們睇唔起,話『咩嚟?』」他只得耐心解釋說,類似短片在台灣選舉已很普遍,只是在香港,大家未開始做。

「鄺俊宇要好努力。真係難架,但就算難也好,我感激的是慢慢看到改變。」今年選舉,民主黨不少候選人都懂得拍短片宣傳了。

又例如,他近年一直苦心經營其作家副業,「即係『有一種乜乜叫乜乜』的煩膠式句子。」最初資深大佬們也甚是不解,甚至以為他知名度低,不適宜出選。

直至大佬知道他的 facebook page 有十多萬 fans,才開始改觀。「我行緊一條對民主黨來說很新鮮的路。但慢慢他們都明白,原來都 work。」

因此鄺認為,昔日外間對民主黨「大佬文化」的批評,如今已不再適用。「現在好好多了。有人甚至問,民主黨會不會行得太前添。」

A Decorative Image

鄺俊宇

黨內溝通為何會改善?其中一個原因,竟是科技。

「頭先食完飯,個 Apps (應是指 WhatsApp) 單是講『民主回歸』四個字,已經有 110 個討論,都是後生同老的在傾。」李永達指著自己的手機說。

這個 WhatsApp 群組裡面,是民主黨 30 名中委成員,當中有資深長老,如楊森、張文光,也有乳鴿如區諾軒、許智峯。「我們是不理世代,成日鬧到趴喺度。」羅健熙如是形容群組內的討論氣氛。

可以想像,當談到「民主回歸」這些重要議題的時候,兩代人意見分歧,討論就更激烈。

而作為外界眼中的「黨內大佬」,李永達其實不太習慣。不是不習慣討論,而是不喜歡在手機討論。「他們鍾意 apps,我鍾意面對面講。」他苦笑。

「我寫得好慢,他們寫得好快……」

但即使如此,他依然覺得,有這樣的討論是健康的。「內部爭論意見會多,有時甚至會拗到兩代人面紅耳赤。不過都係團結嘅。」因此,他否認民主黨有所謂「大佬文化」。「如果話,我是 founder,我決定了,你一定要跟。這就是大佬文化,但如果是透過討論,大家投票,…咁我覺得(指控)唔成立。」

WhatsApp 群組以外,民主黨中委之間的討論,同樣「無大無細」。

A Decorative Image

李永達

「對住阿達(李永達)又好,張文、何俊仁、劉慧卿都好…」羅健熙憶述中委會開會情況。「年青人有什麼覺得不同意,都會毫無保留地照講。」他強調,乳鴿不是經常能說服大佬,但討論過程同樣可貴。「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無問題。」這就是他欣賞民主黨的地方。「健康的政黨應該係咁。在裡面鬧,出到來就盡量服從整體決定。」

「我不是為了 defend,我覺得我們民主黨的黨內民主,完全 okay 喎。幾多意見呀,正反意見乜都有。如果真是有大佬文化,一言堂哂啦,怎會咁多不同睇法?」林卓廷總結。

尹兆堅甚至認為,正因為民主黨內部沒有「大佬文化」,重視黨內民主,近年才時常被人批評為「轉身慢」。「好多組織反應快,是因為他們無傾過,或者本身得好少人。」但民主黨是大黨,黨員眾多,且有多層架構。

「我們要開會員大會,每次開都有人話浪費時間,但其實這是更尊重程序公義。」

誤會?

這一刻的民主黨,張李楊已經退居幕後,劉慧卿事事聽人意見,乳鴿與大佬之間討論坦誠,態度開放……一眾受訪者的證言,似乎都指向同一點:原來大家一直都誤會了,民主黨根本沒有什麼大佬文化。

真的嗎?

也有受訪者不同意。例如范國威,他是多年來對民主黨大佬文化鞭撻得最厲害的一人。又例如前秘書長張賢登,去年他因不滿黨內主流派壟斷大部分領導層席位,毅然辭任中委。

表面上,今天民主黨已經沒有「大佬文化」。但實情是,它已植根於更深層的制度與架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