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min read

【概觀民主黨.世代交替 1】 交棒 — 21年後,他們終於 Evolve 了

A Decorative Image

民主黨二十一周年黨慶

2016 年 2 月 25 日夜,在尖沙咀金域假日酒店麗晶殿宴會廳,「民主黨二十一周年黨慶」佈景板前,多達三百位達官貴人聚首一堂,套話此起彼落。一個來客在某民主黨大佬面前讚賞某乳鴿:「我成日都話佢好勤力架!」

西裝骨骨的乳鴿微笑舉杯。

「盡做!盡做!」大佬亦招呼。

晚宴筵開三十六圍,八時入席。MC 是副主席羅健熙(32 歲)和外援傳媒人彭晴。開場節目是綽號「肥仔明」的李華明(61 歲)上台唱歌:

「Congratulations~Congratulations~When I tell everyone that you’re in love with me…」

然後到黨主席劉慧卿(64 歲)致詞:

「九月底立法會任期完結後,我同何俊仁(64 歲)、單仲偕(56 歲),都將不會尋求連任。但我們很相信,民主黨的成員 — 有人叫佢哋乳鴿,其實都唔係咁『乳』架啦(眾笑) — 他們會盡力爭取你們支持,希望代表你們入到立法會!」

這一年,民主黨黨慶的主題是,Evolve。創黨 21 年後,民主黨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次全面交棒。

點解咁遲?這是許多公眾憋在心裡的一個大問題,如果不是責難的話。

唔型

「民主黨呢,的確是要新舊交替。我覺得無論黨內外都有幾大壓力,我們是必須要有新面孔的了。」

說話的是許智峯(33 歲)。當時我們正在他逼仄的中西區區議員辦公室裡面。訪問在今年四月一個上午進行,那時候他還未知道,自己將會代表民主黨出選立法會港島區議席。連同黃碧雲(57 歲)、胡志偉(53 歲)、林卓廷(39 歲)、尹兆堅(47 歲)、鄺俊宇(33 歲)、涂謹申(53 歲)計算在內,組成的七人團隊平均年齡 44.9  歲,比上屆的 53 歲及前屆的 49.4 歲都要年輕 — 民主黨對外宣傳特意強調這一點。

A Decorative Image

2016年民主黨會員大會

無可厚非。因為民主黨近年給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印象是,老頑固。許多黨員對這一點也是直認不諱的,如副主席羅健熙就直接以「老餅」形容民主黨給年輕人的印象。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大學生如果公開話自己支持民主黨,就等於他是老套。其實避免唔到。好似卿姐,做了二十五年立法會[1],她開始做立法局時,後生一代都未出世。」

關於民主黨的形象問題,我們也有問民主黨總幹事林卓廷。

「為何年輕人總覺得民主黨不太型?」

「咁我型唔型吖?」身高 1.92 米的林卓廷反問。我們不懂如何反應,好像突然無辜地被廉署請飲咖啡般呆在那裡。

「我問你哋呀。」他見我們沒回應,便重覆。「我型唔型吖?」

兩秒後他自己回答:「唔係咁老套先啦。」

A Decorative Image

林卓廷

然後他始認真說起來,觀點其實和羅健熙一致:「有句話叫『有諸內必形諸外』[2],我們的理念實在唔係好型、好爆。咁……你表現出來的東西都不會好爆。這其實是我們要檢討的。」

林卓廷理解,這是民主黨領導層缺乏新面孔所致。

「現在社會大勢是要多些新面孔。無論你年長一輩做得如何,佢(年輕人)根本就唔想睇。」

斷層

 「其實傳媒都看得很清楚,我們是有些斷層的。」許智峯說。「你見到我們四、五十歲那一代,出於『種種原因』,最後無成功出來(成為黨領導層)。所以五、六十歲的人一退,接棒的已是三、四十歲一代。」

許智峯口中的「種種原因」,指的無疑是兩次民主黨大分裂:以最低工資爭議為核心的少壯派與匯點派出走,與及後來自立「新民主同盟」的改革派出走。許智峯的觀點與我們許多受訪者不謀而合,好些人甚至直言,若陶君行、范國威等仍留在黨,他們早已攀上領導位置。

正如我們在過往1997 後的惡化。雙普選無望、兩局被殺、立法會直選議席數目增加緩慢甚至停濟、行政機關排擠泛民,統統都是民主黨無法順利交棒的深層原因。而這些原因,當然又指向那個漸漸由幕後走到幕前的話事人:中共。

對於這一點,許智峯是了然於心的,所以他不怪民主黨。

A Decorative Image

許智峯

「我覺得公道點說,(交棒遲)不只是民主黨的問題,而是每個黨都有的問題……是整個政制、選舉制度,無法容納新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民主黨又是否可以把一切責任推給政局不良呢?說到這個問題,就要重提 15 年前民主黨內一次鮮為人知的內部論爭。

