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民主黨.前言】一個大黨的「死亡」
(上圖:1994 年 4 月 18 日,匯點與港同盟召開記者會,宣佈聯合組織民主黨;下圖:2012 年 9 月 9 日,民主黨於立法會選舉經歷慘敗,何俊仁辭任主席)
民主黨的誕生,始於半山馬己仙峽道澄碧閣一個單位。
那裡,是李柱銘的住所。1994 年初,來自港同盟及匯點的十一人,每隔兩三天,便聚首該處,進行所謂「十一子密談」。十一子中四人來自匯點:主席張炳良、盧子健、李植悅、陸順甜;另外七人為港同盟核心成員:主席李柱銘、楊森、何俊仁、司徒華、李永達、羅致光、張文光。
他們在商量,是否要將兩個組織合併。
為免橫生枝節,十一子同意將組黨過程保密,就連雙方黨友也是到後期才獲通知。討論內容甚至不作白紙黑字紀錄,免得外洩。
小心翼翼,因為這不是一般的合併。作為六四後民主派龍頭組織,港同盟與匯點當年合共有 16 個立法局議席,既有廣大民意授權,亦力足左右政府施政。這兩個深受北京、港府和市民關注的政治組織一旦結合,將對香港政局帶來重大影響。
事實果然是。當年 4 月,港同盟與匯點以「壯大民主力量」為由,正式宣布合併,共同籌組民主黨。聯合記者會上,無論是坐前排的李柱銘、楊森、張炳良,抑或站後排的狄志遠、何俊仁、李永達,一律掛起笑容,手牽手合照。朝氣勃勃的他們,躊躇滿志,劍指日後的議會選舉。
一年後的立法局選戰,以「堅定.可信.民主黨」為宣傳口號的新政黨,氣勢如虹,獲得逾四成直選得票,一舉橫掃 19 個議席,即全部議席接近三分之一。至於整個民主派更合共取得 31 席,史上唯一一次成為議會多數,此後兩年順利通過捍衛工人權益的「集體談判權」議案,以及成功修訂《公安條例》中與人權法有相違背的部分,保障公民集會示威權利。
這是一個大黨的誕生。
當年許多香港人都深信,民主黨一如口號所言,堅定、可信、值得託付。
* * *
2015 年 12 月 17 日,反「網絡廿三條」人士於立法會外集會,其中參與者圍堵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並高呼「民主黨賣香港」。
「民主黨!賣香港!」「民主黨投共鳥!」「屌!民主黨真係無撚用架!」
廿年後的今天,世界變了樣。許多人心目中,民主黨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落後於民情。近年本土思潮抬頭並風行,香港社會(尤其在網上)對民主黨的謾罵、批評與嘲弄,不絕於耳。2010 年政改一役,民主黨走入中聯辦與中方官員秘密談判的舉動,更成為眾矢之的。社民連、人民力量、熱血公民等組織,相繼發起追撃行動,誓言要民主黨「票債票償」,甚至要替這老牌泛民政黨埋單,送它上路。
「民主黨消失仲好。」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直言。「今時今日,仲有無人因為佢個黨名而投票比佢?這個牌頭、光環是否仍存在呢?我相信不存在。」這恐怕是不少本土派、年輕人的心聲。
民主黨的衰落,不單反映於輿論走向,亦體現在選舉成績。曾經在立法會直選中橫掃逾四成選票的民主黨,踏入 2000 年後,得票率逐屆下跌,由四成到三成、兩成,到上屆只剩下 13%。與此同時,它在立法會的影響力同樣急瀉。現在,民主黨所佔議席僅剩六席,比民建聯、自由黨少,與公民黨相同。以議會實力計,它已不再是昔日的「大黨」。
不容否認的是,「民主黨」這個招牌在許多選民心目中,正如梁頌恆所質疑,已愈來愈不再是一回事。
公眾更容易記在腦內的,是廿年來民主黨種種問題。無論是范國威十年前已狠批的「大佬文化」,抑或早成老生常談的青黃不接;無論是它對與中共「良性互動」的偏執堅持,抑或是社會政策(如領匯上市)立場上的左搖右擺……
許多香港人,都對這個昔日朝氣勃勃的大黨,大失所望。
* * *
但民主黨真的會就此「消失」嗎?倒又未必。
儘管網上充斥著民主黨「賣香港」的聲音,但是走入屋邨,與街坊傾談,你仍然不難遇到截然不同的觀點。從去年底區選結果可見,坐擁四十多個區議會議席的民主黨,依然於香港紮根甚深。基於其歷史背景、地區實力,在「單議席單票制」的選舉模式下,民主黨今天在區議會依然是最能夠與建制派抗衡的泛民政黨。它的地區樁腳、它與市民的日常接觸,為這個遲暮的政黨,保留了一點政治實力。
這艘船,雖然船身有破洞,體積亦不若以往,但爛船仍有三根釘。
問題是,這三根釘,對今日香港抗拒赤化、爭取自主,還有多少作用呢?
