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諸眾的叛變
在東京市中心的代代木公園裏有一個藍帳篷聚落,全盛時期有數百名野宿者在那裏生活。市村美佐子從2004年開始住進那裏,為女性野宿者舉辦茶會、繪畫聚會、手縫衞生巾工作坊;同時她以行動者的身份,參與野宿者的抗爭運動,利用藝術手段反對政府與財團壟斷公共空間、剝奪野宿者生存權利。
2004年,金江與金潤煥夫婦發起佔屋行動「綠洲計劃」,鼓動其他藝術家參與佔領由韓國藝術文化協會持有、已經閒置七年的大樓。二人假裝成房屋仲介,向首爾藝術界公開「招租」;一年後又佔據官方機構的另一座閒置大樓,最終迫使官方將其轉化成真正的藝術中心。
以上三位「另類」藝術家的實踐,與沖繩反美軍基地運動、濟州反海軍基地運動、油麻地活化廳、馬寶寶生活農場、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以及陳界仁、王墨林等在台灣介入失能空間的創作例子,一同被寫進《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一書中。串連這些案例的關鍵詞是「佔領」。既有實際佔領公共空間、私人樓房的例子,也有的是租用廢墟般的老房子(我們家),或如馬寶寶、活化廳那樣落戶社區,或如程展緯過往的騎劫式藝術,這些創作實踐雖然性質迥異,但同是深植於各自的在地脈絡中,對抗新自由主義式的空間壟斷與掠奪。
作者高俊宏為台灣藝術家,2007年得了台新藝術獎後陷入了創作低潮,連帶情緒和身體狀況都變得非常差,於是他強迫自己走進山裏,有次無意間發現了廢墟,在那些被遺棄的空間裏以碳筆作畫;他對東亞各地區重奪空間策略的興趣,與這個歷時數年的廢墟創作計劃不無關係。他凝視廢墟,非為消費建築物的頹廢美或靈異氛圍,他的關注點是在歷史轉向、還有社會經濟轉型之中被放棄的失能空間,像是煤礦、舊客運站、神風特攻隊遺迹等。《諸眾》有其理論化面向,但高俊宏在訪問中一再提及在廢墟中的「氣息」、「意志」,甚至有感覺一股龐大恨意襲來,一進入空間即流鼻血的事件,書中也沒有避諱他在東亞各地探訪時遭遇的身體經驗,例如在沖繩聽當地人演奏琉球歌謠時感覺「橫死戰場的亡靈……從沖繩土壤深處爬上來,將我的肉體挖空」。結合訪談與理論,同時包含作者在探訪現場的真實體驗,作者以高度個人化的感知模式,闢出一條藝術書寫的路徑。
高俊宏的野心不止於梳理東亞各地重奪空間實踐的文化歷史脈絡,他之所以並置南韓、日本、台灣、武漢、香港五地的案例,其實意在指向一種東亞諸眾連結與叛變的可能。不能迴避的前提是,自二戰後一直到今天,東亞諸地都是美、中等大國博弈中的棋子,作者指出即使在冷戰結束近廿年後的今天,東亞各個「離散的孤島生命」終究無法脫離西方的殖民與新式殖民;但是反過來,正因為地緣政治造就了這樣的共同處境,東亞諸地具有「知性的共相」,因此可成為「未明的感知及震驚交換場所」。在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新自由主義生命治理模式下,高俊宏以《諸眾》一書,示範在東亞交換、分享知識與反抗策略的方式,及通過藝術和在地實踐,感受他人痛苦的可能。
原刊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