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in read

【書評】柄谷行人,另一種「贊助」可能

A Decorative Image

本周熱話之一:港媽為搞BB生日會,四出索取免費攝影服務,名為贊助,指會請出席生日會的父母like& share攝影師的臉書專頁作回報。「贊助」在商業世界中就是一種錢銀以外的等價交換,港媽被網民群起而攻之,因為她提出的交換──價值至少數千元的攝影服務換45個素人家庭的like並不等價。like一向可買,因此在虛擬與現實世界的交叠之處,likes可以輕易換算成貨幣,也可當成是替代性量度單位。

那麼,如果我們把貨幣從公式中移除,如果「贊助」不能帶來商業回報,它還能否成立?在批評以外,我們能否跳出慣用的商業思維,想像另一種交換的可能?

比如說有另一位媽媽,同樣希望得到免費攝影服務,提出以別的服務作回報,像是托兒或愛心住家飯之類,以柄谷行人的話來說,就是「贈予的互酬制度」。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讓這樣的連結增長成網羅,就可以創造出「經濟上的Association」,一種獨立於國家或資本的體系,以區域性的生產與消費對抗「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結合,那麼媽媽與攝影師的關係,就不再是前者以贊助之名剝削後者,而是兩者同為共同體的成員,以互酬代替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攝影師將直接獲得所需的物品或服務而不是like& share之類迂迴的商業回報。

對於書店常客而言,柄谷行人的名字絕對不會陌生,蓋因台灣譯者林暉鈞自2011年起一連翻譯了五部柄谷行人的著作如《倫理21》、《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白色書封上的黑紅色簡潔設計辨識度甚高,在《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出版之際想要了解他的思想的話,《柄谷行人談政治》還是不二之選。這部小書200頁不到,收錄了小嵐九八郎在1998年與柄谷做的兩次長篇訪談,淺顯易讀,其中第二章〈思想家之路〉與第三章〈現狀分析〉簡明地勾勒了柄谷的一些核心理論。他以「交換模式」代替馬克思提出的「生產模式」作為思考社會結構體歷史的基礎,指出社會結構體採取的形式(農業共同體/專制、封建國家/都市)取決於哪一種交換模式(贈予的互酬制度/掠奪與再分配/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處於支配性的地位;主張勞動者與消費者是一體的,因此勞動者應該站在較強的立場(消費點)上與大資本戰鬥;提出歷史因為「世界商品的更替」而以120年為周期反覆等,對於約略掌握柄谷的思想或預備日後進深地研究也很有用。

所謂柄谷行人「談政治」,除了理論性的部份,說的也是側重個人政治體驗與思想歷程的前半部。小嵐追溯柄谷的政治實踐,從他的學運經驗問起,說明1960與1968的決定性差異、六十年代日本各個左翼團體的更替,與及他在退出組織後,為了繼續從事運動而在組成政黨、學術研究、文學三條路之中選擇了後者。後來柄谷徹底捨棄了文學,因為對他而言「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文學」已經終結,文學批評的生命也隨之終結──從1960年參與安保鬥爭、就讀東大經濟學系、成為文學批評家,談到轉向理論建構之路,柄谷的敏銳觀察與判斷散落全書,如是處處有閃光。

原刊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