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去廿年來,民主黨及其核心成員,一直在與中共交鋒、爭取香港民主的路上,肩負角色;這班人究竟走過怎樣的一條路?當中有沒有成就可言?又犯過什麼錯誤,悔不當初?這個政黨長處為何?弊病又為何?由當日的萬眾期待,到今天受千夫所指,民主黨變的是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又或許,變的不是民主黨,而是整個香港?
無論如何,基於其昨日歷史和今天仍殘餘的實力,民主黨都值得來一次全面盤點、概觀、定論。它一路走來的經驗、示範,以至如今碰到的問題、困境,無疑可為所有追求香港政治革新的人,帶來教訓和啟示。沒有人能言明哪條路的方向必定正確,但我們至少可以回望過去,整理當下。
因此,在《立場新聞》新專題〈概觀民主黨〉,我們走過民主黨周年黨慶與會員大會,翻閱文獻與剪報,訪問了近四十名相關人士,嘗試重組民主黨創黨以來的故事。受訪者包括李柱銘、李永達、何俊仁、劉慧卿、羅致光、盧子健、李華明、胡志偉、單仲偕、涂謹申、尹兆堅、鄺俊宇、林卓廷、許智峯、羅健熙、區諾軒、張賢登、林子健、伍凱欣、冼卓嵐、范國威、陶君行、陳國樑、狄志遠、黎志強、劉細良、馬嶽、劉銳紹、梁頌恆,以及多名不願具名的黨內外人物。
受訪者當中,有大名鼎鼎的民主黨主席,也有當社區主任的年輕小薯;有如今仍然活躍的核心,也有已經淡出的成員;有狠批民主黨的前黨員、本土派,也有對該黨觀察深入的前政府官員、學者。就如去年的〈匯點 ‧ 原罪背後〉專題,我們這次也沒有意圖去「抹黑」,又或「洗白」民主黨及其相關人士。我們只求忠實呈現各受訪者的紛紜說法,以至事實背後的複雜扭帶,最後梳理成一個民主黨的故事。
或是一個事關香港爭取民主但最終失敗的故事。
* * *
讓我們回到文首,在李柱銘家中進行的「十一子密談」。
有份參與其中的民主黨人回憶,當時十一子言談甚歡,幾乎沒什麼分歧。無論是當時中共痛恨的港同盟,還是主張要保持與中方溝通的匯點,大家都目標一致,籌組民主黨,為香港民主出一分力。
當時。是當時。
廿年後呢?李柱銘隱約覺得有點不妥,「愈諗愈覺得(匯點與中方關係)密切。」多年後,甚至有人質疑,匯點之所以提出與港同盟合併,乃中共在背後滲透、統戰、策劃的手段,目的旨在「食咗民主黨」。
「事後諗返,真的有這個可能。」身為民主黨創黨主席的李柱銘,如是慨嘆。
為什麼有可能?因為民主黨從來都是中共重點「招呼」的對象。而招呼的方法,從不止於強硬打壓,還有經年累月的懷柔、統戰,甚至是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