話說 2000 年,民主黨立法會直選成績開始呈跌勢,與 1998 年選舉相比足足下跌超過 17 萬票。黨人見狀,無不擔憂,黨中央遂責成三名創黨元老張炳良、黃震遐、林鉅成組成專責小組,撰寫一份長達 38 頁的報告,詳細分析民主黨人氣下跌的原因,並提議解決方案。

當時正值少壯派黨爭之後,三人注意到黨內第二梯隊對上位無望感到不滿,而這不滿導致內訌外揚,最終損害民主黨在市民心中形象,於是他們洞察到,黨中央必須解決世代交替問題。

由於香港立法會開放的直選議席比例甚低,在立法會席位未能全面普選的情況下,專責小組認為民主黨應考慮為本黨的立法會議員設立一個連任期限。這樣可予民主黨的第二、第三梯隊提供政途出路,亦令黨內瞭解推舉黨員參選及監察議員的機制並不僵化。除非有極為特殊情況,本黨立法會議員連任前後不可超逾三屆共 12 年、而全職議員則可較非全職議員有較寬鬆的限制,如可連任不多於四屆共 16 年。

當然我們今日都知道,民主黨沒有採納這項建議,議員一再連任,歷史亦因而一再重演:幾乎每次選舉都有內訌外揚,幾乎每一次,民主黨形象都有損傷。

開飯

為何此一建議在當時遭到否決?曾任張炳良助理的王慧麟記得此事:「(他們)寫了報告,上到中委,怎料個個(黨員)都拍枱拍凳(拒絕建議),有些人話自己全職(做議員),退下來就會丟了工作,有些議員話要抵禦中共乜乜乜,也有些人說這套制度等於奪權。」

「聽聞黃震遐聽到,㷫到嘭嘭聲,以後不再理會黨務。[3]你又話爭取民主,點解(立法會議員)變咗份 job 嘅?原來選民有責任保住你份工架?」

也有前民主黨職員告訴我們,他確實感到黨內好些區議員,甚至立法會議員,以「打工」心態看待議會工作。

做議員,有幾筍?現時區議員人工為每月 29,600 元,立法會議員每月 93,040 元,另包各樣津貼如醫療、外訪開支、雜項等。完成任期後還有相當於 4 年年薪 15% 的約滿酬金。[4]當然這份錢並不是一人獨享,首先議員要將約兩成左右薪金上繳黨中央。已經退下議會火線的李華明亦坦言,作為議員他難免常要自掏腰包,贊助地區組織、居民團體等的活動。至於七除八扣後,生活是否能算無憂,則見仁見智。

話說回來,其實全職議員也不算是罪。在成熟的民主社會,全職政客俯拾皆是。問題是香港的「民主」體制不成熟也不健全,由於非建制派不可能執政,仕途最高也只能去到立法會議員。一做到頂,唯有繼續留下才有飯開。若然離職又可以做甚麼?李華明繼續以他過來人的經驗跟我們說明:「一係教書,一係做社工,一係做顧問公司。但係社福機構六十歲都唔做得啦;去教書我又無博士學位……如果我選舉早輸,出來搵工反而容易。做多幾屆,年紀大了,出返來就好麻煩。無人敢請,好難轉型。」

A Decorative Image

李華明

「喂,都做了十五年(立法會議員)啦,唔可以做成世,跟住攞綜援架嘛。」樓未供完,女兒又未讀完書的他,於是在 2006 年決定為自己的退休人生著手準備。李華明結果選擇了他口中的第三條路。6 年後,他以 57 歲之齡,宣佈不再連任議員,並成立「明理顧問服務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政治游說等工作。公司辦公室設於立法會大樓附近的海富中心。我們的對話,就是在其辦公室進行的。

等待

「以身作則」的李華明,主動退位讓賢,成為民主黨最早交棒予第二梯隊的元老之一。當時九龍東支部還怕繼任人羽翼未豐,掙不到票,力勸他繼續留下,然李華明去意已決,不從。

幸好繼任人也沒令大家失望。

繼任人是胡志偉(53 歲)。議會生涯始於 1995 年任市政局議員。2000 年開始在立法會參選名單排隊。第一年他排在司徒華與李華明後面,落選;2004 年排第二,在李華明後,落選;2008 年,民主黨開兩張名單,一張李華明行頭,另一張由他擔大旗,落選;2012 年終於在民主黨唯一一張名單上排第一,成功當選。由第一次參選到真正當選,胡志偉等了 12 年。

A Decorative Image

胡志偉

「會唔會覺得等得好辛苦?」我們問。

「我覺得 about right。」他認為,先用 12 年證明自己有能力守住區議會,再說服公眾他能更上一層樓,「這個過程係 fair enough。」

另一個「第二梯隊」成員尹兆堅(46 歲)思想則沒胡志偉那麼正面。2002 年,他加入街工,任梁耀忠助理。2004 年與梁耀忠合組名單參選,排第二,落選;2008 年曾考慮參選,後因私人理由不選;2009 年加入民主黨,2012 年原打算出選超區,後再退選。

