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日本攝影界的恒星
多得臉書提醒,才發現走筆之際原來是世界攝影日。這個紀念日源於1839年,那年法國政府向發明家達蓋爾取得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的專利,並在8月19日宣佈將這項發明向全世界無償公開,因此一般慣以這一年為攝影發明年,實用攝影技術問世至今已有177周年。加上新一屆香港國際攝影節上周剛開幕,現在談2014年推出中文版的《日本寫真50年》似乎正是時候。
作者大竹昭子於1993年開始在雜誌連載攝影家的訪問,後來結集成《眼的獵人》訪問集。《日本寫真50年》首部份的四個訪問正是從前作中選出,四人都是生於1938至40、身為戰後攝影界中流砥柱的同代人,可以說每一位都影響了日本攝影後來的發展;第二部份的六位攝影家則生於1962至72,剛好是在《眼的獵人》訪問進行的時期開始活躍。翻看目錄,受訪者中不乏一般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如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中平卓馬、篠山紀信、蜷川實花,也有我未曾接觸過的佐內正史、藤代冥砂、長島有里枝等。
因為本書的時間跨度甚闊,讀者可從中看出日本攝影在九十年代中葉的轉向。新世代(如今亦已屆中年了)擁抱曝光過度、淡色調的視覺風格,並且趨向私密題材,此外女性攝影家湧現,如蜷川、長島、還有未有受訪的HIROMIX、川內倫子等紛紛獲得國內外大獎,嘗試直面性別問題的作品亦屢屢成為輿論焦點。
本書關於作品的部份,幾乎都是集中討論攝影集,展覽則鮮少被提及,書中僅有的十頁插圖亦全是攝影集的內頁縮圖,正好反映了日本攝影的一大特色,即以攝影集(photobook)為重要的傳播方式、發表場域,及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攝影集傳統自六十年代開始發展,其重要性相比展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表表者如荒木經惟的《感傷之旅》、森山大道的《再見,攝影》,皆已成為藝術史上的經典。
全書最精采的是關於中平卓馬的篇章。作者本人也不諱言,相信可能透過對中平的思考,探究日本寫真的最高境界。中平曾是1960年安保鬥爭的學運領袖,他左傾、酗酒、濫藥,39歲時更因為酒精中毒而昏迷,醒來時喪失了一切記憶。他一直執着於對攝影的思考,曾與友人出版攝影雜誌《挑釁》,推崇粗糙、搖晃、模糊的攝影,不久又否定了以往的自己,認為圖鑑式地記錄物體原貌才是寫真的本質。再後來又提出攝影不是自我表現的手段,而是「一種全盤接納世界的被動行為」。
這樣的中平卓馬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不易捕捉,作者除了訪問他和跟他的好友森山大道進行側訪,更跟隨中平到沖繩拍攝,打開了中平的另一面。細緻的採訪和作品分析,讓我們除了看到戰後日本攝影的某些走向,還讀到攝影家們各具魅力的品性和風格,就像把天空的星星摘下來捧在掌心細看般。
原刊蘋果日報