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書評】30年後的切爾諾貝爾

圖片來自車諾比核災 30 周年紀實團隊 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自車諾比核災 30 周年紀實團隊 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自車諾比核災 30 周年紀實團隊 Facebook 專頁

一九八六年四月廿六日凌晨, 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成為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 。

雖然至今,當地也有特別措施去避免人民吸收過多的核幅射,然而,我們這班外人真的要這麼恐懼核幅射嗎?世衛以及聯合國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都強調,受災至今少於 50 名救災人員患上急性放射綜合症致死;整體的患癌比率實際僅上升 3%,但當中絕大部份都是自然原因所致 ,而且全球患癌的人數都一直上升,不可能將問題歸咎於切爾諾貝爾的核幅射。要憂慮的,反是當地人的心理創傷與長期社會需要

台灣一隊民間自發的「車諾比核災 30 周年紀實團隊」兩次自費去到當地,了解並記錄三十年後當地實況,讓華語世界的人窺探切爾諾貝爾周邊是否真的危險,究竟生態變成怎樣、居民生活又有什麼苦處,並將之輯成《半衰期: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

A Decorative Image

透過互聯網,散落一地的防毒面具、廢棄摩天輪的場景,成為很多人對切爾諾貝爾的第一印象,認為那裡是個杳無人跡並會孕育出畸形生物的死城。不過,我們眼見的就是事實嗎?很多所謂「真相」都是加工而成,例如防毒面具根本無法阻擋輻射,與當年核災無關,只是有心人為「影相呃 like 」 與製造核災恐怖的假象,紀實團隊甚至遇上來自德國的電視台正在造假⋯⋯

切爾諾貝爾洩出大量的銫 -137 和鍶 -90 ,半衰期分別長達 30 年與 28 年,即是這些放射性物質濃度已在今年降低到原本的一半,但這並非代表我們可完全放下戒心,坦坦蕩蕩的遊覽切爾諾貝爾 。書中也提到,當年首批到核電廠滅火的廿八位消防員,其沾滿輻射塵的消防衣仍然留在普里皮亞季醫院的地下室,到現時該地下室也屬於隔離區其中一個絕對生人勿近的地方。

其實,至今仍有超過 2,500 常規工作人員一星期五天,來到核電廠進行新石棺工程、接待觀光客以及處理其他文書工作。對於要在這核電廠工作,當地人沒有憤怒沒有怨恨,他們只是打份工過日晨,反不明白人們幹麼要來參觀這爛核電廠。

說到人煙罕至,也非如我們所想,只有大自然接管大地,不少原居民也務死回歸,過著自給自作的生活,甚至已重建村落。我們外人會問:「他們不怕死嗎?」但對當地人來說家就是家,他們不會因核幅射而懼怕,因為這片土地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讓他們流離失所,比死更難受。

正如書中所說:「歷史一旦被遺忘,它所能帶給我們的警惕之意也就隨之消逝。」三十年過去,切爾諾貝爾的記憶逐漸被近年的福島核事故所取代,團隊並非要透過踏足死城,去批判核能是好是壞。團隊只是為華語世界帶來第一手的資訊與映像,描繪出這多年間切爾諾貝爾的變化與真相剪影,將最真實的所見所聞記下,僅此而已。

身在香港的我們,不要忘記大亞灣核電廠,與中環、尖沙咀等市區相距不足 60 公里,從切爾諾貝爾的故事,我們或可重新認識恐懼的由來,更清楚知道自己反對或贊成使用核能的理由 。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此乃加長版本。

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