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書評】用心理學看「反送中」

A Decorative Image

2019 年全球不同地區都有大型示威活動,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更已持續超過 200 日。這 200 多日我們看到政客的政治操作、利益衝突與計算,沒一樣實際是為撲滅亂局的火種,反而是可以做對的事,全都做錯了,每每都是「火水救火」,令火種越燒越旺,結果造成更多鴻溝、民怨,警民關係更跌至無可再低。

到底香港這個殘局能如何收拾,香港人又如何走出陰霾?或者我們可以從 Lo’s Psychology 團隊撰寫的《社運心理學》可以窺探一下。

《社》與其說是本心理學書,不如說這是以心理學包裝、剖析包括政府、黃藍絲、警員等不同陣營如何造成這 200 多日來香港亂局的書;本書涉獵的社運現象相當多,但書本篇幅始終有限不能三言兩語就解釋現象。縱使如此,這書是本非常好的入門書,以最切合我們香港人自身的例子,將這場運動的發展,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者的特質、是政治冷感與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與警察回應態度,以非常淺白的心理學用語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如何形成,讓讀者了解自己如何被接收的資訊引導行為。

例如由最初的反「送中條例」訴求,到現在最主要希望成立獨查委員會調查警暴,在事態發展中,政府市民與警員都有大量的情緒,而情緒是會影響人處理資訊的準確性,只要一方情緒失控,便使局面變得更不受控,甚至流血收場,而這些負面情緒亦會進一步影響判斷能力,造成更多的錯誤決定。所以我們應小心核實消息來源,也應避免過份沈迷看直播,否則便會不自覺被影響。

可能最多人關心的是,為何越高學歷的人好似越敢於遊行、反對政府所作所為,甚至願意以身犯險與警方正面衝突,藍營更指這些人「讀屎片」,香港教育失敗云云。事實上,越高學歷的人更敢於質疑權威,是因為教育令人更可能持有自主意見,他們會透過思考、邏輯推理與理據,確認所聞之事是否合理;他們亦會反思、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這基本心理學理論,也可解釋到高學歷與經濟能力不俗的人看透政府的問題,要建立黃色經濟圈。該理論指,人類的需求是以五個層次的形式出現,由低級需求的生理與安全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由低至高依次為愛與歸屬、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當一組需求得到滿足時,這組需求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如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香港人不再只追求溫飽與安全,而是有一個共同精神價值、社會認同等等,而參與政治便是實現這些價值與身份的方法。

當然,有些人繼續盲目附和權威,甘願成為傀儡助紂為虐,這種「奴性」其實也是種演化適應性,正所謂各為其主本身並無任何錯,但在錯的前設下作出成本效益的衡量,最終自然會得出錯的判斷,僅此而已。

渴望和諧是可以的,但變幻原是永恆,所以我們要習慣改變,社會能一直繁榮昌盛只是個糖衣謊言。亂世之下,這半年多來大家所承受的痛苦壓力會逼使香港人發揮潛能與創意,也請將這些特質繼續傳承至下一代,繼續讓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這亦是 Lo’s Psychology 團隊與不少港人的願望,We stand together. Whatever it takes.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