「十幾年前我剛出選的時候,三十零歲,是明日之星來的呀!」他說。這次訪問地點是他去年失落區議會議席的葵青區。「後來,明日、明日,日日都有明日,屆屆話出選,屆屆都無出,我都已經去到好平常心啦,睇得好淡。」

A Decorative Image

尹兆堅

2012 年立法會選舉超區議席,泛民最終推出何俊仁、涂謹申、馮檢基三人出戰,全部當選。尹兆堅直言,若不是三人而是四人選,那就會因分票不均而令最少兩人墮馬。

他借這件事例說明選戰中「守規矩」的重要性。「如果大家都唔協調,就會全軍覆沒。」

因此他認為,自己四年之後又四年,四年之後又四年,是生於這時代的代價。他願意付出,儘管不無落寞。

「有陽光照射的一面你看得見,但後面的陰影呢?他們都付出了好多代價。不止我一個,好多人都係咁啦。」

部署

不過怎麼都好,世上沒甚麼東西不會過期,老一輩就算如何長久端坐立法會,他的任期也不會是一萬年。這道理就是老一輩也清楚。事實上,民主黨須年輕化,很多年前已是黨中央共識。只是交棒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正如跑接力都要有接棒區,李永達直言,權力的轉移,需要一個過程。

「就算你找到個不錯的後生仔,都唔係一開波就給他做主席的嘛,都是從中委開始做。」

雖然公眾到今年看到真正交接一刻,但民主黨走入接棒區,已是 2010 年前後的事。

2011年,民主黨開始有意訓練一班新人任區議員。派出的候選人中,有近一半是 40 歲以下青年,正是這一役令區諾軒(29 歲)、羅健熙雙雙當選,化身成為「利東孖寶」。此後,黨內元老鼓勵新一代積極做對外聯繫、搞論壇,建立個人網絡,而元老們則嘗試站得愈來愈後。

A Decorative Image

左:區諾軒;右:羅健熙

2012 年,民主黨中委大換班。羅健熙當上了副主席。首度加入中委會的新人還有區諾軒、柴文瀚(39 歲)和鄺俊宇等。

時任主席的何俊仁對我們說:「我們是有秩序地讓新人陸續接班的。」

而許智峯則是正好趕上這趟「接班」列車的幸運乘客。沒有送車尾,也不用等車。2011 年,年僅 29 歲的他首次選區議會,成功當選。2014 年 3 月 6 日,他出席區議會一個會議時,發現建制派企圖私相授受,將撥款左手交右手,因此帶同助理和兩名記者列席。小組主席不允,混亂下竟召保安將許智峯與記者抬離會議室。許智峯不服,強行由接待處櫃檯捲閘爬入辦公室,期間被指踢傷兩名保安員,結果反被控襲擊。雖然最終被判罪名不成立,但許智峯卻在黨內不得不承受一定程度的意見 — 他被指太激,令黨友尷尬。

於是許智峯執意選入中委會。

「當時正值社會開始思考是否要走較強硬、激進的路線。」他說。「我是這種想法的追隨者,但黨內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多,所以我覺得要入去影響一下他們。」

接棒

2014 年,許智峯在芸芸候選人中以第二高票當選,成為現屆中委一員。今屆中委平均年齡也是民主黨創黨以來最輕的。五個主要職位中,除主席劉慧卿外,兩位副主席羅健熙、尹兆堅,司庫袁海文(30 歲),與及秘書長李永成(41 歲),都是第二、三梯隊的成員。政策及行動部部長區諾軒、組織部部長蔡雨龍(30 歲)、創媒部部長黎敬瑋(26 歲),亦是新人。

實際上,民主黨的日常運作,已幾乎全由新一代主理。

其中以創意媒體部最能表現民主黨年輕化的努力。這個於 2012 年中由林卓廷和羅健熙等黨員帶頭成立的部門,起初由羅健熙主理,其後由黎敬瑋接任至今。創媒部成立首年,即弄出許多昔日在民主黨無法看見的「產物」,諸如梁振英廁紙、封面有李飛舉中指的《選條毛》雜誌、「2017 信你死得」的《袋條毛》雜誌……就算一些老黨員覺得太粗鄙,他們都有共識盡量少干預。畢竟他們知道,這是年青人的世界了。事實上這些產品成功出街後,也證實反應良好。

A Decorative Image

A Decorative Image

許智峯感到民主黨確實在變。

2012 年,他第一次參選立法會,在單仲偕名單上排第五;2016 年,他一躍而升至頭位。

「過往(黨內會議)大家會攤出來問,有無人想自己退下來,然而總是無人出聲。今屆不用逼了,也唔使打餐死。舊人知道自己要退下來,新的也清楚要擔大旗了。」

終於,新的擔起大旗了。然後呢?This is another story.(待續)

--

[1]:1997 年前為立法局。

[2]:孟子,《告天下》。意謂內在如何,必暴露於外在。

[3]:《立場新聞》曾邀黃震遐訪問,惜未獲回覆。

[4]:議員各項待遇自 1997 以來一直改善至現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